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外部环境的改变,农民的主体性有了极大的提升,促使其家庭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家庭本位走向个人本位,从父权制、夫权制走向平权制,从传统伦理观念走向现代伦理观念等。但是,在主体性强势崛起的过程中,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农民未能很好地处理义与利、理与欲、主体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导致农民的主体性走向了扭曲、沦陷和旁落,致使其形成的家庭伦理观念也出现了很多偏差。因此,未来在构建新型家庭伦理观念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继续提高农民的主体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农民正确处理价值原则与价值承担之间的关系,使主体性的提升与欲望、情感的满足处于平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论生态伦理及其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人认为生态伦理就是人际伦理的移用,就是把社会道德规范、原则简单移用到环境事务中来。这样来理解生态伦理是肤浅的,忽略了其质的规定性。其实,生态伦理就是指人类在关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其内涵包括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首先,它表征的是一种客观的关系,即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其次,它是用以调整相应的关系的积极手段,即生态道德。  相似文献   

3.
论环境伦理构建的科学依据及基本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道德的角度调整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必须确定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环境伦理原则的构建应以生态科学揭示的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公共利益”作为其现实基础和客观依据。持续生存作为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 ,反映了对人与自然生存关系的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倡导代际公平、实行代内平等是持续生存原则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在明代的五伦关系中,正在逐渐演变为以夫妻一伦为重;而在夫妻一伦中,夫妻关系正在被夫妾关系所取代.这是一种新型的夫妻情感伦理关系,是儒家伦理文化氛围中的明清家庭伦理关系的新变化.文章通过对传统儒家伦理中的"义"、"义夫"进行适当的辨析以及对明代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男女哀情故事的举例,借此说明在传统的礼制下,夫妻之间是一种"终身相倚"的关系.这种终身相倚,仅仅是妻子对丈夫的依赖,并非丈夫对妻子必须忠诚.明代大量出现的义夫以及传统士人对义夫现象的宣扬与鼓吹,不仅仅是对原始儒家伦理观念的一种复兴,而且是情感逐渐取代伦理的新反映,是基于新的社会土壤之上伦理关系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技术在促进教育变革的过程中,也给教育带来不可预知的伦理风险.作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重要产物,教育人工智能系统备受推崇,但必须遵循相关的伦理原则.首先,从宏观层面探讨教育人工智能系统的一般伦理原则,即通过对世界各地相关政策文件的分析解读,明确人工智能伦理原则和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其次,从微观层面探讨教育人工智能系统的具体伦理原则,即通过相关国际标准和规范的学习借鉴,明确教育人工智能系统开发与应用的伦理原则.最后,针对未来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和可能遇到的伦理挑战进行预测,并结合国情,提出我国教育人工智能系统未来发展的策略建议,即培养具备合格人工智能素养的社会公民、制定更加科学的教育人工智能系统伦理原则、构建教育人工智能系统应用过程的监管机制、重视人文关怀的情感教育力量.  相似文献   

6.
责任伦理:现代社会伦理精神的必然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责任伦理,即一种以“尽己之责”作为基本道德准则的伦理,其判定道德善恶的根本标准是:尽己之责方有德。作为一种独特的伦理精神,责任伦理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世界伦理学领域得到日益广泛而又高度的重视,有其深刻的必然性根据,是现代社会伦理精神的必然诉求。其必然性根据即在于比较适应现代社会中公民的权责关系状况、道德生活境况和道德推理方式对富有成效的道德规范或道德原则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行政官员的恰当代理和公民的自愿委托是西方国家行政伦理关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从伦理角度来审视原来我们只是侧重其政治性而忽视其伦理性的契约,通过对社会契约的道德前提(包括对人性的解释)和社会契约中蕴含的道德原则(包括契约的道德含义和价值理想等)的阐述,即可把西方国家行政伦理关系内涵提示出来.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与关怀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怀伦理追求人们之间的彼此关怀,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关怀伦理的倡导者们大都是女性,她们将视阈投向私人生活领域,在对人们有关"爱、友谊、血缘关系"等生活世界的行为进行考察中,她们看到,人们的具体行为方式总是以增进、维持关系为价值核心来自觉调整的,人们的行为原则以"对他人的关切与反应"为标准.特别是在对父母抚养孩子的"母性实践"中,行为者直接在他人的需求与自身的情感反应下行动.在传统伦理学中,这些行动都是出自人类内心情感的自然行为,不属于道德理性的范畴,也不能纳入道德的价值领域.但是,在关怀伦理学者那里,正是从行为者按情感反应而行动的实践中,提出关怀伦理的道德推论模式.  相似文献   

9.
儒家伦理学可为"全球伦理"的基本理念提出一种儒学的辩护,同时也对其学理缺陷提出一种儒学的批评。伦理学在观念层级关系上有一个基本区分"伦理原则→伦理规范",儒家谓之"义→礼",其中"礼"(规范)是可以损益的,而"义"(原则)才是普适的。"全球伦理"没有作出这种区分,其仅仅着眼于规范的选择,而缺乏原则的基础。金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是原则,而是适应当下的全球化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规范选择,因此,一方面,它并不是绝对的,但另一方面,它也是当今时代所需要的。为寻求一种普适的伦理原则,经验论和先验论的方法都有问题。儒家伦理学的"仁→义→礼"结构、即"仁爱精神→正义原则→社会规范"结构,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借鉴。其中"义"指两条基本原则:正当性原则,要求社会规范的建构超越差等之爱、追求一体之仁;适宜性原则,要求社会规范的建构适合特定生活方式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海峡两岸经济、政治体制不同,衍生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各沿着自己的轨迹变化、发展。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民族意识的伦理体系又包含有共性,爱国主义是其重要特征,是两岸人民共同信奉的伦理原则,恪守的道德规范。这种千百年来积淀的深厚情感根植在两岸民众的心底,将大陆和台湾牢固地连结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媒体的报道屡遭质疑,究其原因是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不同利益主体和不同新闻理念存在剧烈的冲突,新闻报道环境与事件本身的复杂性非常突出,新闻报道的标准及人们对报道的评价缺乏共识。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重新考虑忠诚伦理的价值。新闻报道的忠诚伦理有三个原则:忠诚到底,寻找主导忠诚和确认具体忠诚对象。然而,在对“南平杀童案”报道的伦理分析中上述三个原则还不够,人们会在最终忠诚于谁及忠诚于什么的问题上产生巨大争议。上述原则可能难以处理对凶手的宽恕问题,也无法处理未来可能受害者的利益问题。原因在于,忠诚不仅在于具体对象,更要忠诚于特定的道德信念,而忠诚于公正具有最高的社会价值。忠诚于公正是忠诚伦理的第四条也是决定性原则。基于公正的社会正义感为记者的忠诚和职业行为确定了方向,也将促使新闻媒体承担更多责任,在更加多元的信息环境中证明自己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In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emotion can be superior to reason, although historically emotion has been generally considered inferior to reason. A single concept serves as the principle for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decision making—empathy. For journalists, legal questions are often easy, ethical questions hard. “Newsworthiness” gives journalists a broad defense against privacy suits. Photographs have caused much controversy. As this article shows, usually journalists win suits involving photographs. Still, ethical questions persist. In the heat of time pressure, emotivism provides a fairly simple and accurate method of deciding whether to use photographs, and this article provides steps for applying emotivism.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将科学建制放到社会情境中考察的时候 ,科学建制的职责不再仅是拓展确证无误的知识 ,其更重要的目标是为人类及其环境谋取更大的福利。因此 ,科学研究中的责任成为对科学进行全局性伦理考量的一个主要方面 ,而以社会责任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工作者的职业伦理规范 ,也得以广泛地建构。除广泛深入地建构各种职业伦理准则外 ,还需要在整体上确立对科学进行伦理考量的基本原则。无疑 ,这一整体性的基本原则 ,既是科学的社会规范的拓展 ,又是科学职业伦理准则的基准 ,由此成为一种兼顾科学建制与全社会的目标的开放的规范框架。  相似文献   

14.
礼学是儒学的核心部分。它以"仁"为核心,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原则,以人的自然情感和家庭伦理为基点,以知、行结合为手段,构建起一个庞大伦理规范系统。它使封建伦理规范得到人们认同和践行,保证了封建社会的安定和有序。虽然礼学最终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但对于封建伦理的构建却是非常成功的。这对当代我国伦理体系构建具有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伯纳德·威廉斯对功利主义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廉斯基于个人完整性在伦理生活中的重要性指出,功利主义由于使个人与其道德情感、行为相异化,并对个人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从而侵犯了个人完整性,是一种不合理的道德理论。对此,有人认为威廉斯的完整性概念及其地位是值得怀疑的;有人认为功利主义未必与个人完整性相冲突;还有人认为所有道德理论而不仅仅是功利主义都必然侵犯个人完整性,个人完整性不能作为评判道德理论的尺度。这几种回应要么对威廉斯的批评不能构成根本的威胁,要么自身站不住脚,因此,不能为功利主义或一般而言的后果论提供辩护。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伦理原则不但是实行有效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还是重要的价值导向。综合起来看,主要的伦理原则有以下一些方面:“德”“得”相通与义利统一;整体至上与集体主义;公平合理与重视效率;精神提升与人伦教化等。  相似文献   

17.
羞耻是个人道德完整性的重要指标。作为负性的情绪体验,羞耻同视觉相关。在视觉中,行动者意识到其具体言行所呈现出的自我的卑劣或者猥琐,感觉到在毫无遮掩的注视中失去了尊敬,行动者由此对其所是产生自我导向的紧张的否定性情感,并有了从视觉中隐匿或者逃避的想法。羞耻体验具有伦理意义,但并不必然产生伦理行为。现代社会羞耻式微的直接原因是社会的流动性,但深层背景是行动者自爱内容以及自爱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患者权利保障面临的伦理冲突及其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艾滋病患者的权利保障面临的伦理冲突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应有权利与社会排斥、病人权利与公共健康、伦理权利与伦理义务、资源稀缺与分配公正。化解这些伦理冲突,保障艾滋病患者的应有权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伦理正义,践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终极关怀原则,重建平等和谐的新型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9.
彭加勒的伦理观属于情感主义流派,认为价值判断在于主体情感的表达,所以直接以科学方式改造伦理学或制定道德规范是不可能的。但科学能以间接的方式,即通过作用于情感而帮助伦理,科学有双刃剑作用,但在道德方面主要还是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