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中外文化交流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这个统一体的两面。二者关系既不是"中体西用"也不是"西体中用",二者既是体又是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和内在基础,二者基点上的差异则不断为中国社会价值系统提供养料,成为现代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百年的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过程更是从未停止,二者的相互融通都体现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其酝酿、生长和成熟必然要经历长期复杂的过程。为此,我们应以史为鉴,努力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相互融合与相互贯通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实现党的根本任务的保障。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理论,是企业在经营实践中形成的文化成果,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是一种以团队人为本的管理理论,是一种以团队人价值共识为本的管理理论。二者都是润滑剂,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我们必须将它们结合起来,共同为企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王富仁 《东岳论丛》2011,32(4):73-79
中国本土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和女权主义文化理论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和女权主义文化理论应该有根本不同的内容和特征,这是因为中国文化早在二十世纪初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就已经经历过了一次根本性的变化,就已经产生了以鲁迅文化思想为核心的一种新的文化传统,中国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和女权主义文化研究必须与"五四"新文化、特别是鲁迅的文化传统相结合,而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初到本世纪初百年间所兴起的两度国学思潮,乃是中国学术文化实现现代转型并获得其新生命的两个必经的阶段.二者的学术指向有异,但却各在其对方中有自身的根据,并不互相排斥.学术文化的客观性和普适性,应理解为一种差异实现前提下的互通性.一种学术文化系统的存在,总表现为一个属于自己的特殊实存且亦向他者敞开的境域.一种学术文化的观念,总是与特殊的历史传统相关联而具有整体性的生命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术文化的"通"性基础,乃存在于一个不断返归自身历史传统的当代性重建的过程中,表现为一种历史性与当代性的统一.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以分科化和知识化始,而必以其原初赋义基础和其"通"性精神的重建终,才能达到它的最终实现和完成.  相似文献   

5.
杨槟 《南方论刊》2011,(8):45-47
研究、比较中西传统行政伦理的差异,为反腐倡廉建设寻求一条内源性支持与外援性借鉴相结合的路径,有效破解其中问题和困境提供有益的启示:必须将中国以"德治"为核心的行政文化与西方以"法治"为核心的行政文化二者结合起来,并立足于现实环境的自主性创新。  相似文献   

6.
象思维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定下了一个基调,而概念思维作为一种科学化、客观化的认知,也存在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两者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互相排斥,而是以一种相反相成的状态共存着。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方面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在此基础上,二者呈现出相与有成的交互态势: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富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基础,驱动和保障着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成为中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价值遵循;另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能增效。二者的高度契合交互有效推进了“两个结合”的发展进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8.
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境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既是儒学走向现代化的一种途径,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和具体形式的体现.二者的结合点,可从人道观、自然观、群体观、实践观、价值观、政治意识、道德观念、经济观念、教育思想、社会理念、国际学说等方面寻找.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文化断层的民族,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积累至今可谓汗牛充栋,极其丰富。孟子"知人论世"说作为一种认知的方法,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家作品,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同样以文学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媒介。二者在研究对象上有共通性,因而知人论世成为文学研究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影响深远。这篇文章仅以实例为证,简析孟子"知人论世"说作为一种认知方法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交际工具,和特定的民族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间存在着一种互相依存、又互为制约的关系。学习语言,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一个科学而完整的语言教学体系,理应把语言和文化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我们还要围绕该学科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恰当地揭示同汉语教学紧密相关的种种文化因素,注重并加强文化知识的教学,以使学生既能达到较高的知识文化层次,又能尽快掌握有效得体的汉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物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预设在文物翻译和跨文化传播中有着重要的价值。英译者可根据文物文化传播目的和对象的不同以三种方式处理文化预设。文化预设可保留时采用直译、音译或二者结合的译法;文化预设需显现时可采用加注、文内阐释等增益手段;文化预设需迁移时可采用调整信息重点、删减缩合内容或灵活改写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7,(4):30-36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领域中冉冉升起的耀眼新星,它试图以一种互补的结合性方式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过程哲学的双重超越,使二者彼此融合对方的基本哲学原则,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有机化和过程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化。它针对"现代性"所带来的生态危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生态文明实践,以共同福祉为目的,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形成了具有实践性、批判性和带有中国元素化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文明方向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揭示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两大困境,对学术界目前关于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两种看法提出质疑,提出走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学观点为基础的、综合中西方文化二者之长的、具有生态学性质的后工业化发展道路,其发展方向是应当创造出一种既能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人类持续发展、又能充分发挥社会个体积极性与创造潜力的新型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4.
“五四”以来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争论 ,主要围绕在中西文化孰优孰劣以及该如何整合的问题上。梁漱溟和胡适曾就此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 ,体现了异质文化在交流、冲突、选择、调适、融合中的阵痛。再次审视上述思想冲突的历史 ,不难看出二者在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发展前景上 ,在中国文化该向何处去、该如何整合中西文化等问题上存在着难已掩饰的缺陷。同时 ,我们必须认识到二者对文化整合过程中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及其内部文化机理给予了细腻、详尽的论述。因而 ,对中国文化发展历程起到了毋庸置疑的影响 ,新民主主义文化正是借鉴、吸收了二者的合理成份 ;克服、超越了二者的自身局限 ,突破了文化重建中的思维定势 ,使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出“保守”和“西化”的两极徘徊 ,为中国新文化的确立和发展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学热”的逐渐升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视界融合”中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相结合,而是一个不断的生成过程。我们应当立足于现实生活,以当代人的视角重新诠释、革新传统文化,通过逐渐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不断寻求新的契合点,使二者达到一种更高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6.
文化认同曾是构建社会整体性的基础,但这种基础随着现代性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展开而被彻底瓦解,中国作为世界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例外。在此意义上,文化认同正经历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在中国乡村文化的后改革时代的全面复兴中,这种危机得到了一种看似矛盾的体现,即一方面是改革与再造,而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复兴,二者沿着各自的认同轨道运行,并行不悖。通过身份界定的政治学,乡村文化被界定为落后和迷信,村民被界定为现代意义上的“农民”,这些都与村民自己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相去甚远,两种观念各自表述,潜在的认同危机由此而得以酝酿,借用康德哲学的语汇,那就是我们在对待乡村文化上是在实践着一种二律背反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17.
西欧社会质量学者提出的社会质量概念和当前中国大陆的社会和谐的政治概念各自有着不同的语境和制度背景,从治理视角对二者的概念化过程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解.尽管欧洲与中国的经济水平、社会结构、制度环境存在差异,但二者仍然可在社会质量与社会和谐的不同概念与具体实践中互相借鉴,具体可以围绕发展、理论连贯性、社会责任、测量四个共同的主题展开.另外,和谐观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中最主要、最宝贵的价值观,文化和谐与社会和谐可以为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提供一种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文化术语是指一种语言中代表其文化元素的集中称谓,文化术语外译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有效解决的问题。本文解析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文化术语外译间的密切关联,追溯中国文化术语的对外传播历史,进而探索软实力建设视角下中国文化术语外译应采取的翻译策略,讨论中国文化术语译名的规范化途径,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视野下,各国间文化市场正呈现出一种融合和整合的趋势。本文通过分析世界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及其对中国文化市场的影响,探讨了中国文化市场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20.
消费主义文化是当代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思想文化根源,体现了人们在现实中难以安顿自我身心的危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有丰富的身心安顿之道,能够有效地淡化或消解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从而有助于解决生态环境危机。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倡导回归自然,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在山水、田园中安顿心灵的有效途径。这是一种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具有可持续性的消费方式,它通过回归山水、田园,能够帮助人们摆脱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依赖。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们的外在事功追求与自我德性完善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给了人们在工作及自我修养中发现人生意义的智慧。在今天,二者的结合,有助于克服消费主义文化产生的根源———劳动及消费的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