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开眼界     
正2011年9月,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我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工作的机会,到英国去完成自己的研究生学业。我曾经以为出国留学就是那么回事,去异国他乡感受一下culture shock(文化冲击),让自己见见世面;而我去的又是英国,现在英国对国人来说,并不陌生。然而直到我真正到了英国,我才意识到,别人讲的、书上看到的、视频里播放的,这些都不如自己到当地亲身感受一番。文化:天气、足球和音乐我的学校在英国利物浦,作为欧洲最早的港口城市,利物浦这座英国小城其实安宁而恬适。中学的英语课上,老师  相似文献   

2.
梦芝 《社区》2011,(26):36-36
与我们公司合资的英国企业需要技术人员.公司派我和一位英国同事前往。在飞机上,同事告诉我,到了英国之后,首先要适应的就是英国人的抱怨和唠叨。很快我就见识了英国人的“抱怨文化”。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我们公司和英国一家钢铁公司有一个合作项目,我作为中方的技术人员到英国去工作了两年,算是打洋工,这段经历增长了我的见识。刚来英国不久,我就发现在伦敦的地铁里、公共汽车上、街道边、酒吧里随处都可以看到手捧着书的英国人。英国人喜爱读书是世界有名的,在和他们的交往中,我发现大多数英国人也许会对电视台、广播电台所讲的东西抱点怀疑的态度,但一致认为书里讲的东西是最具有权威性的,往往是深信不疑。一次我到同事克勒家作客,克勒的夫人曼琳女士非常贤惠,看她在厨房里忙得不亦乐乎,我也过去帮她煮土豆。煮了一会土豆,我看见锅  相似文献   

4.
王淼 《21世纪》2008,(3):38-39
"还差一个便士"我刚到英国时,寄住在一对退休的英国老夫妇家中,他们的儿女都已搬出去,剩下老两口和半座小楼。把其中的一间房租给我住。英国有一个传  相似文献   

5.
到英国留学前,我在国内一家杂志社工作。当时我对英国人民的整体感觉大致如下:压根儿没什么生活压力,早上10点多钟起床到餐厅里吃个brunch(早午餐),结账时成心留一张大面额,优雅  相似文献   

6.
刚到英国的时候,一个久居英国的华人朋友提醒我出门要当心,在英国的公共场所、大街小巷遍布摄像头和小喇叭。摄像头拍摄的内容会源源不断地传到监控  相似文献   

7.
刚到英国不久就把自己锁在门外,这是真事。 怎么办?钥匙锁在门里,天就快黑了。这是英国西南的小镇,雁飞不到的地方,西出阳关无故人,让我这才到一天的中国留学生怎么力?紧急中想到了同行——警察,英国报警打“999”我刚拨通就听到警察的声音,警察让我放心,说这会儿正忙,马上就来。 等警察一到,看表才20分钟。警察是个大个子,有1.85米以上,笑咪咪挺  相似文献   

8.
正俗话说,赚钱去美国,居住到英国。意思是,美国商业发达,是挣钱的好去处。而说到宜居国家,英国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风景怡人,是享受生活的好地方。人在伦敦,我立即就深刻地感受到英国人对于环境的爱护之心,让我对英国人的"微环保"生活,大加推崇。英国的垃圾箱共有4种。颜色不同,易于辨认。所以,虽然每个箱子上都写着相应的说明,但其实不看也无所谓,只要一看颜色,就知道哪个箱子是  相似文献   

9.
我自费在英国留学的时候,英国的经济小景气,留学生打工赚钱不容易,我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我想起家乡的特产——闻着特臭吃起来特香的臭腐乳。能不能在异国他乡卖臭腐乳呢?我先到附近的中餐馆去“考察”了一番,英国的大街小巷遍布粤菜馆、湘菜馆、川菜馆,惟独没有卖臭腐乳的,这让我有了信心,至少说明在英国臭腐乳还是个新事物,肯定有市场。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2007,(3)
今天真是高兴的一天,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真正的登山运动,而且是攀登英国著名的Lake District(湖区)的山。Lake District是英国著名的国家公园,很多旅游杂志上都介绍过,没想到我现在到这里来登山了。  相似文献   

11.
小编信箱     
《21世纪》2007,(10):52-53
想读临床医学的同学:我开学上大三,现在想去加拿大或者英国重新读本科,专业想学临床医学。听说国外想上医学比较难,是这样吗?像我这种情况和成绩,能够申请到英国或加拿大的TOP10大学吗?  相似文献   

12.
2002年9月12日因为去年去英国留学的人比往年有成倍的增长,所以去英国的机票很难买到,我托了朋友的关系才最终买到了9月12日的机票,是瑞士航空公司的班机,这比我原来打算的乘坐荷兰航空公司的班机要贵不少。我从北京出发,到瑞士的苏黎士,转机去伦敦,之后转坐英国航空公司的飞机到英国利兹,这么一来,我的票就比通常的3800元的学生票贵了很多,5800一张,而且最要命的是我要倒两次飞机。如果暑假过后就要去英国留学,你一定要提前订好机票,免得到时候“饥不择食”多花冤枉钱。第一次出家门的我对这次旅行是既兴奋又害怕,离开父母,…  相似文献   

13.
小编信箱     
《21世纪》2009,(3):54-55
想去英国读书的学生家长:您好!我女儿现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平均成绩在70分左右,想今年9月到英国转专业继续学习,现正在准备雅思考试,想请您介绍英国能接受的学校,以及能够尽快转专业的因素,我现在需要准备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生我养我的非洲我叫 David,一个最传统而普遍的英国名字,中文译做大卫或戴维。但我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津巴布韦人,我一生中的前25年都是在非洲度过的。我祖上100年前从英国移居到非洲,父亲与祖籍美国的母亲在非洲相识,他们在津巴布韦生下了我。我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完成了大学学业,所学专业是饭店管理,1984年我25岁回到老家英国工作。可我在欧洲却找不到那种故乡故里的感觉,对那里的气候、生活方式都不能适应,就象香港回归后有些移民返回了英国,却感到无法适应,结果又迁回了生他养他的香港一样。1987年我回到了津巴布韦。从那时开始,我加入了假日集团(Holiday Inn)。嘿,有意思极了,我回到津巴布韦的时候,一切都变了!以前这个国家叫南罗得西亚,是英国的殖民地。我在南非上大学时它独立了,改名叫津巴布韦。非洲国家原先大都是英国或法国的殖民地,五十年代由北非开始陆续独立,津巴布韦是最后一批独立的国家之一。内战持续了15年,因为英国人在那里赚了好多钱,  相似文献   

15.
我是土生土长的香港本岛人,50年代在香港接受的小学教育。60年代中学毕业後我有幸到英国进修,第一天报到便听同宿舍的英国女学生问我:“Where is Hong Kong -is it JAPAN or RED CHINA?”英国本土人士亦不识香港在60年代还是一个殖民地!因此爱国家,记住中国人身份,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的感情是在离开香港後才真正体会到。在这一点我较我的同辈朋友幸运,他们因为在香港上大学,在香港工作,很少有机会在海外生活,与其他国籍人士共同长期相处,不易感受到这一点。在美国求学更加强我与海外同学对国家的认同,对民族的感情,尤其…  相似文献   

16.
郑妍 《成才与就业》2014,(17):64-65
去年此时,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着手准备留2擎韵相关事宜。希望到国外深造;一晃一年过去了,我已经大学毕业并拿到了赴英签证,即将去英国莱斯特大学攻读传媒与广告专业的硕士学位。在感慨时光匆匆之余,回想这一年里的准备与努力、遇到过的纠结和困惑,也许我可以给有志于出国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借鉴。出国念书的想法我并不是突然就有的,而真正开始做准备则是在大三结束时。对中国学生来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是留学热门地,我搜集了很多资料,筛选了几个国家及其国内的大学,最终定下了英国这个目的地。英国留学的申请时间一般在每年的9月和10月,录取采用先到先得的方式。我准备大四毕业后直接读硕士,因此在大三结束时准备申请材料正合时宜。  相似文献   

17.
问:我想到英国读学士学位,但不知道我的文凭能否被接受,有什么办法在申请之前确认?答:有两个机构可以帮助你确认所持有的文凭能否被英国的学校接受。你可以到你所在当地的英国文化教育处(网址:www.britishcouncil.org)或者到英国学术认证信息中心(UKNARIC)查询。地址:UK NARIC, ECCTIS 2000 Ltd,Oriel House, Oriel Road,Cheltenham, Gloucestershire GL50 1xP或E-mail: naric@ecctis.co.uk英国的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招收留学生的规定。如果实现通过以上两个机构确认你目前的文凭,会有很大的帮助。问:可否在一年…  相似文献   

18.
正前段时间,我和妻子去英国旅游。初到伦敦,我就被街头随处可见的红色电话亭吸引了。见我对这些电话亭很好奇,每年都会来伦敦出差、对这些电话亭有所了解的妻子,不失时机地向我讲述了它们的由来。早在1920年,英国就有了第一个公共电话亭。不过当时的外观不像现在这样,而是比较土气的圆柱形,外面是银色,里面是蓝绿色。  相似文献   

19.
张金刚 《社区》2010,(28):59-59
应大学期间的英国留学生同学杰克之邀,我到伦敦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而且就住在杰克家。周末午后,灿烂的秋日阳光暖暖地泻入房间,我慵懒地躺在沙发里闲翻杂志,舒适欲睡。此时,杰克一身休闲装束走过来说:“走,一起去看看我的开心农场。”“啊,原来英国也流行开心农场游戏?”见我不解,杰克故作神秘:“不是游戏,是现实。走Ⅱ巴,到了你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20.
【英国《卫报》6月19日文章】题:英国院校力图吸引外国学子。英国首相布莱尔昨天宣布要"重塑"英国院校形象,这是一项5年计划的一部分,目的是再吸引7.5万名外国学生到英国求学,并使英国的教育收入达到每年7亿英镑。在同美国和其它英语国家竞争的一揽子计划中,布莱尔许诺要简化外国学生入境手续并使他们更容易参加勤工俭学。英国目前在国际教育市场中占有17%的份额。布莱尔说,他希望在2005年时把英国的市场份额提高到25%。他说:"接受英国教育是通往一流生活的门票。我希望看到全世界更多的人从英国的教育中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