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徐隆 《阅江学刊》2013,(1):87-91
对于不同时代的生死观念而言,最直接的表达莫如文字,但图像资料或可使人们对当时的生死观念有更多一层的理解。南京西善桥宫山墓中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为主题的壁画(简称“七贤壁画”),是同时期墓葬中该主题壁画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一幅,人物刻画各具特色,为了解魏晋风度背后士人矛盾的生死观念提供了形象的素材。以嵇康和陶渊明为代表的魏晋士人,其生死观形形色色,实质皆是对自身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探寻。  相似文献   

2.
思想是人类的能力和本性,思想的本性是永恒的否定和超越,思想的本性即是人的形而上学本性。以思想的方式把握世界,世界即是思想中的世界,时代就是思想中的时代。反思思想内容的基本逻辑规定,就是揭示存在和世界的本质。逻辑学即形而上学,思想是形而上学的秘密。思想形而上学的界限是以思想的形式把握世界的界限。表象、情感、意志和实践态度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亦有自身的真理和价值。所以,当代哲学超越形而上学的思想或后形而上学思想,根本问题在于寻求一种“非规定性的思”,或使思想得以可能的“存在”、“无”或“他者”。  相似文献   

3.
世界性的文化交融,“西学东渐”是一面,另一面则是“东学”也正在“西渐”。由此有必要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玄学“贵无”理论作进一步的探讨。文章认为引人注目的魏晋玄学“贵无”理论的产生乃是人类抽象思维的必然结果,是魏晋名士思想深邃的表现。文章认为这种深奥的玄学“贵无”理论并非凭空产生,它根植于魏晋社会之中,唯有用这种没有规定性的“贵无”思想武器才能应付动乱的社会现象;所以当时的名士们都持有“贵无”思想。文章还认为玄学“贵无”理论之所以盛极,还在于它渗透于当时名士养生保命、服药治病、人物鉴识乃至文学批评等方面,由此构成富有特色的魏晋风度,使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审美之维:对电视纪录片本性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80年代末,随着一系列电视纪录片在国际电视节上频频获奖,电视纪录片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对它的研究也日渐兴盛,包括对电视纪录片本性的研究。而把其本性界定为纪实或纪实性和真实或真实性的,颇为流行,如“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纪录片是时代的文献笔记与历史备忘录”、“真实性是纪录片赖以存在的美学基础”、“纪录片的本性是纪实”、“纪录片要求直接拍摄真人真事,要求无假定意义的事实真实,不允许虚构事件,不允许造假情节”等等,不一而足。①那么,电视纪录片的本性果真是纪实或真实么?1.“纪…  相似文献   

5.
教育乌托邦以宗教乌托邦的叙事结构为背景,有一个三段式的圆圈运动、宏大的历史叙事和两个文本—隐性文本与显性文本,它唤起了人们对现在教育的恐惧感。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是“找回”失落的“教育本性”。而“存在先于本质”强调了人的未完成性、开放性和无限可能性,它将鸟托邦的圆圈运动变成了点的运动—自由的运动。正因为人与教育的本质未定型,才有了人的自我超越与创造。  相似文献   

6.
雅斯贝尔斯生存观的人类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斯贝尔斯认为哲学的思考就是对“存在”的澄明,“存在”乃是作为“大全”的总体性,是通过人的生存交往在历史中生成的。历史性就是人的“生存”本性的展开机制,是通过自我反思而呈现出的一种敞开状态。弗兰克称之为精神生活中的超越现实的实在性,它是由于人的欠缺意识而努力超越一切实际给定物的范围和自己既定的存在范围的事实,是渴求一种完满理想的神性。舍勒认为人的本质特征不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所能获得的东西,而是通过现象学还原的精神态度把人引回到人之为人的未知部分,它是生成位格的本质意向和“动姿”,是对上帝祈祷的X。兰德曼把人的自由和超越本性归结为植根于人本身存在结构中的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卡西尔则认为是利用符号的中介形式创造文化的动态过程。因此,自我意识与人之存在的敞开性就是被宗教哲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哲学人类学、文化哲学人类学所阐释的神人性、开放性、未特定化和文化的整体性内涵。  相似文献   

7.
“北地傅氏”的郡望所在赵以武“北地傅氏”是汉魏晋乃至南北朝时期北中国的一门望族。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这门望族的郡望之地发生过多次变迁。其中,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傅玄,史传称他是“北地泥阳人”。有的论者就将傅玄的郡望地注成“今甘肃宁县”,把傅玄算成甘肃历史...  相似文献   

8.
本体论与人的本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本体论与人的本性的相关性决定了本体论不可取消。现代哲学拒斥的是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依然守持了本体论的承诺。马克思以感性实践对本体论思维方式的超越,既保持了哲学的形上超越之维,又切近了人的真实本性,体现出哲学的真正智慧。  相似文献   

9.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经济转型既包括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变革,也包括价 值观念和生存方式层面的文化转型。后一重变革的核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提升和新的理想人 格的重建。而新的理想人格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的自我超越本性的发展.所谓人的自 我超越,是指人对自身存在的限制、现状、现实和有限性的超越和突破。这种自我超越是人区 别于动物的本质特性,在某种意义上人是自我超越的存在物。人的超越性是由内在关联的三 个因素决定的,这即是人之存在的限制性、人的实践能力和人的自我意识.换言之,人的实践 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增长表现为人对自身存在的诸方面限制性的超越,特别是对人的个体存在 的限制性、人的物质活动的限制性和人的存在时空的限制性的超越与突破,由此人的超越性 在三个基本维度上展开,即个体-人类维度、物质活动-精神活动维度、物质存在时空—社会 存在时空维度。在这三种维度上生成的自我超越性理想人格正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所需要的理 想人格形象,是“新人”和“新社会”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0.
认识的本性在于“简化”物质的客观过程李烈炎人类的认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而认识的本性则在于“简化”物质的客观过程。对于认识的“简化”,恩格斯和列宁都曾作过精辟的论述。恩格斯说:“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只有从这个普遍的相互作用出...  相似文献   

11.
范少琳 《社科纵横》2007,22(12):87-88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歌颂人间真情、至情的一部伟大作品,主人公杜丽娘就是这真情、至情的化身。而《牡丹亭》所表现的这种"至情"在某种程度上与魏晋风度的"一往情深"有着精神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高杨 《阅江学刊》2013,(5):145-148
杨维桢的“情性论”诗学是元代诗学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态,其形成与元代独特的经学背景密切相关。元代经学在主体性转向上迈进了一大步,这对元代诗论的影响表现在哲学化和注重自我两个方面。杨维桢的“情性论”诗学对于诗歌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个性化的阐释,这既继承了中国古代诗学“诗言志”的传统,又综合了魏晋以后的“诗缘情”的艺术观念。杨维桢诗学的美学追求以对人的生命的本性认知为基础,并结合儒、释、道等文化精神,形成了独特的人格精神和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小说所包容的思想内容,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士大夫阶层的思想生活面貌与审美情趣;既有很高的认识价值,也有很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其美学风貌主要表现为思想的解放和人性的裸露:(1)生动地记录了时人玄谈析理的风气、内容和场面,肯定了清谈是辩论玄理的重要方式;(2)描述和肯定了“魏晋风度”是这一时期理想的人格美;(3)表现了魏晋人对人和人性美的多角度多侧面的追求;(4)深刻揭示了儒家礼教和伦理道德的泯灭和沦丧;(5)在品藻人物中运用了很多审美概念。  相似文献   

14.
人之为人的本性 ,属于自我生成的“自为本性”。按照马克思的观点 ,人是靠自己的活动去创造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的 ,这是人与动物始源性的根本分野。人作为人的本性就是在这种生存活动中并通过这种活动自我生成的赋有历史性的本性。马克思还明确地说过 ,“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 ,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 ;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 ,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这就是人的自为本性。从这样的意义说 ,“自为本性”也就意味着 ,人是一种面向未来、永远在为自己开辟未来 ,从不满足既得本性的存在。“未来”对人以外的物…  相似文献   

15.
社会和自然相统一的原则是社会发展必须遵循按自然的规律,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一直是治理社会的首要原则,所谓的社会的自然就按社会的本性去治理社会。吉登斯的超越左右的政治正是为了使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符合自然的要求,或者说自然地治理社会。左与右有合理的一面,也有错误的地方,而纠正这两者偏颇恰好能够使社会按其本性要求发展,超越左右的原则就是要使社会按自然的原则发展;激进政治不仅体现在尊重社会存在的理性内容,同时也体现在尊重社会存在的非理性内容,这既有利于消解激进主义对社会理性构想的现实影响,又有利于真正从人类生活的深层处去构想治理社会的内容,从而使其政治内容符合社会本性的要求;吉登斯强调发掘既有利于使社会中的个人“幸福”地活着,又有利于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既有利于克服社会的外在的“救世主”的束缚和引诱,又有利于社会整合团结。  相似文献   

16.
严耀中 《学习与探索》2006,2(5):150-153
在中国学术史的叙述上,一般都以玄学为魏晋时期的社会主导学说和主流意识。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此,当时经学仍系魏晋之间的社会主导学说,而非所谓的玄学。尽管玄学的“贵无”、“崇有”等主要学说产生于魏晋时期,但“玄学”的名称却要到南朝刘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在鸡笼山设立四学时才出现的。因此,对魏晋时期的时人来说,当时既没有称之为“玄学”的学问,也没有被指称为“玄学家”的人士,所谓的玄学或玄学家至少是南北朝以后的概念。事实上,魏晋两朝继承和延续着汉代的遗风,无论朝野都有浓厚的经学氛围,故而魏晋时期经学仍然十分发达,特别是其中的易学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虽然玄学流行于南北朝以后,但其主要学说产生后也对魏晋经学起着强烈的刺激作用,使魏晋经学从所谓的僵化状态中摆脱出来,吸收了新的成分之后,仍然成为中国社会主导学说和主流意识。  相似文献   

17.
张丹芹 《社会工作》2008,(23):58-59
“经济人”指的是以追求私人最大经济利益为惟一目的,并按经济原则活动的主体。美国学者庞德指出:“人的本性或本能有两类,其一可称作扩张性的或自我主张的本能,另一种可以称作社会本能。”“社会控制的任务以及我们称之为法的那种高度专门化形式的社会控制的任务,就在于控制这种为了满足个人欲望的个人扩张性自我主张的趋向。”这表明,人的本性的缺陷导致需要通过立法、  相似文献   

18.
“事物的本性”是古罗马以来西方法哲学中一个莫衷一是的永久性话题,是那些试图缓和实然与应然相互对立的人们的口号。拉德布鲁赫通过对社会法、理念素材及其历史性的考察,认为“事物的本性”与自然法是对立的,而从“事物的本性”中产生的法与思想都必然地担负着哺育它的历史风土之特征。  相似文献   

19.
往岁读王摩诘辋川绝句:“独坐幽重里,弹琴复长啸。”以为“啸”可能是幽人逸士兴致勃发之际的狂呼大叫。及读岳武穆《满江红》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又以为“啸”无非是抒发英雄豪气的长叹之声。近年稍窥魏晋之学,干“啸”之问题方略有解会,始知畴昔所想谬误之极。所谓“啸”,乃是古人的一种特殊习尚,而在中古土林尤为风行。它与被时之中国文人生活契合无间,犹如丹葩之耀于芳林,白云之村于青天,别有风致。自魏晋之后,“啸”又升华为中国古典诗文的固定意象之一,尤其应受到治诗者的注意。而幽追深透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0.
黄剑波  梅汝阳 《社会》2023,(4):97-128
舆论支配既是卢梭阐释社会状态的关键,也是涂尔干分析社会事实的重要参照物。借助舆论议题,涂尔干在改造自身解释系统的同时再造了卢梭的社会学说。卢梭认为,舆论是社会堕落的根源,需经由立法者的引导才能变成政治创制的基石。在早期的社会形态学路径中,涂尔干从比较法的视角考察了舆论、法律与社会类型的关系,在否定卢梭人性基点的同时强调了社会对人性的提升作用。为摆脱“决定论”色彩,涂尔干在与塔尔德的论战中为舆论机制纳入个体同意的条件,使社会成为符合个体本性的自然约束。在集体表象视角下,涂尔干彻底倒置了卢梭对自然和社会所作的等级序列,将社会从“压制本性”的人性枷锁修正为“提升本性”的文明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