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锳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8,(1)
自敦煌石窟文献问世以来,敦煌学已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瞩目的显学,研究范围涉及文化、政治、经济各个方面。变文只是其中一部分文学性较强的通俗作品。由于这部分作品经过种种艰难之后率先整理刊行,从文学和语言两方面去研究它们便得风气之先,取得成果较早,成绩较大。语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校勘和词语考释上,因为这是研读变文乃至所有敦煌文献的难点所在。单就词语考释一项而论,五十年代即有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之作,其后继踵者众、论著日多,探微发隐,各见功力。唯因变文内容十分丰富,语言情况复杂,诸家所论,容有小阙,挂万漏一,或所难免。 相似文献
2.
袁宾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
《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以下简称《变文集》)是一部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的敦煌俗文学作品的汇编,多年来在敦煌学、文学史和语言学研究中曾经起过并且还在起着重要作用。此书编辑过程中,曾经王重民、王庆菽、向达、周一良、启功、曾毅公六位先生合力校订,出版之后,徐震堮、蒋礼鸿先生先后补充校订;近年来,刘坚、郭在贻、陈治文、项楚等先生以及笔者又继续补校。这些工作对于提高该书的校订质量以及进一步修订重版显然是必需的。最近,笔者再次研读《变文集》和 相似文献
3.
刘凯鸣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3)
这里所谓敦煌变文,是指《敦煌变文论文录·附录》《苏联所藏押座文及说唱佛经故事五种》》(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四月一版)。经由白化文、赵匡华、周绍良诸先生校勘,后来项楚先生又对其中《维摩碎金》一篇进行补校(见《南开学报(社科版)》一九八三年第二期五六——五九页),无疑都是付出心血、颇见功力的校勘。经过认真阅读,细心查核,笔者发现尚有当校而漏之处,已校者亦有值得商榷以求辨正的条目。今将管见陈述如下,以就教于白、赵、周、项各位先生,并望得到其他专家学者的指正。 相似文献
4.
郭在贻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向达等六位先生编校的《敦煌变文集》一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以下简称《变文集》),先后经徐震堮、蒋礼鸿、刘坚、陈治文、项楚等先生的校勘,发疑正讹、祛惑释滞,解决了该书在校勘上的不少问题。不过,校书如扫落叶,问题很难扫清,笔者细读此书,发现可商订之处仍复不少,因撰《敦煌变文校勘拾遗》一文,揭橥《变文集》在校勘以及标点上的失误凡二十二条,已刊于《中国语文》1983年第2期。 相似文献
5.
6.
刘又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1)
几年来因为参加汉语字典的编纂,在查阅资料、编阅字稿时,经常遇到一些难解的词语;看了旧时的注释,觉得不妥当,便从文字学、语源学的角度加以考察,往往可以得出较确切的解释.这些解释,有些是前人已经说过,但没有说得透辟的;也有些是前人没有说过的.现在把它陆续整理出来,姑名之为“词义探源小笺”.这是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如瑛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4)
议与“义”相通假。《吕氏春秋·上农》:“重则少私义”,《盐铁论·本议》:“于其义未便也”,皆借“义”作“议”。《吕氏春秋·忠廉》:“士议之不可辱者大之也”,《韩非子·显学》:“言无定术,行无常议”,《隋书·经籍志》:“述其议疏,讲于人 相似文献
8.
如瑛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4)
为用法之一,略同于现代汉语的介词“对”或“向”。《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太子入为王泣曰……”,《战国策·赵策四》:“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元稹《连昌宫词》:“宫边老翁为余泣。”均可证。“持其踵,为之泣”句,《古代汉语》(上册第 相似文献
9.
如瑛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4)
之置于方位词后,如“上之”、“下之”、“内之”、“外之”等,相当于“于上”、“于下”、“于内”、“于外”等介词结构。《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上之请爵禄行诸大臣,下之私大斗斛区釜以出贷”,《吕氏春秋·用民》:“今外之则不可以拒敌,内之则 相似文献
10.
周大璞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79,(5)
一上面我们对变文的二十三个韵部作了一些粗略的分析,并同《唐五代西北方音》的二十三摄五十五韵和《汉语发展史》的晚唐韵部二十七韵作了一番比较。应当指出,唐五代说唱家写作变文,既不按照当时的《唐韵》或《切韵》的规定来押韵,当然更不会拿现在人所拟定的什么二十三摄五十五韵,或者二十七韵、二十三部来押韵,只是根据他们自己 相似文献
11.
周大璞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4)
二变文的用韵,如前所述,是以唐五代汉族人民口头语言为依据的。由于它在都城长安和西北其他通都大邑比较流行,可以断定:它所用的音韵就是当时西北方言的音韵。因此,我们可以据以考定当时西北方言的韵部。我最近写了一篇《敦煌变文韵谱》,就是根据《敦煌变文集》,摘录变文韵脚,加以分析排比,把它分为二十三个韵部,其中包括阴声韵支微、灰哈、鱼模、萧豪、歌戈、家麻,尤侯七部,阳声韵东钟、江阳、真文、寒先、庚青、蒸登、侵寻、淡添八部,入声韵屋烛、觉铎、质物、月薛、昔锡、职德、缉 相似文献
12.
《敦煌变文》用韵考(续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大璞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79,(4)
二变文的用韵,如前所述,是以唐五代汉族人民口头语言为依据的。由于它在都城长安和西北其他通都大邑比较流行,可以断定:它所用的音韵就是当时西北方言的音韵。因此,我们可以据以考定当时西北方言的韵部。我最近写了一篇《敦煌变文韵谱》,就是根据《敦煌变文集》,摘录变文韵脚,加以分析排比,把它分为二十三个韵部,其中包括阴声韵支微、灰哈、鱼模、萧豪、歌戈、家麻,尤侯七部,阳声韵东钟、江阳、真文、寒 相似文献
13.
周大璞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5)
三上面我们对变文的二十三个韵部作了一些粗略的分析,并同《唐五代西北方音》的二十三摄五十五韵和《汉语发展史》的晚唐韵部二十七韵作了一番比较。应当指出,唐五代说唱家写作变文,既不按照当时的《唐韵》或《切韵》的规定来押韵,当然更不会拿现在人所拟定的什么二十三摄五十五韵,或者二十七韵、二十三部来押韵,只是根据他们自己的口语,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用作韵脚。韵母相同的字自然都属于同一韵部,韵母相 相似文献
14.
袁宾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
虚词丰富是汉语的特点之一,因而虚词研究也便是汉语研究者历来重视的课题。敦煌变文中有许多虚词的用法,在今天看来比较特殊,值得加以探讨。蒋礼鸿先生的专著《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用了大约三分之一的篇幅来研究变文中的虚词,探微索隐,颇多发明(见该书第六篇“释虚字”)。本文拾遗补漏,就几个尚未被人注意的虚词谈些浅见。为了避免主观臆说,尽量搜寻时代相同或接近的其他著作中的语言材料作为旁证。有些虚词在 相似文献
15.
都兴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
敦煌变文是盛行于唐五代时期的一种说唱夹杂的特殊文学体裁。它们以当时流行的最为通俗的口语写成,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口语词汇,表现了变文词汇系统的特点。这方面的研究前辈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最突出的是蒋礼鸿先生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被公认为目前敦煌变文词汇研究的权威性著作,为变文的词汇研究开创了局面,树立了楷模。本文就变文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字、词的意义做一些 相似文献
16.
项楚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
敦煌变文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唐五代口语俗语材料。王重民等编校的《敦煌变文集》是搜罗最完备的辑本,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增订本,第三版)考释变文中的俗语词,颇多发明。近读变文,偶有所得,随手札记;这里摘录其中若干条。引文 相似文献
17.
王锳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变文原为通俗作品的抄本,错讹甚多,加以用字多俗别体,记录的又大都是当时口语,不免益滋迷误。虽经诸大家校勘,疑阙容有未尽,标点亦间有失当处。以下谨就愚见所及,拈出点校可商榷者若干事,以供参酌。引用材料,除少数儿例系《敦煌变文论文录》后附《苏联所藏押座文及说唱佛经故事五种》之外,均采自《敦煌变文集》。凡属《变文集》引文,其后均只注篇名、页码。另为便于排印与观览,引文一般改用通行的简体字,个别必须保留的繁、异体字不在此限。 相似文献
18.
王锳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1)
变文原为通俗作品的抄本,错讹甚多,加以用字多俗别体,记录的又大都是当时口语,不免益滋迷误。虽经诸大家校勘,疑阙容有未尽,标点亦间有失当处。以下谨就愚见所及,拈出点校可商榷者若干事,以供参酌。引用材料,除少数几例系《敦煌变文论文录》后附《苏联所藏押座文及说唱佛经故事五种》之外,均采自《敦煌变文集》。凡属《变文集》引文,其后均只注篇名、页码。另为便于排印与观览,引文一般改用通行的简体字,个别必须保留的繁、异体字不在此限。 相似文献
19.
伏俊连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94,(2)
敦煌赋校补(四)伏俊连贰师泉赋该赋(以下各赋同)今人校录本有潘重规《敦煌赋校录》(《华冈文科学报》11期民国67年11月)、张锡厚《敦煌赋校理》(《敦煌研究》1987年4期)。二位先生有漏校或校而末是者,试为补校若干条。录之于次。1、擒名王之禄蠡,卤... 相似文献
20.
俞晓红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6):45-48
《敦煌变文校注》、《敦煌变文选注》等对《孔子项讫相问书》所作的校理疏释中,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笔者就其中的40则校释提出商补性意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