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题中应有之意,它反映并深层地折射出了人类整体和谐生存的目标与图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2.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我们党提出的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内涵和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要确立科学的生态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而构建和谐社会这必然要求我们走生态文明之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促进制度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当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突出理论成就,就在于对资本主义的整体批判与对社会主义的新型建构,其理论重点进一步表明,社会主义的制度和谐与生态和谐有着相互促进的互动性,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实现制度和谐,其生态和谐的实现也具有虚幻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破除中心思维方式,树立和谐共生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机制上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不断推进改革促进制度和谐。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面对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意蕴以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生态和谐社会,就必须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最大化和谐。  相似文献   

5.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共同目标和不懈追求,生态文明是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的人类文明,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在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峻的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尤其要强调生态和谐,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生态和谐需要环境法治作保障,环境法治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和语言生态构建是一种互动关系.构建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语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们正常的语言生活的需要.语言生态从历时上看有原始生态和人为生态之分,从共时上看有和谐型和不和谐型之分.语言的多样性、语言的功能定位和语际关系等,都是影响语言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为良好的语言生态的构建创造必要的环境,良好的语言生态也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验和支撑,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过程中,应注重生态价值,以生态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才能形成全面、长期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促进制度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当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突出理论成就,就在于对资本主义的整体批判与对社会主义的新型建构,其理论重点进一步表明,社会主义的制度和谐与生态和谐有着相互促进的互动性,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实现制度和谐,其生态和谐的实现也具有虚幻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破除中心思维方式,树立和谐共生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机制上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不断推进改革促进制度和谐.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各个文明时期是不一样的,经历了由农业文明的和谐到工业文明的裂变,往后的发展应该是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生态文明。构建生态文明最重要的就是改变传统观念,确立一种新的生态观念,传播现代生态环境意识,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一项严峻任务。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作为一门重要的伦理学思想理论,不仅可以作为人类用以长期思考自身生存和发展规律的指导思想,也能够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我们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借此帮助和引导人们更好地认识和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对于我们在目前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建设和谐校园的构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并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建设“和谐校园”对社会和高校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和谐校园应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我们必须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经济基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精神动力;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持续保证.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与民族边疆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科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马、恩对“统治”、“支配”自然的问题提出了最深刻见解 :“统治”自然的任务应是“控制”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坏性 ,不让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人类本身 ;人对自然的“支配”只意味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有意识的“控制” ,是以对自然的尊重、爱护为前提的利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民族边疆地区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地区 ,处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交替的不发达状态。建设生态文明 ,发挥后发优势 ,能够突破“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发展模式 ,实现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跨越式发展。民族边疆地区的生态环境既是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态屏障 ,又是该地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物质保证 ,对这一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关键的意义。生态文明理念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其培育工作必须从基础抓起、从基层抓起。领导干部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努力发展作为先进生产力的生态产业 ,对实现民族边疆地区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关注的主题,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从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背景出发,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并进一步阐述了建设生态文明、实现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非常重视社会文明建设,其关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思想理论,主要由社会主体文明、社会结构文明、社会环境文明、社会管理文明等结构要素构成。研究其思想内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之后,我们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取到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经济发展方面,持续创造着世界经济奇迹。但是,我们已经开始明显地感觉到生态环境对三个文明建设的制约,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就无法构建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把生态文明放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同一序列,已经是大势所趋。"四个文明"缺一不可,只有"四个文明"建设好了,才能平稳地支撑起和谐社会的大厦。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由于相对偏远落后,受封建残余思想、现行政治体制弊端及国民素质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其政治文明建设显现出一定的困难和不足,深入研究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工业文明框架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不能使中国"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革命性的转变。只有实现从工业文明发展范式到生态文明发展范式的转型,才能从根本上和深层次解决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问题。选择适合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基于生态文明发展方式范式的要求,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20.
论生态文明观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时代的发展是在对以往发展模式不断扬弃的基础上进行的,迄今为止的人类发展史经历了从采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大体四个大的发展阶段。本文试图在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探讨新的时代背景下后工业文明时代所需要确立的新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就是可持续发展观念,而生态文明观则是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和伦理基础。本文认为,只有建立生态文明观,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