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统账结合融资模式的改革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实施以统账结合为核心的部分积累制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从实施的效果来看,该模式并未达到预期目的,社会统筹部分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个人账户出现空账."NDC+FDC"融资模式是目前较为适合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和资本市场状况,而社会统筹基金收支平衡的核心在于养老金隐性债务的合理负担促使社会养老保险缴费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制度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我国农村的实施 ,遇到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迫切需要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上进一步设计出推动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运行机制与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3.
张冬宇 《理论界》2005,(1):156-157
人口老龄化使得养老保险基金运营问题受到日益关注。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国养老保险基金运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调整个人账户养老金支付办法、严格执行法定退休制度、探索养老保险基金运营使之保值增值的新途径等若干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统账”结合体制下养老保险基金入市模式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爽  闫佳阳 《理论界》2005,(8):212-212
文章介绍了国际上养老保险基金的三种模式,认为它们在我国均不可行.我国采取社会统筹基金国家直接入市模式,个人账户基金间接入市模式.  相似文献   

5.
刘海宁 《理论界》2009,(1):201-203
作为全国社会保障试点省份,辽宁省城镇养老保险模式探索为全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时至今日,辽宁省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阶段,不仅代际再分配负担、财政负担仍然较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民化的脚步也迟迟难以迈出.据此,本文从收入再分配角度出发分析目前辽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辽宁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6.
统账结合有互通式结合和板块式结合两种不同的模式,文章分析了互通式结合与板块式结合条件下养老保险基本制度面临的财务风险、基金保值增值风险、道德风险和社会风险。在比较分析了统账结合不同模式风险的性质和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革我国统账式结合模式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从个人效用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最优的缴费率。最优缴费率与资本产出弹性α、未来效用的贴现因子ρ、人口增长率n、有效劳动增长率g、个人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λ等参数有关。结合中国现实,在其他参数不变的前提下,个人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比例λ的不同导致最优企业缴费率的差异。模拟结论表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统筹缴费率是符合福利最大化的最优缴费率;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个人账户缴费率与实现福利最大化的最优个人账户缴费率相比是偏低的;不同行业的企业缴费能力存在差异,如适当改进可能带来帕累托优化效果。  相似文献   

8.
论文梳理了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账户结构模式;将我国东、中、西部六个试点县的新农保账户结构归纳为"政府补贴基础上的个人账户模式"和"政府补贴基础上的地方性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指出了新农保制度试点中账户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新农保账户结构模式的具体设想。研究结果显示:从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筹的角度考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是新农保账户结构的必然选择;采取"大(社会)统筹、小(个人)账户"的账户结构,实行高层次管理,是农村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9.
关于养老保险体制中再分配累退效应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保障本来是应具有再分配功能的,但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却存在着大量的收入再分配的累退效应.这种累退效应不是促进劳动者在公平的原则下得到社会福利,相反,却是距离公平的原则越来越远.对再分配累退效应的研究将会对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方向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统账结合的模式,而且所谓的个人账户也基本处于"空账"状态,个人积累基本都被移做社会统筹资金,而且很多地方还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本文研究了我国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模式下的代际转移问题,建立了代际转移模型,并得出代际转移率是逐年降低的,并且和代际转移量的变化率以及抚养比的变化率有直接关系.最后,从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降低替代率、完善社保体系以及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 ,不仅要解决原有体制下的弊端 ,同时还要面临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问题的挑战。转型期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市场因素与非市场因素的不均衡、制度供给不足、弱势群体利益获得机制的不完善、利益协调不均衡等。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质是一种合作方式 ,可分为国家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两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一个国家与市场边界的调整过程 ,两者此消彼长 ,但国家仍占据主导地位。由国家主导向市场主导的制度转型要求 :国家、企业和个人由“包含—依附”关系转向“平等—合作”关系 ;由国家化封闭式管理转向专业化开放式管理 ;同时实现机会和权利的平等以及社会养老保险分配结果的公正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缺失造成了城乡参保机会上的不均等;在城镇内部,源于单位间制度设计上的分割,造成参保过程上的不均等.在企业内,源于对转轨成本的回避,造成了代际间和企业间参保过程上的不均等;养老保险制度参数未随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加深了参保过程上的不均等.机会与过程上的不均等,造成结果上的不均等.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来说 ,人口问题直接影响中国未来经济、政治与社会诸多方面的发展。中国自推行计划生育的国策以来 ,城市的计划生育工作进行得比较成功 ,但是在不少农村地区则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阻力。我们认为 ,这其中的原因除了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文化观念的影响等因素之外 ,还在于我国农村的家庭所承担的社会功能过于庞大。一、调适理论与“国家力量的社会调适”  西方发达国家在近 1 0 0年间 ,实现了家庭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转变 ,尽管在这一过程中 ,它们的国家力量并没有实行今日中国那样的人口政策 ,但通过对这一过…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养老保障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农村养老保障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基于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实施,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村社会养老问题,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能够适应当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实施对农村养老保障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实施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空账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诚 《社会科学》2006,(10):124-129
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逐步建立了“统账结合”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该制度既吸收了传统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点,又借鉴了个人账户模式的长处;在强调保障的同时又兼顾效率。但是由于存在改革以前就已经退休的“老人”和改革前就已经参加工作的“中人”,他们的个人账户实际余额或者为零或者严重不足。但是仍然要给他们足额支付养老金。这使得养老金个人账户存在严重的“空账运转”问题。为此,应从个人缴费来入手探讨解决空帐问题办法。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信用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社会诚信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同的个体自利之间斗争所达成的一个互利均衡结果。一般意义上 ,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小范围经济中 ,符合诚信的伦理规则就能够起到对个体自利的完全规范 ;而行业规范则主要是工业文明之后所逐渐形成的一种对法人诚信的规范体系 ;这两种规范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则通过对公共权利的诉求获得了法律上的强制保证  相似文献   

18.
刘奕  张怡 《晋阳学刊》2007,(5):50-53
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土地保障、家庭保障等传统保障功能弱化,农村养老保障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此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的缺陷、农村养老保障管理体制的不合理及我国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问题中的责任偏差等角度来阐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从政府责任、政策公平性和资金来源等多方面入手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及对策。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是数量庞大、增长迅速、老化程度高;而正在推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农村养老保险滞后、替代率差异不明显、“空帐”运行等问题;为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举措应是适当拉开替代率差异、阶段性延长退休年龄、快速推进农村养老保险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我国当前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分析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应以农村特殊群体为切入点,在社会救济与社会保障整合中实现社会公正,并探讨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