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据《新京报》消息,百名政协委员签名提案,反对建中华文化标志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安家瑶表示,中华文化标志城,是打着文化名义破坏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环境,发改委应慎重论证,否则不仅是对“国库”的浪费,还会引起各地争相效仿。”  相似文献   

2.
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唐代法律,立法技术比较完善,基本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法律中的官吏任免制度、诉讼制度和审判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如何看待武则天破坏唐朝法制及武则天之后出现的开元之治,本文亦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孟天运 《东方论坛》2002,(3):127-127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对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国人性格均有深远影响 ,是一位世界级的历史传奇人物。自西晋陈寿作《三国志·诸葛亮传》以来 ,历代对诸葛亮的研究经久不衰 ,尤其改革开放以来 ,更是高潮迭起 ,成果丰硕 ,其中由王瑞功先生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 0 0 1年 8月出版的《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诸葛亮志》就是一部诸葛亮研究集成性的新作。该书的一大特点是体例的创新。为了全面反映诸葛亮的事迹、思想和文化 ,采用了志、图、传、表、录等多种形式 ,以志为主 ,诸体并用 ,这在人物志写作中还是个…  相似文献   

4.
《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蜀记》载有郭冲所述诸葛亮隐没不闻于世的五事,裴松之认为五事皆为妄说,逐一驳斥。就刑法峻急一事而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刘备初入蜀地,诸葛亮使用严刑峻法治蜀,加之连年征战,蜀地人民的确苦不堪言。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政时期蜀汉政权的统治政策已有所调整,蜀人对诸葛亮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不宜用后来善政的评价否认之前的严苛。蜀人相贺一事也反映出蜀人对蜀汉集团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而非一成不变,同样不宜用后来者的眼光看待。随着蜀汉统治政策的调整,蜀人对蜀汉集团及代表者诸葛亮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郭冲所述五事之一、四、五恰恰反映了这种变化,应该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不宜轻易否定。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纳税人诉讼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人民主权思想"和"税收价格论"及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我国应建立纳税人诉讼制度.这是防止和纠正公共财政资金浪费的重要途径.建立纳税人诉讼制度需要正确判断纳税人诉讼的性质、明确纳税人诉讼的主体资格、受案范围和请求事项,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等.  相似文献   

6.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真正称帝的女皇,她似乎是个谜团,充满了魅力。但是有关在她统治时期学术文化发展这一非常重要的问题,却很少有人探讨,本文拟结合两唐书《经籍志》、《艺文志》著录情况来研究武则天当政时期的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7.
徐迅雷 《社区》2008,(4):1-1
北京地铁5号线经过天通苑,这是一个有50多万人口的大型社区,原规划只有一个地铁站,为了再增加一个站,天通苑居民自发成立了一个“加站推动小组”,在网上网下开展了有理有节的行动,最终实现了这一愿望(1月2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8.
GDP病况     
关于行政成本以及公款吃喝和浪费问题。其实一直是这些年来“两会”的一个焦点问题。虽然坊间对于这个顽症已经有“审丑疲劳之感”。但是“从1986年到2005年中国人均负担的年度行政管理费用由20.5元到498元。增长23倍。明显快于人均GDP和财政收支的增长速度”这样一组数字。却使我们不得不再一次直面这个问题。很显然,在蛋糕大小一定的情况下,行政费用的超常规增长就意味着其对公共财政其他开支尤其是公共资源开支的挤占,两者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去年《中国青年报》曾报道,我国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一,国家仍缺乏兜底儿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正>少时酷爱看《三国》,尤其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本事佩服得简直五体投地,对他老人家的景仰尤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然而数遍看过来,发现了个疑问:诸葛亮这么聪明,为嘛蜀汉不但没有兴复汉室,反而最先亡国了呢?直到后来才恍然大悟,原来都是这位诸葛先生惹的祸。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诸位看官听我慢慢道来。  相似文献   

10.
曾祥旭 《南都学坛》2011,31(2):74-77
历史上诸葛亮文集整理有两种思路,一是事类编排法,二是文体编排法。前者以明代杨时伟的《诸葛忠武书》为代表,后者以清代张澍的《诸葛亮集》为代表,后者有中华书局刊印的通行本传世,前者除四库全书全文影印外,尚未见任何出版社刊印,说明杨著还没有引起重视。《诸葛忠武书》的价值有三:一是《诸葛忠武书》有意纠偏而作,其撰述目的和对王著材料取舍值得肯定;二是《诸葛忠武书》保存了大量事实材料,并对这些材料有考辨,有说明,有存疑;三是《诸葛忠武书》可以和清代张澍的《诸葛亮集》相合而观,合则双美,离则两弃。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小说着力表现的是曹操、诸葛亮、司马懿这三个接力式的人物,他们是三国这段历史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强者,其他人物都直接间接地陪衬或烘托这三个人物。  相似文献   

12.
从《便宜十六策》的内容来分析诸葛亮的哲学思想,认为诸葛亮的哲学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又结合了法家的一些治国思想,并且能够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李秋生 《中华魂》2011,(7):34-35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顾也力语出惊人:"公务员最好放半年的假"。  相似文献   

14.
《人生与伴侣》2006,(5):4-5
《中国青年报》报道:钟南山委员在政协医卫界会议上发言,谈到“一药多名”现象时说:“今天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领导参加,我说说药品的事。药价虚高和新药审批把关不严有密切的关系,国家药监局已经有人为此付出代价就是证明。”钟南山委员将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药监局。  相似文献   

15.
李海珉 《社区》2009,(17):58-58
书橱里那套老态龙钟的《三国演义》实在舍不得再翻动了,前不久我又买了一套新的。在野史和演义中,我最欣赏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书橱里的那套老《三国演义》是我读中学时买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上下两册,2.30元。对桃园结义的刘关张.我是引为知己;对运筹帷幄的诸葛亮。我是敬若神明。  相似文献   

16.
    
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这是一首构思非常巧妙的咏风诗,诗中的每一句都是在写风,但字里行间却没有一个风字。诗人用“三、二、千和万”这些数字轻松自然地描述了秋风、春风和狂风。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三国志》注解的集大成者,卢弼的《三国志集解》对于《三国志》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的《三国志集解》在卢弼注解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考证,将学界对于《集解》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整理本《集解》在句读、专名号标注以及匡正原书错误方面仍有某些未尽之处。《诸葛亮传》是《蜀书》中陈寿着墨较多也至为关键的一篇,对《集解·诸葛亮传》的校勘整理就显得尤为紧要,现以整理本《集解》为底本,将卷35《蜀书·诸葛亮传》中的一些疑误之处胪列于下,以资读者和整理者借鉴。  相似文献   

18.
庞统之死     
《阅读与作文》2009,(2):27-29
诸葛亮和庞统并称为一“龙”-“凤”。那么他俩的才志究竟有何差别呢?刘备一度龙凤兼得,为何还是没安天下呢?  相似文献   

19.
《齐风》作为齐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表象之一 ,以其独特的文学笔法 ,形象地反映了齐文化诸多方面的内涵。这主要表现在《齐风》反映了齐文化中的朝议制度、贵族生活、平民生活、婚姻生活、男女恋情、狩猎生活和尚武精神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风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它既可指自然之风,也可指风化之教;既被视为音声曲调,又被称为民歌民谣;既被视为圣王之遗化,又被当作主文而谲谏的讽刺与劝说。这诸多的义项,实际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飞鸟振翅而风生,是甲骨文以凤为风的根本原因;在商周文明发生剧烈冲突的变革时期,在类似于大块噫气,其名曰风的认识推动下,凤与风出现分化,在凤字逐渐指向神性凤鸟的同时,作为后起本字的风字出现。风为土气,土气鼓动而形成音,音乐也必然反映着风土人情,循弦以观于乐,足以辨风的认识中,透露出了风土之气与风俗之音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就在风因与音、与律关联而具有指向歌声、曲调的意义时,由风之飘忽流散、托物而不着于物的特点,又引申出了用风来指称没有明确来源、没有具体内容、没有明确指斥对象的特殊存在状态的意义,风言风听风议等词即因此而来。而与之相关联的风刺,便指不着痕迹、委婉曲折的言说方式;因这种进谏方式而来的作品,便是最早的风诗。这些风刺之诗,或归属于《小雅》,或分列于各国,都只是被统纳于诗名之下,一直到孔子删《诗》正乐时,同属乡乐的十五国诗,才被正式地归为一类,作为《诗经》作品类名的国风(或风)由此产生。至《毛诗序》,则在集合种种风义并对之加以解释之余,又在六义的新名目下,为风字增添了一个影响更为深远的新义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