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先锋小说是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种极具创新意识、拥有着鲜明的超前性特征的特立独行的小说创作形式,它深受西方现代文学思潮以及中国意识流小说、寻根文学小学的影响,体现着对传统创作方式的颠覆.它的发展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基于九十年代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以及自身与生俱有的缺陷,先锋小说迎来了一系列的创作转型,文章针对当代先锋小说创作转型的多维化进行解读,在阐述了其历史发展流变过程的基础上,对其创作转型的原因与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从精神内容、人物塑造、艺术转型等维度深入探索了先锋小说创作转型的过程及特点.  相似文献   

2.
王一川 《云梦学刊》2009,30(4):94-97
刘恪五部诗学理论专著来自著者多年先锋写作实践与文学理论思考的集中提炼和提升,建构起颇为严谨厚实的诗学体系。《现代小说技巧讲堂》在我国小说诗学界成功地创构起现代小说基本元素的发生学理论框架。《先锋小说技巧讲堂》首度为先锋小说诗学提供了一种完整的体验式与思辨式交融的理论框架。《词语诗学》两部书从词语角度叩探诗学,是国内第一部以论述与诗化交融方式叩探关键词语的系统诗学著作,为我国词语诗学体系的一次处子航。《耳镜》汇集他近年小说和散文以及理论著述于一体,表明刘恪他本是徘徊于形象体验与理论沉思之间的人。这五部诗学论著堪称中国现代词语诗学的开山力作。  相似文献   

3.
董旭 《天府新论》2021,(3):132-139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锋小说的辉煌在于对叙事成规的反叛,其沉寂也在于对叙事成规的背离。对于先锋文学的理解,多数批评者和作者都将语言的创新和陌生化作为其旗帜和标杆,忽略了先锋文学的外部指涉而沦落为文字的狂欢。20世纪先锋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断裂:启蒙的极具终极关怀的现实主义与唯美的自律的现代主义之间的断裂。新世纪先锋小说的出现正是对20世纪先锋小说的拨乱反正,是将先锋形式寓于故事内容整体后的统一,是先锋与叙事传统融会贯通后的“叙述平静”,是先锋意蕴的成熟。继续把握好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平衡,是新世纪中国文学继往开来的重任。  相似文献   

4.
回望新时期文学30年,审视新时期具有先锋特质的作家作品,发现、发掘先锋小说叙事革命中蕴含的先锋性,着重分析先锋小说对文学真实观的解构和建构,及其在文学审美品质上的回归,从先锋小说在对“五四”文学革新与审美传统的承继和对先锋后小说创作的影响上,来探寻先锋小说之于新时期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20年来的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相较建国后“文革”前的17年时期,变化之大如同霄壤。其间一个重大变化是小说创作流派现象醒目而实在。以出版为例,各种具有流派性质的小说丛书就不少。如时代文艺出版社80年代末曾推出一套“新时期流派小说精选丛书”,内有“民族文化派小说”、“结构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等。中国华侨出版社90年代中期则推出“新生代小说系列”,收有张文、何顿、毕飞宇、鲁羊、徐坤等八位青年小说家的集子。以评论界较流行的提法来看,“先锋派小说”、“新写实小说”、“新生代小说”的流派特征是较显著了。若再细…  相似文献   

6.
文学理论:开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帆 《东南学术》2001,(4):75-84
本文论述了20世纪中外文学理论发生的一系列重大转折,特别注重论述了文学理论之中的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形成的“语言转向”带来了什么,社会历史又是在什么意义上重返文学理论。在这个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考察了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7.
先锋小说自从 80年代后期出现在文坛上就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 ,学者们将先锋小说的创作与80年代中国的文化状况联系起来 ,对先锋小说作出了多方面的深刻评价。阅读先锋小说 ,我们会强烈地感到其形式的地位。在传统小说中 ,形式仅只作为内容的表达方式而存在 ,占主导地位的是写什么 ,而不是怎么写。而在先锋小说中 ,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已发生较大的变化 ,内容作为完成了的形式而退居次要地位 ,先锋小说家更关心怎么写的问题 ,因此叙事策略作为重要的因素被极大地凸现出来 ,从而将读者的兴趣引向了对叙事技巧及其意义的关注。一、叙事时间的处…  相似文献   

8.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八十年间,中国社会动荡之剧烈、矛盾斗争之复杂,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个风雷激荡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也特别活跃。其中,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尤其引人注目。这个时期的小说理论,呈现出了一种中国文学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的风姿,促进了当时小说创作的繁荣,也为现代小说理论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研究这个时期的小说理论,正确估价它在中国小说理论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对当前的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学界对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现有研究只注重叙事形式的探讨是其不足。如果研究要更进一步,就不能忽略先锋小说人性观中所包含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蕴含。先锋小说撇开社会文化因素写人的抽象存在,在哲学的意义上赋予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地位,超越了庸俗社会学的机械决定论,为人的解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先锋小说人性虚无主义的悲观态度,也导致了它艺术上的不足,使得这种创作无法继续而最终转向了新的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消解深度模式,呈现出零散化和不确定性。先锋文学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一种文学变体。本文重点分析先锋小说中主体的迷失、历史的断裂、语言的拼贴和戏仿三个方面,从叙事角度阐释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先锋小说创作中的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依照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法则,一种新兴的文学只有在获得了垄断作家合法定义的权利后,才能获得自身的合法生存权。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因全面打破传统“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彻底扭转传统小说由“写什么”到“怎么写”的表达方式及由此引发的对传统审美趣味和阅读机制的全方位颠覆,先锋作家自我话语权的确立经过了相当错综复杂的过程。首先,先锋作家取得作家身份上的认证,然后又力求通过先锋批评家的话语支持、创作谈、座谈会、散文随笔、访谈录、对话录、演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确立自我话语权,最后经当代文学史各家对先锋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地位的定位和塑造,先锋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合法性地位显然业已建立。  相似文献   

12.
从文体学的角度 ,对先锋小说进行历史性的考察 ,指明先锋小说在小说文体上的变革与创新使中国当代小说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先锋小说的文体实验是基于先锋小说家们强烈的文体自觉意识而进行的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文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文坛金勇(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自从八十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引进各种西方的“主义”以来,“后现代”应该是叫得最响的一个,大有到了不讲后现代就不懂中国文坛的味道。审视一下创作实际,也确实如此,“新写实小说”对“元叙述”、“零度写作”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鲁迅心理小说艺术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卓 《齐鲁学刊》2001,(3):62-66
鲁迅的心理小说是带动中国小说现代化转型的先锋创作,它以丰富多彩的心理结构形态和回熟深刻的心理表现技巧,率先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审美视野。鲁迅心理小说多样化的内心独白和独具特色的心理分析、意识流表现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5.
冯雪峰 《云梦学刊》2009,30(4):103-105
文学理论未来的发展问题成为了当下学界讨论的热点,甚至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反思与担忧。刘恪《现代小说技巧讲堂》、《先锋小说技巧讲堂》二书,在思考理论与写作实践的关系,本土语言诗学的建构以及理论与文学教育的关系这三个方面问题时取得了突破.开启了理论思考的一个新向度。  相似文献   

16.
先锋小说家余华,在其创作成长道路上曾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资源.本文以博尔赫斯之于余华小说的意义为主线,通过观念、叙述、时间和生命共4个主要方面论述余华小说在这一方面的特点,从而以比较研究和后现代的视野,勾画出余华小说创作的先锋意识.  相似文献   

17.
鲁迅对现代主义是很敏感的,当象征主义作为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前卫先锋进入中国时,鲁迅便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他不仅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象征主义作品,而且将象征主义运用于小说创作,并使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偕相行,彼此交吻。从而创造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国现代小说。  相似文献   

18.
先锋小说与微小说,作为中国当代文学近几十年变革中的两大突出现象,其产生的背景虽然不同,但在叙事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两者在创作上都体现出了叙事主体感情的缺失,叙述深度模式的缺失以及人物形象的缺失。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近代文化转型为背景,结合梁启超的文学理论思想,讨论梁启超的戏曲创作特点、戏曲史意义及其对中国近代戏曲变革的影响。文章指出:梁启超在戏曲样式、戏曲题材、戏曲人物、情节与冲突、戏曲语言等各个方面,都对中国古典戏曲进行了探索和革新,这既影响和规定了本世纪初中国戏曲发展的总体风貌和基本走向,对中国戏曲变革作出了杰出贡献,也留下了值得认真总结、深入反思的理论经验和创作教训。梁启超的戏曲创作与他在文学理论、散文、诗词、小说等方面的大胆探索、卓越建树一道,构成了一座中国文学由古代走向现代的标志性高峰,这座高峰承前启后,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至今犹在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兴起于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国先锋小说在大多数读者的印象中是前卫的、新潮的,并且带有很强的实验性和对主流文学永不妥协的抗争精神。马原作为中国先锋小说的开拓者之一,以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在大多数读者的心中,像这样一位作家,其写作必定是自由的、反叛的、完全个人化的,不可能为读者的意趣所左右,但是仔细阅读马原的小说文本,以及其小说之外的一些"言说",我们发现马原其实是一个具有鲜明的读者意识的作家,这一点曾经使马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也抑制了其小说创造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