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涛 《中国农村》2007,(11):43-43
读书人必定读书,读书的人却不一定能称为“读书人”。这话不是我的发明,但我深有同感深信其理,而且觉得有再说一说之必要。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好比职业足球与业余足球的关系。后来想想不妥。职业足球有明星与球员之分,职业读书人也有教师与教育大师、码字匠与文学大师之别。那么,以读书、写书(或教书)为职业的人中的佼佼者,便可以称为“读书人”了?好像也不妥。  相似文献   

2.
晟肱 《社区》2009,(14):7-7
曾国藩。清代名臣。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清嘉庆十六年f1811年1出生于一个穷山僻谷的耕读人家。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谓“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别事事松弛。”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不被松。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曾固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们是:  相似文献   

3.
叶履森 《社区》2014,(17):5-5
古往今来,或许是因为读书人多,所以做有关读书文章的人也多。谈到读书,有人称其乐,如古人所说的“一卷陶然”,而“红袖添香夜读书”简直就是一种浪漫了,如钱谦益、王闽运等皆是;也有人称其苦,如称读书为“苦读”或“十年寒窗”。宋人黄庭坚称读书既不言苦,也不言乐,说是“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他的意思是说读书是人生的一种需要,譬如人需要吃饭穿衣一样,是须臾不可离的事体。  相似文献   

4.
征稿启事     
长北小幺 《社区》2009,(20):63-63
为给社区读书人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表达对社区干部组织居民读书的诚挚敬意,推动读书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本刊向全国读者征集稿件。征稿主题:“我(家)与读书”“读书心得”“我为居民读书忙”稿件体裁为记叙文。要求内容真实,主题突出,叙述生动,条理顺畅,文笔清新。字数在1500字以内。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私人藏书活动经历绵绵数千年,虽然累遇兵乱水火之难而不中绝。其中一些良好的藏书传统和道德风范值得今人借鉴。一、诵读之资学问之本藏书的价值是什么?清代藏书家张金吾说:“藏书者,诵读之资,而学问之本也。”《爱日精庐藏书拉)可见,满足求知欲汲取知识是古代私人藏书的原动力。读书要有书,藏书为读书。苦于读书不便就要自我储存。苏武描绘当时读书人,欲求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见(苏东坡全集)卷十一(李氏山房藏书记》的情景,反映了读书人藏书的普遍心理。;。当然,在利用藏书治…  相似文献   

6.
四季夜读     
彭云 《今日南国》2013,(2):38-38
读书影响人生.读书决定人生,所以读书乃人生重要之事。读书无需论地论时,读书大可随时随地,你可在晨霭中卷不离手,亦可于午后暖阳下书香浸淫;你可在碧空如洗的蓝天上对字迷醉,亦可于草长莺飞的绿地里轻吟平仄。然而,对于读书人而言,最好的读书时光莫过于夜读。夜读是一种境界。夜读是一种氛围、一种情调。  相似文献   

7.
马斗全 《社区》2008,(11):15-15
“读书种子”一语,近年常被人提起,亦多有文章谈之。一般都用来指爱读书的人、大学问家,例如说“陈寅恪是杰出的读书种子”、“钱钟书是难得的读书种子”、“在全国招三十名读书种子推荐出国”等。此间的有些大词典也释为:“读书人,能读书做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8.
陈漱渝 《社区》2011,(32):4-4
读书要博中求精,勤于思索.持之以恒,把“有字之书”(书本)和“无字之书”(实践)相互印证、相互补充——这些读书的基本经验前人早已总结,不必我再饶舌.这里主要谈谈我自己的一点读书体会。  相似文献   

9.
铁保(1752年──1824年),清满洲长白(今吉林)人。先世姓觉罗氏,后改栋鄂氏,字冶亭,一字梅庵。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进士,时年二十一岁,嘉庆时历任清运总督,两江总督,内阁学土兼礼部诗郎,正蓝旗满洲副督统,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等职。铁保一生节俭自好,为人耿直,但仕途坎坷,几经起落,道光元年(1821年),以三品卿衔致仕,颐养天年,道光四年(1824年)正月初三卒于家中,年七十三岁。铁保与百龄、法式善(二人均为乾隆进士),人称“三才子”。铁保少有诗名,他不仅能诗,尤工书法,乾隆间北方论书者当与刘塔、翁方纲并称…  相似文献   

10.
征稿启事     
程勤华 《社区》2009,(11):63-63
为给社区读书人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表达对社区干部组织居民读书的诚挚敬意,推动读书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本刊向全国读者征集稿件。 征稿主题:“我(家)与读书”“读书心得”“我为居民读书忙”  相似文献   

11.
园洁 《社区》2011,(14):5-5
读书让人聪明,也让人犯傻。纯粹的读书人,不存在犯傻,因为傻也是修得的正果之一。大智大愚,正是读书最高境界的两面。本文所说的“犯傻”。是专门针对我辈“读了点书的人”而言的。  相似文献   

12.
《周礼》汉注“读为(曰)”、“读如(若)”新探──略兼及《说文》“读若”例江中柱读书治学,必先正字、明字音、了解文籍中的字是正字还是假借字。西汉时,一般用直接注释的方式来表示,不用术语,不作特定的说明。到了东汉,有关上述四项内容的训诂术语得以产生并有...  相似文献   

13.
论李宗羲     
论李宗羲陈国贵李宗羲(1817—1884年)字雨亭,四川夔州府开县人。道光23年(1843年),本省乡试举人,道光27年(1847年)进京参加会试,成进士,获殿试二甲第25名,道光27年——同治8年(1847—1869年4月),以朝考二等,签分安徽、...  相似文献   

14.
朱熹训导门人读书,曾总结出一整套方法。演绎朱熹教导,可得出入、通读、参读、复读、计量、购读六法。出入法讲究虚心接纳与批判性阅读的结合;通读法讲究字求其训,句求其旨,未得其前不求乎后,未通乎此不志乎彼;参读法强调文本与语境的关系,讲究参照阅读,忌孤立看一种书;复读法强调选择一种或数种书,反复读,终生读,将书中知识据为己有;计量法讲究海量阅读,以强化读书训练效果;购读法虽非严格意义的读书方法,但与读书密切相关,讲究读书人为自己建构书斋,以储备知识信息。此六法均与朱熹教导神髓相通,对年轻学子读书学习,尤有助益。
  相似文献   

15.
郭泉真 《社区》2008,(23):7-7
人到底为什么而读书?“从来不问这个问题的人,不是读书的人。”雷达说。伟人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智者答:读书对于智慧像体操对于身体(爱迪生);于丹答:读书是为了心灵的圆满;胡适答: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看似各有不同,其实都有共性,所为就是所爱。  相似文献   

16.
也求甚解     
林振宇 《社区》2010,(23):17-17
读书大致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求甚解。一种是也求甚解。 有的读书人选择不求甚解,说这是句成语,源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个理由似乎很充足,但却曲解陶渊明的本意。  相似文献   

17.
试论沈葆桢与福州船政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葆桢(1820-1879),字翰宇,又字幼丹,福建峰官(今闽候)入,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沈葆桢深受儒家忠君思想影响,曾自诩“见义即为,无所退避”①。他以言官奏事,深得清统治者的赏识,被咸丰帝誉为“德望冠时,才堪应变”②;慈禧太后亦赞之曰:“办事素来认真,人亦公正廉明”③,因而不断升。1866年9月,左宗棠聘请法人日意格、德克碑协助筹办船厂,并由他们分别担任正副监督,从法国购进成套设备,雇用数十名技师,初步建成了福州部政局。此时西北陕甘地区爆发回民起义。清政府调左宗棠为陕甘总督,命其率部镇…  相似文献   

18.
夏德锦 《社区》2010,(23):51-51
古人谓读书有“三上”之说,是说“时光容易把人抛”,劝读书人“莫辜负了好日头”,抓紧一切可用的辰光来读书。白日苦短,黑夜漫长,还得焚香以继昝。似这等读书行状,岂不显得匆忙了一些?目下读书种种:读应考书,为达龙门:读实用书,为强技艺……实是经世致用,目的性明确。  相似文献   

19.
一、汉语的腔调和回音在口语交际中,“腔(调)”、“口音”是两个常用词。如“那个人讲话是东北腔”“小张是京腔普通话”“他说话带点江浙口音”。不过,在方言(语言)研究中,学者们很少使用“腔调”、“口音”一类词。笔者仅见李荣先生论及这两个词。他指出“腔”字用来指语言(方言)的腔调和方言的派别;“一口的北京腔”,是就腔调而言,“闽南话有泉州腔和漳州腔之分”。是就方言派别而言户李荣先生对“口音”也有精辟见解:“音”字用来指语音和口音,“一口北京音/地道的苏州音”都着重说语音;“带点山东音”,是指说话有山东…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的家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庭伦理教育思想,尤其是他对子弟的治学伦理教育思想更是别树一帜,被当时的士大夫奉为教子的圭臬,对今天的治学伦理教育也具有较大的启迪作用。曾国藩的治学伦理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读书以明理;二是治学贵立志有恒;三是治学宜守一“专”字诀;四是治学与修身并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