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斡禄打儿罕囊素是第一位移锡后金(aisin gurun)的著名喇嘛,在辽阳圆寂之后即埋骨该地,后来金国汗在辽阳城南敕建喇嘛舍利塔,树立满汉二体碑文《大金喇嘛法师宝记aisin gurun i orlug darhan langso lama i giran i subargan》(1630)。待到建国号大清并入关,顺治皇帝敕命修葺累年雨水浸坏的塔根,再树立满洲、汉、蒙古三体合璧碑文(满文amba lamai eifu i subargan i bei bithe,1658),追思囊素喇嘛携众远方来归的事体,重申父祖礼敬裔远来归之人的心情,语含温存和恭敬。本稿依据拓本录写翻译三体碑文并略作语文学考释。  相似文献   

2.
关于汉文伊斯兰教碑文搜集整理出版的问题李兴华一有关中国伊斯兰教史的汉文资料,虽然不能算多,但认真搜集起来也不算少。汉文伊斯兰教译著自属一大门类,汉文伊斯兰教碑文①也属一大门类。且后者较之前者,除系统化、学说化、体系化这一方面欠缺一些之外,另一方面也有...  相似文献   

3.
张虎生 《中国藏学》2006,(2):180-187
在西藏实地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劝人恤出痘碑的遗存现状。并对该碑在不同文献中载称的4种不同碑名作了评介,指出当沿用劝人恤出痘碑称谓。在碑身所刻文字严重漫漶缺损、拓本所显文字多半不全的情况下,选光绪版《卫藏通志》作为重要补充,经分析考辨,还原了碑面所缺损的刻文内容。同时在确定校勘原则的前提下,分别校对出了不同文献中对该碑碑文多字、缺字、误写、别写等多处,解决了众书籍文献从记载该碑碑文历史以来,以误传误、书载文字一直与碑刻文字内容不相完全一致的问题。整理出了较为完整的汉文碑文,并对碑文作了一定的注释说明。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如椽之笔留给锦绣中华多少珍贵的墨宝,难以数计,他为个人书写的碑文,却极为少见。有幸享受这等殊荣的不是达官显责,而是毛泽东的国文老师——湘西保靖县葫芦寨的袁吉六先生。  相似文献   

5.
明太祖朱元璋"御制至圣百字赞"是与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有关且流传较广的重要文献,《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回族卷.铭刻》著录的版本有8种。由于传世方式多样,形成时代、存放地点、抄录者等不同,各版本间存在诸多异文现象。多数异文无歧义,但部分异文歧义较大。对此类异文现象的研究,有助于对文献内容的正确理解。笔者初步研究认为,传世的百字赞文献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版本系统,即洪武八年(1375年)武昌起义街清真寺碑文系统和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南京净觉寺碑文系统。净觉寺碑文传世最广,影响最大。但笔者认为,起义碑碑文系统当更接近百字赞原貌,净觉寺碑碑文系统当是对起义碑碑文的改写。  相似文献   

6.
1984年冬,在布达拉宫所座落的红山东侧断崖处,新发现了七块摩崖刻铭。①这七块摩崖刻铭与现立于龙王潭(鲁康)大门里东西两侧的康熙帝《御制平定西藏碑》、乾隆帝《御制十全记》碑较集中地记载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五次用兵的情况,而这五次用兵的前后一段时间里,正是清朝政府统治西藏地方逐步完善的过程。现就这两通碑文和七块摩崖刻铭稍作疏证,略述管见,乞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千家峒是瑶族的发祥地之一。随着岁月的变迁和频繁的迁徙 ,千家峒的地理位置已经迷失。作者经过10多年的调查 ,以县志、碑文等资料 ,考证了千家峒在都庞岭地区  相似文献   

8.
雍和宫御制喇嘛碑是乾隆皇帝撰写的一篇雍和宫小传,概述了雍和宫由亲王府、行宫到喇嘛庙的发展过程,以及改宫为庙的目的.通过雍和宫御制喇嘛碑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清朝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民族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北京阜外三里河回族公墓是明清时期北京回族最大的墓地,建有清真寺(永寿寺).该寺建于明万历年间,其文献依据是立于寺中的明代碑刻--<重修清真寺碑记>.本文首先梳理了该碑文著录情况,并对碑文作了校勘,然后将碑文内容与明代官私文献结合,对碑文涉及的重要人物李寿、金良辅、石三畏等相关史实进行了考订.  相似文献   

10.
"万善同归"石碑系西藏工布江达县一通修路记功碑,详细记载了清嘉庆初年驻防拉里讯、江达汛的官兵与当地藏族官民以及客居此地的内地民众共同捐资整修江边道路的善举。通过对碑文详加考证,初步厘清了嘉庆初年驻防拉里讯、江达汛绿营官兵的构成情况,为研究清中期工布江达一带驻藏官兵与当地藏族官民以及客居此地的内地平民关系提供了可资进一步研究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1.
索南多杰 《中国藏学》2022,(6):99-107+217
西天佛子大国师桑节朵而只是明正统十年(1445)至正德七年(1512)间藏传佛教著名僧人。在明成化、弘治年间曾受封国师,他的一生为加强明朝中央与西藏地方之间的联系,促进藏传佛教在内地发展,以及推动明初期治藏政策实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去世后,明正德七年十月,由董玘撰文、王纶正书、大弟子朵而只坚参立碑,篆刻“张桑节朵而只墓塔碑文”,该碑文较为全面地记录了其一生事迹,此外散存于五台山地区的相关碑文中也记载有桑节朵而只部分社会活动,通过这些碑文之间相互印证,对桑节朵而只人物事迹考证。该碑文对明朝初期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史、藏传佛教在北京和五台山活动,以及明代番僧管理制度等研究具有较重要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塔尔寺地处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南一里许的莲花山麓,相传其地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祖师宗喀巴的降生之处。塔尔寺自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开工兴建,到万历五年(1577年)基本落成。由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等组成的建筑群,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独具特色。全盛时期,僧众达三千六百余人,大小殿堂五十二座,经堂、僧舍九千三百余间。数百年的岁月里,这里学者云集,名僧辈出。塔尔寺作为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六大丛林之一,备受世人的瞩目和赞誉。  相似文献   

13.
豫西北一带,奉祀紫虚元君魏华存(俗称二仙奶奶)是很普遍的,历唐宋金元而不衰,明清以来她成为本地许多村落的主神。本文从本地两个共同以紫虚元君为主神,又互相结为社亲的村落为个例,探讨北方农村社会组织与宗教活动的互动。明清村镇中创建或重修紫虚元君庙的碑文完全没有收入地方志,本文使用笔者调查时发现的几个未曾发表过的明代碑文,结合实地访谈调查,探讨紫虚元君信仰从明清以来在中国北方的发展及其现状。  相似文献   

14.
杭州伊斯兰教历707年碑、730年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白寿彝教授1936年在《禹贡》发表了《杭州出土伊斯兰教先贤墓碑拓片(一)(二)》。拓片(一)系伊斯兰教历707年墓碑铭(简称707年碑),白先生在附文中说“碑文不甚可解”。拓片(二)系伊斯兰教历730年墓碑铭(简称730年碑),马志祥先生的汉译文附其后。白文不长,转录如下,“近年杭州拆城,城下发现阿拉伯文及波斯文伊斯兰教先贤墓碑甚多,其总数至少当在百件以上。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近在杭州凤凰寺得其阿拉伯文碑拓片十四幅,其中有图案一,碑头一,碑文重复者一,实计共碑文十一幅。十一幅中有年月可循者仅两幅。此幅所记年月,系回历七○  相似文献   

15.
(一) 《岷州广仁禅院碑》(以下简称《岷州碑》或《碑》)旧存甘肃省岷县西南的广福寺内。此碑立于北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一○八四年),至今已有九百余年。虽然碑文早已由先贤多次著录在册,但并未引起后人的重视,更谈不上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试  相似文献   

16.
雍和宫御制喇嘛碑是乾隆皇帝撰写的一篇雍和宫小传,概述了雍和宫由亲王府、行宫到喇嘛庙的发展过程,以及改宫为庙的目的。通过雍和宫御制喇嘛碑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清朝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民族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广西南丹县丹炉山遗存明代万历癸卯年(1603)那地罗氏土司撰写的《丹炉砦诗》碑文,碑刻为方型竖石,文字为楷体,仅刻于碑阳,共630字。结合正史和《罗氏宗谱》,考证碑文作者观阳子系明代那地第十代十一任土司罗谦端,且于1593—1599年袭得土司官位。碑文讲述了观阳子行道寻山炼丹的过程,展现了一幅"龙座丹炉大古先,果然清境独玄玄"的炼丹历史图景,彰显了明代那地土司对个人生命延续的一种本能探索。碑文对研究明代那地土司及其道教信仰显得弥足珍贵,而学界探讨土司炼丹为数极少,且尚未注意此则碑文资料。  相似文献   

18.
最早在晨光微熹中闪亮的是这座纪念碑。“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张爱萍将军手书的十二个大字闪闪生辉。接着太阳升起,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的碑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诞生,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这里研制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核试验爆炸成...  相似文献   

19.
凉州(今甘肃武威)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地处河西走廓东部,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所谓凉州,因地处西北,气候寒凉而得名。凉州治所最初不在今武威,而在陇县(今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内)。三国时,武威方为凉州治所。从那时起,凉州便成为河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凉州白塔,指凉州白塔寺之白塔,亦称百塔寺、幻化寺,是武威历史上的名寺之一,与海藏寺、金塔寺、莲花寺并称为凉州四  相似文献   

20.
我们大队由十二个山庄组成。解放前,全村二百四十七户,其中贫下中农一百七十六户,中农六十一户,富裕中农十三户,小土地出租者四户,富农一户,地主十五户。(全村贫苦农民)共租种地主杨胜元、罗安邦等人的田地一百五十四亩,交租七百九十石,受尽了地主的压迫和剥削。穷人头上两把刀,租子重、利息高;穷人只有三条路:逃荒、上吊、坐监牢。这就是当时惨景的真实写照。地主掌握着大量的封建土地,对农民进行高利盘剥,手段是十分残酷的;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