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我院1995-2004年60岁以上418例住院死亡患者死因病种分析,了解城区老年主要的致死疾病原因。方法运用湖北中医学院病案管理软件对病案首页进行计算机管理,筛选60岁以上的住院死亡病案按国际疾病ICD-10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60岁以上的老年住院人数只占同期住院人数的15.8%,其死亡人数占同期住院死亡人数的42.09%,男性占主要。死因顺位一、二位是循环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占死亡人数的67.22%。死因主要病种顺位是脑出血、肺癌、损伤,男性以肺癌居首位,占男性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36.5%;女性致死疾病病种以脑出血居首位。结论通过对老年人致死疾病原因分析,早期重点针对性的做好老年主要致死疾病的防治工作,从而改善老年人生存和生活质量,降低老年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保健事业的普及,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老年人已占全国人口10%以上。老年人的健康日益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分析我院1993年1月至2002年12月老年人死亡原因、死因顺位的构成,以提高对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我院信息管理科计算机中心统计资料。1993年1月至2002年12月年期间我院共收治171592例患者,其中死亡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住院患者死亡的主要病种,为提高老年人群生存质量,延长生命提供科学防治依据。方法对650例60岁以上老年住院病例的年龄、性别及死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威胁老年人群寿命的主要疾病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且男性大于女性。结论改善男性人群的生活质量,减少男性人群的生存压力,从而延长老年男性人群的生存寿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干部病房老年住院患者的死因现状。方法对2006年至2008年三年间在我院干部病房住院期间245例老年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年间干部病房老年住院患者的前三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结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危害老年人生命的头三位严重疾患。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专科病区住院老年患者疾病谱和死亡疾病谱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回顾的方法以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的大于60岁老年人住院患者2562例为对象,计算疾病患病率及构成比,并进行排序;按《国际疾病分类MCD-9标准》进行死因分类。结果患病率在前十位的依次是:原发性高血压、肺部感染、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胆囊炎胆囊结石、2型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前列腺增生、恶性肿瘤、痴呆;死亡病例前五位疾病排序依次:呼吸系统、恶性肿瘤、消化系统、脑血管意外、循环系统。结论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恶性肿瘤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的多发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一直排在老年人住院疾病前列,是当前老年慢性病的防治重点,是医疗防治工作和卫生资源配置的重点。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消化系统疾病是老年人的主要杀手,应高度重视老年慢性病的康复和肿瘤病的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院老年住院患者疾病构成情况,为老年疾病的防治提供临床资料。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60岁以上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和病种分布。结果老年住院患者疾病构成以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肿瘤、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疾病。结论加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普及健康教育,减轻老年患者的住院费用负担,提高老年人群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解老年人群患病情况,掌握老年疾病发展规律,为老年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某院2003年至2007年的出院患者病案资料,采用ICD-10编码为标准进行分类,经过微机处理输出的卫统报表,对年龄≥60岁的出院患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病案31400例,其中男性患者18561例,女性患者12839例,60岁以上患者占总出院人数的17.01%。结论老年住院患者比例逐年递增,且死亡人数也不断上升;同时老年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1.45∶1)。老年患者发病率较高的主要有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消化和呼吸系统疾病等,须引起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1142例60岁以上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住院老人进行调查,探讨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方法通过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第一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住院患者,做为对象。结果骨质疏松症的易患人群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住院患者男性发病〉女性发病。(60~74)岁以内发病女性大于男性,超过70岁男性发病率高。结论随着人均寿命延长,老年化社会越明显,骨质疏松症的患病也越多,重视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目的主要是探讨我院老年住院患者病种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至2008年60岁及以上住院患者的病案统计资料20743例,按国际疾病ICD-10进行分类。结果发现60岁以上老年住院患者占出院患者的21.1%,以循环系统疾病为首位,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分别占58.61%和41.59%,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消化系统疾病次之。结论循环系统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和健康。心血管内科各种高新技术在临床应用,挽救和改善了老年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但巨额的医疗费用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应加强老年人对循环系统疾病自我认知、防范能力,给予必要的干预措施,以降低减少老年人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病,以此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3—2016年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前十位病种顺位、性别、年龄、平均住院日变化的内在影响因素,推测未来的变化趋势。方法: 以ICD-10 为依据对疾病进行分类,利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冠心病、2型糖尿病、肿瘤化学治疗等六种疾病顺位稳居前十,白内障疾病逐年增多,十种疾病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呈减少趋势。结论: 医院要以患者为中心,巩固发展重点学科,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积极参与分级诊疗,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同时顺应医改,改变医保付费方式,完善内部绩效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老年壶腹周围癌患者的手术治疗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280例60岁以上壶腹周围癌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输血0~400ml,无胰瘘及胆瘘,无腹腔感染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术前积极治疗并存疾病,术中精细熟练操作,术后全面监护防治并发症是老年壶腹周围癌患者手术治疗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慢性病是我国农村老年居民的首要死因,带来的沉重疾病负担使得老年参合居民面临重返"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困境的危险。文章采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库,研究我国老年参合居民的慢性病患病、防治现况及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慢性病管理体系的特征,探讨完善新农合慢性病管理体系的方法。结果表明,和其他年龄组相比,老年参合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率最高,规范治疗率低下。研究提示,农村老年居民慢性病相关卫生服务需求量大,应引导卫生资源流向乡镇及以下医疗机构,注重慢性病预防和规范管理,并依据服务人群特征制定特异性服务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老年心力衰竭的多病因性及心衰类型、程度进行分析,对临床诊治提高参考。方法将206例老年心衰患者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60~69)岁、(70—79)岁和≥80岁三个年龄段,分析病因构成特点与心衰类型,并根据超声心动图对E/A,EF,LVD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老年心衰患者中94.7%为多病因,基础疾病以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为主,合并疾病以COPD、糖尿病、心律失常为主。老年人心力衰竭主要以舒张性心衰为主,占66.99%。结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主要以舒张性心衰为主,在治疗上应考虑到心衰的多病因性.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 ,教育必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为此 ,需要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确立科学的人才观 ,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 ,致力于学习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Until the end of the 1990s, mortality patterns and trends in Estonia, Latvia and Lithuania were remarkably similar. However, from the year 2000 onwards, life expectancy trends in the three countries started to diverge. In particular, sustainable progress in Estonia over the period 2000–2007 contrasts with stagnation in Latvia, and even worsening trends in Lithuania. These contradictory changes seem to be mainly explained by contrasting dynamics in mortality from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external causes of death and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 Whereas cardiovascular and external-cause mortality declined in Estonia and Latvia, worsening or stagnation of mortality from these causes of death was observed in Lithuania. The negative mortality changes in Lithuania were also reinforced by a striking increase in mortality from alcohol-related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divergence in health trends between the three countries may be attributable to their varying degrees of success in implementing structural health care reforms and specific health policy measures. By contrast, the very recent improvement (since 2008) is parallel in the three countries and is largely because of the introduction of rather similar anti-alcohol measures.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公共事业基础薄弱广泛体现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培训、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诸多方面。其原因主要有: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不明晰,事权与财权严重失调;干部绩效考核和涉农政策存在缺陷。应当从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财政供给动态平衡机制、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理念、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等方面着手解决。  相似文献   

17.
After several decades of stagnation, mortality in most Central European countries started to decrease after 1989. The Czech Republic and Poland were the first former Communist countries in this region to experience a rapid and sustained increase in life expectancy.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trends in cause-of-death mortality that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recent progress in these two countries.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cause-of-death time series (1968–2013) reconstruc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10th ICD revision, which makes the data fully comparable over the full period under study. Actual trends in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re presented, and age, sex and causes of death components of life expectancy changes are disentangled. In both countries, the reduction in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t adult and old ages was crucial for the increase in life expectancy after 1991.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institutional changes that occurred after the fall of Communism, such as the reorientation of health polic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Changes in health-related attitudes and behaviours as well as structural changes in societies, notably the rising share of persons with tertiary education,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总结80岁以上超高龄腹部外科患者的手术指证、手术方法及围术期的处理措施。方法提取1999年6月至2006年6月七年间资料较完整的102例8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腹部外科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有一种并存病者为98.04%、二种并存病为89.22%、三种以上并存病为71.57%,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5.88%(55/102),100例治愈出院,术后死亡2例。结论对8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外科手术患者仔细的围术期处理十分重要,各器官退化功能下降,并存病多,手术风险极大,但只要认真做好术前准备,加强对并存病的治疗和心脑血管意外的预防,尽可能使急变缓改做择期手术减少急诊手术的机会.大都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6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临床诊疗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年龄≥60岁的12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性别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按年龄分为60~69岁组、70~79岁组以及80岁及以上组,并对各组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的特点及治疗手段进行分析。结果老年AMI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病最多(85例,66.41%),其次为有吸烟史(60例,46.88%)和合并糖尿病(33例,25.00%)。男性组吸烟人数显著多于女性组(P〈0.05)。女性组空腹血糖水平(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显著高于男性组(P〈0.05)。60~69岁组中有吸烟史者显著多于80岁及以上组(P〈0.05);且60~69岁组患者的BMI显著大于80岁及以上组(P〈0.0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90.63%)显著多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9.37%)(P〈0.05)。2支及以上冠状动脉病变显著高于单支病变(P〈0.05)。男性组与女性组之间治疗手段无显著差异。60~69岁组中经介入治疗的患者显著多于80岁及以上组(P〈0.05)。结论高血压、吸烟及糖尿病是老年AMI最主要危险因素,应戒烟并合理控制血压、血糖水平,应提高PCI和溶栓在老年AMI患者中的治疗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