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贽是中国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他在宋明理学盛行的明代,挺身而出,公开不服孔孟,宣讲童心,大倡异端,批判道学,提倡男女平等,揭露官场腐败等.封建统治阶级把他的思想视为"异端邪说",大加攻击,并对李贽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直至逼上绝路.尽管李贽的进步思想在当时没有形成势力,但给中国的文化思想界带来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反封建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2.
明后期思想文化发展的异端的代表是李贽.他介于王阳明和黄宗羲之间,是中国封建晚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中介.李贽的异端特征主要表现在人格和思想上的相对独立性,即对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背离和思想上的叛离.李贽代表的异端,没有赖以依存的社会力量,失败是必然的.李贽只得以76岁的高龄自杀于狱中,以死对抗统治者的高压.李贽的价值取向在于思想的力量,但他的创造并不多,对旧思想的破坏多于新思想的建设,时代没有为他提供更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李贽是我国封建社会被称之为“异端之尤”的思想家。其所以被称为“异端之尤”,是因为李贽的价值哲学表现了与中国传统价值哲学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以亦佛亦儒、非佛非儒为特征。以往的哲学史著作和研究者对李贽思想的双重性格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就。我们认为,如果从价值观的角度进行研究,李贽思想亦佛亦儒、非佛非儒的双重特征,是一种个体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哲学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群体价值观的反叛,表现了大胆的反传统的精神。本文试图围绕李贽落发为僧的原因,分析其亦佛亦儒、非佛非儒的双重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李贽是中国明朝末年被其同道者尊为“圣人”而被正统派斥为“异端之尤”的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提出的天赋平等、个性解放等思想,开启了中国启蒙思想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李贽首先是一位"好汉",他尚侠,主张作侠而不作圣,有强烈的英雄豪杰心理期待和信仰崇拜,顶天立地,无所畏惧,思想胆力无与伦比.把李贽定性为具有侠义肝胆的"好汉思想家"或"思想之侠"更为确切,也更便于还原李贽作为"异端"、"另类"的本真面目--作为思想家与侠士融为一体的产物,侠之骨、侠之气和侠之精神对其思想个性有重要的支配作用.李贽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对侠文学进行集中关注、倾心阅读并系统评论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侠"对其文风及文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童心说”是李贽博大精深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是其反理学、反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是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又是他立身行事的依据,是思想和生命的底色.因此他心胸坦荡,无所畏惧;思想解放,不拘一格;世俗的种种羁绊,在他面前土崩瓦解,他的人生显得天高地迥,也因此被目为“异端”、“狂狷”,但他也淡定坦诚地直面世俗的责难与诽谤.  相似文献   

7.
"异端"的别一层意义──李贽思想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理论方位王育济思想史上的"异端"都具有"反潮流"的意义。但它同时还别有一层意义,即开启先河,预示着新思潮的汨动和奔涌。从学术思潮嬗演的角度看,有价值的"异端"思想大都具有某种时代航标的意义,标志着一...  相似文献   

8.
(一) 李贽(公元1527—1602年)这个被反动儒家骂为“非圣无法”、“异端之尤”的反理学斗士,他的尊法反儒的进步思想的理论基础究竟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历来就有不同的评价。有的人认为李贽赞赏过王阳明,晚年又信佛教,是个唯心论者;有人认为李贽讲过“形、神,两  相似文献   

9.
(一) 李贽(公元1527—1602年)这个被反动儒家骂为“非圣无法”、“异端之尤”的反理学斗士,他的尊法反儒的进步思想的理论基础究竟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历来就有不同的评价。有的人认为李贽赞赏过王阳明,晚年又信佛教,是个唯心论者;有人认为李贽讲过“形、神,两物也”,近于二元论;还有人认为李贽早年具有唯物论倾向,晚年堕入了唯心论。今天,深入  相似文献   

10.
李贽追求个性自由和真性情,反对理学对思想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以"异端"著称于世。但笔者认为,李贽的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思想,我们把李贽归结为"反孔批儒的斗士",甚至是"启蒙思想的先驱"的说法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走向近代的历史进程中,有两位伟大的先行者,那就是出生在云南的郑和与曾任云南姚安知府的李贽。郑和七下西洋,虽不像后来的西方航海家那样,完全是适应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为开辟海外市场的需要,但这一壮举,同样是建立在当时中国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之上,反过来,又必然引发国内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的加速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化,即由封建向近代的迈进。李贽反封建压迫反传统思想的人文主义的启蒙思想,撕开了当时虽日趋腐朽而仍层层叠叠的封建天幕的一道裂隙,为窒息的社会透进一丝阳光和清新空气,为中国社会由封建向近代迈进作了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2.
李贽多次到北京,并在礼部任职,留下了不少诗文,后定居通州,完成了代表作《九正易因》一书。随后,被封建统治者迫害而死于北京镇抚司。考察李贽北京的行踪与思想,对于认识这位反封建压迫反传统思想的英勇斗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贽是晚明人文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充满了反封建的战斗精神.他认为人生而平等,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肯定了追求物质利益和个性自由解放的合理性,这也正是李贽所认为的整个道德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李贽平等思想传世的几百年间,因其超越时代的开阔与锋芒而常常被学人论及。而他的宽容理念特别是“恒顺于民”则或困于时代所限,或由于“异端”过甚,或源于世人认知不足,未能得到应有的阐扬。从承续、整合与创新三个视角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李贽平等宽容的理念和思想,把握李贽“疑”与“胆”的思想武器,进而还原其先进与新锐所在,有益于领悟李贽敢于怀疑批判的抗争精神与思想解放的启蒙品质,并能更为真切地定位其在思想史中的历史坐标。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有自觉意识地对男女平等的追求,始于近代前夜明清时期,即明中叶16世纪30年代至鸦片战争爆发。 明中后期至清中叶,是早期启蒙文化与回光返照的封建文化相交织的阶段。这时,出现了李贽、颜元、唐甄、冯梦龙、李汝珍、袁枚、俞正燮、曹雪芹等一批反封建纲常名教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们从不同角度发表了主张男女平等、解除束缚妇女发展的封建枷锁的进步思想;  相似文献   

16.
李贽作为晚明社会的"异端之尤",虽屡遭迫害,但其在生前身后并不乏志同道合的知己朋友及追随者。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李贽以他一系列的交友原则,如以师为友、以友为师、"毋友不如己者"、以道求友、以义交友、以诤交友及以诚待友等交友观念赢得了士子之心。尽管李贽交友的高标准超出了他所处的时代,并使自己略显寂寞,但其交友观中所折射的人格魅力,至今仍见其光芒。  相似文献   

17.
通过梳理李贽自传反映的部分历史事实以及他传(含正史、非正史)对李贽的描写和评价,展示李贽的形象全貌,并通过比较用传记理论来评析李贽在自传、他传、非正史、正史中的不同形象,突显其精神风貌,力戒用平面和单线的眼光看待一个被当时人目为"异端"的人物,而应看到人物内在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易卜生作品“五四”时期传入中国 ,很快在中国的思想文化界产生巨大影响 ,其社会问题剧契合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 ,有助于民众的思想启蒙和反封建斗争的开展。易氏的作品为新文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题材领域和输入了新的表现手法 ,它所描绘的批判社会、反叛传统的艺术形象为铸造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品格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19.
“以自然之为美”——李贽文艺思想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艺与客观生活、主观精神、社会道德三方面的关系,对我国明代思想家李贽的文艺思想进行了评述。认为李贽的文艺思想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和反封建的性质,在我国审美理论的历史发展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并为其后的文艺创作奠定了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化工”是李贽在评论戏剧时与“画工”相对而提的一个概念。它在美学渊源上可上溯至先秦道家, 但又不拘泥于一种特定的审美风格。李贽用“化工”批评戏剧,既契合戏剧美学的特定内涵,又深受个人“异端”思想的影响。其内涵一是倡导戏剧创作的个性化,反对摹拟;二是主张写自然真情,排斥风教伦理对“人情人性”的束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