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尽管一些人主张基督教是民族的信仰,而另一些人主张教会和犹太人会堂庆祝的只是“美国生活方式”的一般宗教,但几乎没有人认识到:实际上,在美国与这些教会同时存在的,还有一种与其有着显著不同的完备的和非常制度化的公民宗教。本文认为不仅存在着这样一种宗教,而且这种宗教——或者更确切地说,这种宗教维度——有它自己的严肃性和完整性,它要求在理解中给予任何其他宗教所要求的同样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关于创造性的观点:作为上帝的创造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探讨了作为创造性(而不是"造物主")的上帝概念。尽管创造性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难解之谜,但由于它与我们的宇宙是进化的——各种新实在是在时间之中出现的——这一信念相关联,所以它似乎是一个可信的概念。作者在这里探讨了三种创造性形式:宇宙的最初形成(大爆炸理论);在进化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创造性;人类文化的创造。这些都意味着我们应当把这种创造性本身看做上帝:上帝就是创造性。因而,上帝言说被赋予了一种可以用当今人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语言而辨明的所指。在这里,上帝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但他在现代对世界与人类生命的理解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文集粹     
同一性是一个经院哲学的和晚期的拉丁词 :Identitas。它产生于形而上学者的语言 ,深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所厌恶。他们想以一种诗人的、哲人的和演说家的拉丁语来取而代之。正是由于这种逃避形而上学的企图才使我们有了现代文学。在经院哲学家看来 ,identitas界定了存在自身的特性 ,semperidem ,即同一 (theSame) ,它不为时间的多变性所改变 ;存在自身的另一个特性是semperunum ,即一 (theOne) ,它不为空间的多重性所改变。对于这个同一而言 ,不存在他者。对于这个一而言 ,不存在多。正如苏格拉底在《会饮篇》中转述第俄提玛所言 ,…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西方宗教学研究中,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宗教的描述性研究,诸如宗教史学、宗教人类学、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以及比较宗教学等等,它们从不同的立场,用不同的力法来研究宗教的起源、发展、礼仪规范、组织制度、基本信仰以及社会作用等。另一种是对宗教的规范性研究,用以证明上帝的存在的宗教神学基本上属于这一种,宗教神学家完全站在宗教信仰的立场上来为上帝的存在作辩护性论证。规范性研究的另一种派别不以宗教信仰为前提,标榜站在客观的中立立场来揭示宗教的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始终存在着分歧,争论最多的是:整个宇宙究竟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宇宙无限论认为,整个宇宙是无限宇宙,即哲学宇宙;而人类在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是物理宇宙,它永远是无限宇宙的一部分,因此物理宇宙自然是有限宇宙。宇宙无限论还认为,无限宇宙是由无数的有限宇宙总和构成的,并且总是通过无数的有限宇宙表现出来的。笔者认为,宇宙无限论的上述认识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6.
蛇年说蛇     
, 《青岛画报》2013,(2):24-25
从来没有一种自然界真实存在的动物,让人类这样爱恨交加:既恐惧又尊崇。蛇象征着吉祥和神圣,一些西方传说中,蛇也有力量与邪恶的意思。十二生肖中,蛇是唯一的冷血动物;它是除龙外唯一身上长有鳞片的。它是华夏文化中出现得较早的图腾标志。  相似文献   

7.
从世界范围看来,文化发展呈现着一些已有文化要素形式化、各种文化一体化和整体观念变革等趋势。一、宗教文化宗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史。目前世界上各种宗教信徒有数十亿,宗教文化影响之深之广是其他许多文化要素无法比拟的,因此,宗教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变化令人注目。可以说,宗教文化是人类山少年向青年转化时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是人类在形成和  相似文献   

8.
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杨庆堃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耀基  范丽珠 《社会》2007,27(1):1-1
摘要:本文通过杨庆堃教授对中国宗教极其卓越和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来审视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杨氏的《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一部堪称现代经典的华丽巨著,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典范之作,是社会学学者研究中国宗教的重要参考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意义。相对于西方宗教的制度性,杨氏提出发散性宗教的概念,指出散开宗教的信仰和仪式有机会发展为有组织的社会体系,同时它是作为社会组织模式整体的一部分,在散开的形式中,宗教发挥着多样的功能,以组织的方式出现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杨氏是第一个从宽阔的社会学角度来证明中国宗教存在形式、合理性以及历史传统的华裔学者,对于其后学者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9.
模糊恐惧是一种社会的病态心理。结合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探究这种社会心理的含义及实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它的特征及表现形式,对于调整和理顺人们在社会变革时期的心态,促进人们观念的更新和转化,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本文所谓的模糊恐惧,指的是人们置身于某种极不明确的社会关系时所产生的一种包括惧怕、忧虑和焦虑等情绪在内的不安全感,以及由此导致的某些社会异常行为,甚至是越轨行为的社会病态心理。人们在正常社会文化形态中比较明确清楚地知  相似文献   

10.
一般人都认为,道家学说是把自然界看作自己的主导中心的一种思潮。相比之下,儒家学说可以被认为是把文化当作自己的主导中心的一种思想体系或宗教。“自然”一词在把道家学说的特点确立为一种系统化的自然宗教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汉语中,“自然”(或引伸为“大自然”)一词指的是自然世界,即动植物和物质(包括作为物质的地与天)的复合体。在汉代以前,关于自然界或宇宙,有一些另外  相似文献   

11.
北京是世界上著名的古都 ,它融汇着中国各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世界多种宗教文化 ,凝聚着中国辉煌的建筑文化艺术 ,体现着古代东方城市完美的文化氛围。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北京作为古都名城凝聚的宗教文化 :城市与宗教文化 ;宗教符号与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 ;“和”的宗教思想对北京文化的影响 ;最后 ,着重研究宗教与北京人文空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从布伦塔诺的表象论看科学、哲学、宗教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哲学、宗教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历史上众多哲学家关注的问题,布伦塔诺对此问题理解的深刻之处在于他从表象入手对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作出区分静态呈现的物理现象是科学的认识对象,而具有“意向的”功能的心理现象则为哲学、宗教所体验和解读。科学的认识止于感觉经验,其真理在相对真理的意义上是成立的;然而,揭示存在的意义、安顿人的心灵、让人类在宇宙中找到自身的位置等等,却只能依靠哲学和宗教。哲学是第六意识思维的结晶,能达于超验层面;宗教则是身心合证之结果,能超越超验,直达存在之源、生命之源。  相似文献   

13.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意识形态,在上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巨大社会势力,而且产生了广泛影响,以致于造成有阶级社会以来的各种形态的统治阶级无不对此表示出相应的态度,或者接纳利用,或者改造使之适应。社会主义自身的本质所决定它与宗教是不相容的。同宗教相反,它相信人是世界主宰,并努力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可能忽视宗教存在这一现实,即世界上拥有28.7亿多宗教信徒,而自己国内也有可观数量的人信仰宗教。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广泛传播,人们对宗教信仰日趋淡…  相似文献   

14.
生活的意义问题对于哲学来讲是一个基本的、综合的问题,一个“永恒的问题”。我们谈论生活的意义,所指的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应该的东西,不是人们怎样生活而是人们应该怎样生活。人不同于其他动物,具有自我确定和自觉选择生活道路的能力。那么,在这种选择中人们所遵循的是什么?人们应该遵循的又是什么? 哲学史上不同派别对生活意义的解释各不相同。宗教派别对生活的意义有以下三种说法:一、生活不具有意义,正如自然界不具有意义一样;二、生括的意义早已由上帝客观地规定好了,只需要理解它和信奉它;第三种说法认为生活的意义只在于人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与中国文化哲学相对话的语境中介绍了过程哲学家对于宇宙、自然和生命等的六种共同观念 ,以及过程哲学关于宇宙的 1 2种观念、关于生态伦理学、关于存在不同等级的精神、关于作为人类之存在方式的文化等的基本观点 ,并进行了在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过程哲学与文化哲学之间建立相互理解的桥梁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迄今为止的中外学者普遍把萨满文化现象视为原始宗教,作者对这一流行观点提出了质疑。文章从萨满文化现象的非单一构成性;意识场与原始宗教、巫术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萨满文化现象与原始宗教现象的不同,认为巫术文化是萨满文化的主流。巫术意识与宗教意识的分离、交叉与重合乃是萨满文化现象存在的不同类型的原因,作者认为:巫术是萨满现象的基础和核心,弄清这一问题,对于解释萨满文化现象世界范围分布的广泛性,对于认识这种现象的本质,对于探讨萨满文化现象的发展阶段与类型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宗教社会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虽然它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至今只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然而,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从人类有宗教起就存在。当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形象地说明埃塞俄比亚人和色雷斯人的神的区别之时,他实际上已经涉足到了宗教社会学的领域。当然,那时候以及后来的近两千年中,要把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宗教社会学是其自身所关注的对象,即宗教思想与宗教组织逐渐世俗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J·D·塞林格的小说中弥漫着一种浓重的绝望气息,显现出强烈的死亡情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经历,使塞林格目睹了世界上最惨烈、最频繁的死亡场面,因而在塞林格战后的小说中我们感到越来越浓重的绝望与死亡的气息.如果说是由于战争的残酷而使塞林格的小说具有了死亡情结,那么,他独特的宗教取向则是他对死亡恐惧的一种变形的摆脱和超越.也许是东方宗教中的清净顿悟、生死轮回等观念可以使二战后备受精神折磨特别是死亡困扰的塞林格得到精神上的宁静与解脱,他接受了包括道教、禅宗、瑜伽以及吠陀等因素在内的东方宗教,并在他后期的小说中极为明显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法律、道德和宗教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三种规范.法律没有道德那样"崇高",也没有宗教那样"神圣",而是时刻立足于现实的"世俗人"和"世俗社会".它注重人的具体行为,通过调整并保障社会成员的权利和利益而达致一种稳定合理的社会秩序,因而,法律的核心关怀必然是人.马克思认为,法律是人的行为本身的必备规律,而"在民主制中,不是人为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为人而存在;在这里,人的存在就是法律"[1](P281).  相似文献   

20.
人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生活,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创造历史。我们说认识世界,首先是认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外部世界。佛教是追求解脱成佛的宗教,所谓“解脱”,就是要解除此岸世界的束缚,到达彼岸世界。但是,人为什么要摆脱此岸世界以追求解脱呢?这就涉及到对这个世界的种种看法。所以佛经上说:不了解此世界,不了解彼世界,就不可能得到解脱。可以这么说,佛教的宇宙观念、世界模式,是全部佛教理论的基础,在佛教中占有相当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