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笔者发现,与鲁迅有过关系的当代日本名人中有两桩子侄关系被中国学人误置了。 一桩是将父子误作叔侄。鲁迅1906年在日本东京求学和从事文学活动时,曾两次拜会孙中山先生的忠实朋友、反清革命的功臣宫崎寅藏。1931年,寅藏的儿子龙介偕其夫人柳原烨子来华旅行,在上海会见鲁迅,鲁迅先生书《无题》二首(《大江日夜向东流》、《雨花台边埋断戟》)以赠。50年代初,周作人写《鲁迅的故家》,称“宫崎的侄儿龙介”(《鲁迅  相似文献   

2.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社版)95年第5期刊登了刘德隆先生《〈周太谷手迹〉和刘鹗题识简析》一文,对我很有启示。关于《周太谷手迹》照片之事,1984年朱安平先生编辑《仪征文史资料》第一辑时,向我提出要配周太谷墓与太谷手迹照片,这样我拍了故人李兴甫先生于1983年11月送我的《周太谷手迹》照片并被采用。王子淳同志于1993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社版)第4期编发我的拙作《太谷墓与太谷学派活动》一文时,从《仪征文史资料》第一辑中又翻拍采用,故字形多不清楚。现将我所保存的石印件《太谷手迹和题跋》全部介绍如下,并尽力探讨内在内容。  相似文献   

3.
《答客诮》一诗的写作时间,有两说:一、据《鲁迅书简补遗》记载,先生曾将它写成条幅赠日本医生坪井,条幅末题:“未年之冬戏作,录请坪井先生晒正,鲁迅。”未年乃辛未年的简称,即一九三一年.因此,断为一九三一年冬的作品。按:坪井是日本在上海开设的筱崎医院的医生,曾给鲁迅的孩子海婴治痢疾,因而先生与之常有交往。但查一九三一年冬和此后《鲁迅日记》,均无赠诗坪井的记载.而坪井来鲁迅家为海婴治病和鲁迅携海婴往筱崎的医院就医的记载有数十处之多,却皆在一九三二年五月以后,治痢疾一事在一九三二年六、  相似文献   

4.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李欧梵先生在《鲁迅与现代艺术意识》中说:在上海大陆新村鲁迅旧居二楼的卧室里,北墙挂着日本友人秋田义画的油画《海婴生后十六日》;镜台上放着三幅木版画:一幅苏联的《拜拜诺瓦》,两幅德国的《入浴》和《夏娃与蛇》,其中后两幅描绘的是裸体人像(《鲁迅研究动态》1986年11期)。  相似文献   

5.
《藤野先生》这篇课文选自《朝花夕拾》。 一九二六年八年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先生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是鲁迅先生早年在日本留学时写的一篇散文。鲁迅在文章中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写了对他真挚和深沉的怀念;追述了自己当年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由学医到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现了自己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全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6.
鲁注拾稗     
《为北京女师大学生拟呈教育部文》(二)的写作时间鲁迅为女师大学生拟呈教育部请撤换校长杨荫榆文二件,现据手迹编入新版《鲁迅全集》第八卷《集外集拾遗补编》。《呈文》(一)的写作时间,已经钱超尘同志考定为一九二五年五月十一日(见《文学评论丛刊》一九七八年第一辑《〈驱杨运动特刊〉上发表的鲁迅代拟的“呈文”》一文);呈文(二)的具体写作时间未详。吴奔星先生在所撰《鲁迅和“女师大风潮”》一文中说:“鲁迅以实际行动支援了女师大学生的斗争,他从五月十二日起,十天之内,两次替女师大学生代拟给教育部的呈文,”把呈文(二)写作时间的下限定  相似文献   

7.
一九四九年二月出版的《作家书简》(平衡编辑、上海万象图书馆影印),收有鲁迅书简十封,但影印时全都贴没收信人姓名.这十封信,在许广平同志编《鲁迅书简》征集信稿时,收信人没有交出,因而未入《书简》;《鲁迅全集》十卷本书信部分亦未收录.《作家书简》有卷头语云:"戊子(一九四八年)孟冬,偶然于上海三马路冷摊上,购得整束的断简残扎",其实这是编者故弄玄虛.我曾请教过赵景深先生(编者提到的给予帮  相似文献   

8.
鲁迅一九三三年七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译文)开头写道:“七月四日信收到。上海的寒暑表,室内七十度,室外七十七、八度。”(《鲁迅书信集》第1140页)我怀疑排印有错。查看根据增田涉赠送的手迹照片影印的《鲁迅致增田涉书信选》第34页,没有错。据我推想,第二句应是鲁迅回答增田一涉对他生活、身体的关心,特意写出的。  相似文献   

9.
《一面》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逝世的简短的回忆录.文章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十月,一九三七年被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作是署名“阿累”,当时是一个普通的电车售票工人.这篇回忆录极其细致生动地记述了作者在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开设的书店里与鲁迅先生邂逅相遇,当面领受先生赠书的情景,刻划了鲁迅先生同情劳动人民,爱护求知青年,慷慨助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限崇敬.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鲁迅的著译在当时青年中所产生的深广的影响和巨大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述杨志和的《西游记传》时指出:“一百回本《西游记》,盖出于四十一回本《西游记传》之后,而今特盛行”,他肯定了杨志和的《西游记传》是吴承恩《西游记》的雏型。当然,后来鲁迅先生对此说又作了一点声明,在《<中国小说史略>日本译本序》中,他又说:“郑振铎教授又证明了《四游记》中《西游记》是吴承恩《西游记》的摘录,而非祖本,那精确的论文,就收录在《痀偻集》里。”这说明鲁迅先生虽有己见,但尊重他说,以利于学术上的切磋。但是,鲁迅先生并不因此而修改原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日本同志社大学第二外国语研究室教授太田进先生应邀于今年四月来我校,一面为师资班讲授日语,一面进行鲁迅研究。太田教授对鲁迅和茅盾的研究颇有造诣。今年六月,他在日本《野草》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资料一则》的短文,介绍一帧由他搜集但出处不详的照片,认为该照片可能与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所说的幻灯片有关。本刊征得太田先生同意,特将照片予以转载,并约请太田先生撰写此文,作进一步的说明。同志社大学于1980年与我校结为友好学校。太田教授这次讲学是根据两校协议进行的。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绍兴师专谢德铣同志所著《鲁迅作品中的绍兴方言注释》经过补充修改,将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注释鲁迅作品中的绍兴方言,难度是很大的,如果不是绍兴人,要完成这件工作,那就更加困难了.解放初期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郑奠先生(也是绍兴人),对于这件工作很有兴趣。孙伏园先生对此也很感兴趣。还有章川岛先生,谈起这件工作来也总是非常关心的.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都没有来得及做这一件工作,就离开我们了.现在,谢德铣同志充分发挥他熟悉绍兴地方语言、民俗、风土、人情的特长,经过多年的努力,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终于完成了前辈未能完成的工作,这是令人感到非常高兴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胡今虚同志是我国老一辈的鲁迅研究专家,浙江温州人,今年71岁.胡今虚与鲁迅先生见过面,但并未作详细的攀谈·然而他对鲁迅十分崇敬,早在三十年代就与鲁迅多次通信联系,并改编过鲁迅译著.在《鲁迅书信集》中,就收有鲁迅复他的信六封.一九五○年胡今虚在杭州工作时,曾编定《鲁迅作品及其他》一书。许广平特为之写了跋语。后由上海泥土社出版.当时,我国学习鲁迅,宣传鲁迅精神的作品不多,这本书在鲁迅研究界和现代文学研究界有较大影响。曾受到冯雪峰、唐弢等同志的好评.近三十年来,由于“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一年第八期《学术月刊》杂志上刊登了徐培均同志写的《关于秋瑾的一首佚诗》一文,录存了一首未见收集的《沪上有感》诗,作者认为,这是秋瑾的一首佚诗. 这篇文章的来源,是根据日本友人来上海访问时所留赠的一份材料写成的,原载于日本的《清末小说研究》第四号.徐培均同志对此进行了颇为详细的考证,且附有手迹照片的复制件,现在已经在绍兴秋瑾纪念馆里正式展出了.今年(一九八三年)河北师院学报第一期上又刊载了《关于秋瑾手书<沪上有感>及说明》的译文.  相似文献   

15.
鲁迅去世,巴金为之抬棺安葬。鲁迅将这"民族魂"传递给巴金,离世前夕称赞巴金是"屈指可数好作家之列的作家"。鲁迅逝世二十周年,上海各界隆重举行鲁迅新墓迁葬仪式和新纪念馆落成仪式。巴金致开幕词,突出了鲁迅先生一生追求真理、热爱青年和人民两大特点。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巴金用血与泪的文字写下悼文《怀念鲁迅先生》。鲁迅的圣火照耀现代作家宝库,光亮着中国人民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已经发表五十余年了.许多研究鲁迅的专家和学者,曾给它以不同的评价.雪苇在他的《论(野草)》中,竭力缩小或抹杀《野草》思想内容方面的一些消极因素;而舒芜在他的《鲁迅的中国与鲁迅的道路》一文中,则又把这些消极因素加以扩大和夸张,似乎当时的鲁迅先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和虚无主义者.这两种看法各执一端,夸大了《野草》思想内容的某一方面,而缩小或否定了另一方面,这都不符合《野草》本身的客观实际情况.当然,我以为,过去的大多数的评论,还是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对《野草》作了正确的评价,也有不少较为深刻的见解,对于我们研读《野草》是很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17.
绍兴鲁迅研究学会、绍兴师专、绍兴鲁迅纪念馆合编的《绍兴鲁迅研究专刊》第一期,已于1983年秋出版。《专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突出思想性、知识性、学术性,重点是发表鲁迅故乡——绍兴的鲁迅研究成果、有关资料、研究文摘、报道研究动态、研究者的近况、文艺作品等,为学习鲁迅、宣传鲁迅、研究鲁迅提供必要的材料。刨刊号发表了周建人同志的题字“祝绍兴鲁迅研究会成立”手迹影印,以及  相似文献   

18.
张岱晚年所著《於越有明三不朽图赞》,以图像加赞辞的形式,辑录了绍兴有明一代先贤的事迹,汇成人物传记式圣贤画谱.鲁迅家藏该著作珍本,曾于1912、1913年两次补绘插图,补足跋语,周建人抄录赞文,鲁迅又两次购藏此书三册,以表达对绍兴先贤和文学前辈的敬意.本文是学界首次整理鲁迅补录手迹,赏析鲁迅唯一存世手绘圣贤人物画像,基于"三不朽"的儒教内涵,赞文体裁的文学性,鲁迅对张岱文章史著风格的传承,勾连"反圣贤"的白话小说《阿Q正传》,于此个案回溯流转的文脉深处,论证所谓"沉默期"鲁迅钞校古籍与新文学创作之间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一直怀念着他早年的老师藤野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回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生活时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藤野先生虽然由于他的学生鲁迅于一九二六年八月底在厦门写的散文《藤野先生》而驰名于世界了,然而鲁迅先生直到一九三六年秋逝世为止,似乎还不知道藤野先生为时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生平表明,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活动家和教育思想家。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这两者在鲁迅身上是统一的。显然,研究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不能不研究鲁迅的教育工作实践及其教育思想。鲁迅的教育工作实践及其特点鲁迅(1881—1936),终年五十六岁。就鲁迅一生的就业情况来看,除了最后十年在上海作职业文学家以外,自1909年7月从日本回国后到1927年秋定居上海之前的约十八年期间,一直是以从事教育工作为主要职业的。鲁迅先生丰富的教育工作实践的大致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