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义”与“感情”分别作为婚姻的一般条件利弊互见。“义”较之于“感情”,在对婚姻本质的揭示上,更准确、客观一些。并且,“义绝”之“义”有效实现了婚姻制度与整个法律体系的贯通和协调,在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指引方面,具有明显的正向立法价值。将“义”与“感情”作比较,不是试图从立法上用“义”来取代“感情”,而是要进一步说明,法律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性,无论是政治家、还是立法者,必须正视和尊重法律科学的规律性,以此来改进我们的立法。  相似文献   

2.
政府信息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体现,也是现代政府的一项基本义务。《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三条中关于"三需要"的规定引起了学界关于申请主体资格的争议与讨论。申请信息公开的主体,根据"三需要"条款的规定,被限制在与生产、生活、科研有关的范围内。通过对制度建设的理论分析,以及世界各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经验的比较研究,"三需要"不应成为对申请主体资格的限制,至多是说明理由的需要,从而提出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主体资格制度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适应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国情"区分"建设的两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两制"的并轨衔接,则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迅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的客观要求.应实现"两制"政策制度和管理运行机制的并轨;同时,构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问相互衔接的制度链.  相似文献   

4.
戴黍 《江淮论坛》2005,(5):115-118
<淮南子>所论的"因"主要有四重涵义其一,"因自然以理事"之随顺、利用义;其二,"因材质而用众"之凭借、因乘义;其三,"因民性制礼节"之根据、依托义;其四,"因风俗行教化"之承袭、发展义.  相似文献   

5.
陈坚 《齐鲁学刊》2007,(5):18-22
"义利之辨"是儒家的一个传统论题,"自利利他"是佛教的一个基本主张,这两者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同构性,即"义"相当于"利他",而"利"相当于"自利",但在内容上两者却有很大的差别,体现了儒佛之间不同的价值取向。儒家的"义利之辨"是在伦理向度上立义的,而佛教的"自利利他"则是在境界向度上立义的;儒家在"义利"关系的处理上重视"义",以"义"为前提来达成"义"与"利"的平衡,而佛教在"自利利他"关系的处理上则重视"自利",以"自利"为前提来达成"自利"与"利他"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吴圣正 《船山学刊》2019,(4):103-106
古人在对"义"阐释中潜在地认识到了义相较于仪的道德性含义、相较于利的正当性含义、相较于仁的理性特点和自觉自律性特点。在对"义"的现代阐释中,我们发现"义"有正义性、合理性和适当性含义。"仁"所关照的往往是个体的人,"义"所关照的则是社会全体,"义"更具有现代公德性含义。在现代社会状况下提倡"义"更具有现时代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法律援助条例》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法律援助的发展与实施.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法律援助工作.抓紧制定法律援助法,不仅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法律援助制度发展与完善的关键举措,更是利国利民的重大法治工程.法律援助法的制定应当遵循基本的哲理思维.其中,"人本主义"是法律援助立法和实践之本,人权保障是法律援助立法和实践的理论基础,"国家责任、政府义务"是法律援助立法与实践的基本理念,"国家本位、社会本位、个人本位"是法律援助立法和实践的主要维度.中国特色法律援助制度具有不可忽视的公法属性.社会主义法律援助制度的价值目标是追求全面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8.
"垝垣"一词出现在《诗·卫风·氓》的第二章,传统大型语文工具书均将之释为"被毁坏的墙".学界对此虽已有质疑,但论述均不详备.通过从文学史、古文字字形及古文献之考证,我们认为,"垝"表"高峻"义,"垣"与表"高墙"义的"墉"常并用,且位置可互换.  相似文献   

9.
郭卫华 《学术论坛》2007,30(12):29-32
"情"本字是"青"字,而"青"的显现含义奠定了"情"成为人性之真实表现的基调.先秦时期的"情"共有四种基本含义其初始义是"质实"义,后发展为"情实"义.随着人类自觉意识的觉醒,"情"的内涵扩展为"情欲"义和"情感"义.而且,"情"的"情实""情欲""情感"等含义皆根源于"质实"之"真".而且"情欲""情感"在继承"质实"之"真"的基础上,又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构建"意义世界"的根源动力.  相似文献   

10.
《琼州学院学报》2015,(1):84-89
"胡须"义从先秦开始用"须""髯""髭"表示。从先秦至明代,"须"都是表示胡须义的主导词。南北朝时期,"胡"的"胡须"义开始萌芽,但发展缓慢,随着汉语词汇的复音化,大约在元代,"胡"加上了词尾"子"来表示胡须义,"胡子"的使用频率从明代开始逐渐增加,到清代超过了旧词"须",并在现代基本实现了对"须"的替换。  相似文献   

11.
众多论说中国古代之"孝"及其现代意义的文章存在严重的历史误判及文化误判。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许多学者不知道或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孝"是一个历史范畴。"孝"的本义及核心词义是亲子规范。在诸多历史因素的影响下,亲子规范的属性、内容及形式不断演化,"孝"的适用范围、具体规范及核心价值不断演化,"孝"字的内涵与外延也随之不断演化。受各种主客观性历史因素的影响,"孝"具有普遍性、时代性、地域性、族群性、信仰性、思想性、个体性,等等。在本质属性、思维方式、核心价值、适用范围上,中国古代之"孝"与中国现代之"孝"有根本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7,(6):51-56
本文从"宗教性"、"宗法性"和"自觉性"三重理论维度对儒家"义"观念进行剖析,并结合殷商时期的宗教文化、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及殷周以降政治文化的变迁对"义"观念的三种理论维度进行梳理和阐释。"义"观念由殷商时期宗教仪式的"宗教性"、西周时期宗法制度的"宗法性"转化为以人为主体的"自觉性",体现了哲学概念或范畴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革故鼎新的创造力和诚己化物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3.
首先结合墨子兼爱非攻思想,断定"义"字原始形体当为"羛"。这体现了墨子摒弃自我,摒弃武力的兼爱思想;进而结合《墨子》文本,具体分析墨家以何为"不义",以何为"义",以何为"仁"。在综合各家观点基础上,得出结论:墨家之"仁"就是兼爱,墨家之"义"就是天下公利,只有兼相爱,才能交相利。"仁"是"义"的前提和基础,"义"是"仁"的目的和归宿。  相似文献   

14.
白雁南 《殷都学刊》2009,30(1):134-136
在河南方言中,"抹儿"一词有"能力、本事"的意思,该词在<金瓶梅>中就已出现,徐州等地也在使用,但其得义缘由一直还是个谜.本文从方言出发,对"抹儿"追本溯源,认为其义来源于古代武将的标志性头饰"抹额",应是由此引申出"能力、本领、本事"之义,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语音的连读同于"抹儿"之音而最终记作"抹儿".本文还将"抹儿"和另一方言词"一抹儿"进行比较,指出两词虽然形式相似却有不同的得义缘由,并且两词都已有消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黄杨子 《理论界》2013,(9):163-165
本文以柏林与凯的基本颜色词理论为依据,对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蓝"的发展演变、汉语"蓝色"义词汇的发展演变、蓝色的模糊性与英汉语言中"蓝色"义词汇文化意义的比较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蓝"与"蓝色"义的浅析与思考,亦可对不同语言基本颜色范畴的普遍性与相对性有更明晰的认知。  相似文献   

16.
论"公共财政"的宪法内涵——基于宪法释义学的理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财政"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财政体制改革目标.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虽然它目前只是一个调整财政支出范围与财政管理制度的政策性概念,但中国宪法文本及宪法惯例的发展已经使之成为重要的宪法学概念.因其体现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分权体制的内在原则,以及基本人权之均等保护的财政改革理念,"公共财政"概念可资为我国修宪立法之重要参考,亦可在财政法律法规适用的过程中发挥其政策诠释与规制功能.  相似文献   

17.
制度建构的结构基础:“变”与“不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脱离结构基础,就无法理解制度建构的理路.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是基于一系列的制度建构而展开的,从而实现了翻天覆地之变.然而,在大写"变"的同时是否可能忽视了对"不变"的洞察?这样的"变"与"不变"对于理解制度建构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学理层面上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8.
苏保华 《社会科学》2013,(3):121-129
夏代之前,"中"大致既与方位空间相关,暗中关联到夏代宫室结构与王权意识,也与中分、对称的意识相关,可能与住宅建筑、工具制造中的对称均衡原则暗合。而"和"可能主要表现为音乐演奏中不同乐器的谐和,这种谐和的形式犹未完全脱离巫风,可能亦含有"和天地人神"之意义。到了商代,"中和"之观念既包含了殷商之人彻地通天的意识,也表现了为求通天(含颂神之义)而进行的有秩序的乐舞活动。伴随周代礼乐制度的成熟同步生成、发展的礼乐教化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和"在夏商两代所具有的具象性和神秘主义特质,从而使之包含了更丰富、更具抽象概括性且更加明晰的哲学、社会学以及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孔子"作"《春秋》所隐含的"大义微言"谈起,探讨了《吕氏春秋》被命名为"春秋"的思想史义趣。孔子《春秋》所赋之"义",是王道之公义。孔子这一"赋义"的宗趣,也为《吕氏春秋》所继承,它通过融贯诸子所自以为是的"圣王之道",来构建其所悬设之"圣王之道"。它对于"整全之道"的把握,及其对"意义世界"的建构使它在价值意义的追寻上"大出诸子之右"。  相似文献   

20.
“行首”考     
徐文翔 《晋阳学刊》2014,(1):139-142
"行首"作为地方官妓之专称,不晚于北宋神宗朝。地方官妓所居住之处曰"乐营","行首"便为乐营诸妓之统领。南宋时,在政府"设法卖酒"制度下,"行首"又为游行中位于前列之第一等妓女,其数量通常为2人,装扮大体为穿红色大衣、戴特髻。"行首"之身份,既有官妓,又有私妓。自南宋后,"行首"逐渐成为上等妓女之统称,戏曲中多见之。至清代,"行首"一词,文人偶或用之,实则在民间之称谓已成绝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