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蒙考异     
南朝宋时裴骃在《史记·夏本纪》中给“蔡蒙旅平”作注时说:“孔安国曰:‘蔡、蒙二山名’.”唐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蔡山不知所在也.蒙,县名”(见《史记中华书局标点本第四十六页).这样就出现两个问题:1.蔡蒙是不是二山名.2.蔡山究竟在今天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2.
记.纪.誌(志).载都有记载、记录义。《史记·五帝本纪》司马贞索隐解“本纪”曰:“纪者,记也。”《说文新附》:“誌,记誌也。”“誌”或作“志”。《左传·成公十四年》:“志而晦。”杜预注:“志,记  相似文献   

3.
一、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高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对其中“赞”字的解释,历来颇多分歧,归结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一)释“赞”为“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赞者,告也,谓以侯生遍告宾客.”新编高中语文课本采用此说.(二)释“赞”为“介绍”.《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注释为:“把侯生向一个一个客人介绍.”  相似文献   

4.
关于司马迁生年的史料现存两条: 一、《史记·太史公自序》:“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句下,唐张守节《正义》云:“案迁年四十二岁”。依此推算,司马迁当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二、《史记·太史公自序》:“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句下,唐司马贞《索隐》引晋张华《博物志》的佚文:“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  相似文献   

5.
说“撠”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救斗者不搏撠”之“撠”,今人训诂约有四解: 1、如“戟”的“繁文”,即古代兵器。(陈直《史记新证》122页) 2、剌。(《辞海》修订本)又,击剌。(《辞源》修订本) 3、弯起胳膊去拉住东西。(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文选《孙膑》注) 4、以手指叉人。(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说》,江西人民出版社,82年)诸家之说虽异,其源盖本于唐司马贞、清段玉裁二人的训诂。  相似文献   

6.
释“讯曰”     
贾谊《吊屈原赋》第二段:“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裴婣《史记集解》引李奇曰:“讯,告也。”又引张晏曰:“讯,《离骚》下章乱辞也。”《汉书》颜师古注,全引《集解》说,《文选》李善注,只引张晏说。司马贞《史记索隐》全引《集解》说之后,又说:“讯,犹宣也,重宣其意。”  相似文献   

7.
陕西师范大学编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81年1—2期上,登载了邱(王寿)同志的《<屈原列传>评注》.其中有这样一条注释:“郑袖,郑女,美而善舞,怀王封她为南后.”显然,邱(王寿)同志认为郑袖即南后,但根据《战国策》、《史记》等有关文字,南后、郑袖实非一人.《战国策·楚策二》中说楚怀王逮捕了张仪,并要杀掉他.靳尚受了张仪的贿赂,先去向楚王施加压力,又去对“王之幸夫人郑袖”进行攻心战,致使郑袖劝说楚王放走了张仪.这就是《史记·屈原列传》所载“张仪……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  相似文献   

8.
《史记·屈原列传》载有楚上官大夫欲夺屈原宪令草稿一事,学者对此向有异说。近读张永鑫同志《上官、屈原夺稿辨》(见《文学遗产》季刊一九八一年第三期)一文,颇受启悟,遂对“夺稿”一案也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草成此篇,以就正于张永鑫同志及诸位方家。 我认为,对“夺稿”一案首先须辨明两个问题:一是司马迁对此事记述的原意如何,二是事情的本来面目应该如何。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问题,不可混淆。 先说司马迁对此事的记述。《史记·屈原列传》云:  相似文献   

9.
读史戋札     
囊年读史,每心有所得,或觉词义艰涩,辄手记之,积稿亦累累.十年动乱中散失大半.今重检剩简,名之曰“戋札,盖一得之虑云尔.史记“史记”一词,原指史书所记,并非书名,《史记·六国表序》及《天官书》提到“史记”的地方都是此意,《汉书》亦同.颜师古注《汉书·五行志》所提“史记”说:“此志凡称史记者皆谓司马迁所撰”,是不对的.《汉书》称迁著书为《太史公百三十篇》.称《史记》是后来的事.  相似文献   

10.
“之字结构”是指古代汉语中“主语 之 谓语”这种语法形式.如:1、季孙之爱我,疾灰也;孟孙之爱我,药石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2、比干·子胥知其君之必亡也,而不知身之死也.(《荀子·说林下》)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相似文献   

11.
《孔雀东南飞》的时代,自二十年代梁启超提出“起于六朝,前此却无有”的看法以后,六十年来几经多方探讨,现在学者们基本上定为建安时期。但直接的证据除《玉台新咏》收录此诗时的小序而外,没有更早的了。这里补充一条证据。《史记·荆轲传》:“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司马贞《索隐》:“韦昭云:‘古者名男子为丈夫,尊妇妪为丈人。故《汉书·宣元六王传》所云丈人,谓淮阳宪王外王母,即张博母也。故《古诗》曰:三日断五疋,丈人故言迟。’此言“三日断五疋,丈人故言迟”即出《孔雀东南飞》。韦昭为三国吴孙皓时人,他称之为“古诗”,说明《孔雀东南飞》三国以前就有了。韦昭所见比《玉台新咏》早三百年。  相似文献   

12.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下面两段话,一段是: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另一段是: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这两段话都是项羽在垓下溃围、彻底失败时说的,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其中两个“当”字,究应如何解释,却往往被忽略。《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在两处“当”字后,均无注文。一般选木也不加注。个别注  相似文献   

13.
早在我国古代“,同志”二字就作为一个高尚的名词来称呼志趣相同的人。春秋时期,左丘明就对“同志”一词下了定义:“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东汉人郑玄更明确地说:“同志就是朋友。”《后汉书·刘陶传》中也用了“所与交友,必也同志”这个说法。到了近代,“同志”成为同一政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的《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是一座巍峨的丰碑,后世史家对它可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但真正学有成效,差不多可以和《史记》相抗衡的,除班固的《汉书》外,只有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所以从南宋以来,文史学家就经常将欧史与《史记》相提并论,予以称赞。如罗大经说:欧阳修“作《五代史记》,便与司马子长并驾”.陈师锡说:欧史“其事迹实录详于旧记,而褒贬义例,仰师《春秋》,由迁、固而来,未之有也。”吴德旋说;“事外远致,《史记》处处有之,能继之者,《五代史》也。”赵翼也说:“盖薛(居正)则仿宋、齐、梁、陈书之例.欧则仿《史记》之例也。薛史于各国僭大号者立《僭伪传》,其不僭号而自传子孙者立《世袭传》.欧史则概列为世家,亦仿《史记》也。”又说:“欧  相似文献   

15.
“春秋五霸”之说始自战国,《墨子·所染》和《荀子·王霸》都认为五霸乃齐桓、晋文、楚庄、吴阖庐和越句践。汉唐学者也言五霸,只是对其构成看法分歧,出现三种与战国人不同的观点:其一,东汉班固《白虎通·号》云:“或曰五霸谓齐桓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庐也。”其二,也见于《白虎通·号》:“或曰五霸谓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也”。——此说最为通行,诸如东汉赵歧《孟子·告子下注》、应劭《风俗通义》卷一以及唐司马贞《史记·十二侯  相似文献   

16.
偃师二里头——汤都西亳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汤灭夏桀,正式建立商前,都于亳。《书序》称:“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史记·殷本纪》也说:“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可见,商汤的先祖早已居亳,有很长时间了。亳都在哪里呢?在我国古文献中,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7.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谪遣戌。”对“陆梁”一词,司马贞索隐称“谓南方之人,其性陆梁,故日陆梁”。张氏《史记正义》亦作:“岭南之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故曰陆梁”。其实这二种解释都牵强。查陆梁一词,古人确作形容跳跃、嚣张、猖獗之义,如《文选》、杨雄《甘泉赋》有“飞蒙茸而走陆梁。”注引晋灼:“走者陆梁而跳。”可见很  相似文献   

18.
司马贞《史记索隐》声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贞,字子正,自号小司马,新旧唐书无传,生平事迹不详。据《史记索隐序》自题“朝散大夫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河内司马贞”,可知他是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据《唐书·经籍志》,他还做过润卅(今江苏镇江)别驾,可见江南也曾留下过他的踪迹。司马贞撰《史记索隐》30卷,今三家注合刻本通行于世。本文音切一依中华书局排印本《史记》(1972)。  相似文献   

19.
“扞关”是古代蜀、楚通道的名关险隘。《史记》称“扞关”,其他史书称“捍关”。关于“扞关”的建置经过,《史记·楚世家》说:“肃王四年(公元前377年),蜀伐楚,取兹方。于是,楚为扞关以拒之。”当时的蜀实为巴,已为学界考定。兹方,今湖北省松滋县。又《水经注》卷3说:“捍关,廪君浮夷水所置也。”卷37说:“昔廪君浮士舟于夷水,据捍关而王巴。”再《盐铁论·险固篇》又道:“楚自巫山起方城,  相似文献   

20.
楚国巫坛上的月神祀歌国光红一、“东君”为日神说质疑自王逸《楚辞章句》以为《东君》祀日神,以后各家皆认同。《史记·封禅书》记高祖四年,令“晋巫祀五帝、东君、云中君、司命……之属”,《索隐》引《尔雅·释天》:“东君,日也”,则东君为日神似是无可置疑。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