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活世界或生活形式是胡塞尔、哈贝马斯和维特根斯坦在其各自意义理论中提出的重要概念。在他们的视野中,这两个概念虽然不尽相同,但都起到了支撑意义理论的基础性作用。本文在梳理和比较这两个概念的同时,着重强调了他们在各自意义理论中对这两个概念的相似理解,并进而认为哈贝马斯所提出的生活世界概念不仅摆脱了主体哲学范式,而且也使其意义理论更具全面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2.
工具理性与交往理性、工具理性行为和交往行为以及系统和生活世界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三对对立的基本范畴。哈贝马斯通过对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概念的区分,解释了合理的理性概念是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工具理性行为模式和交往行为模式的区分,解释了社会行为是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系统和生活世界的社会双重概念区分,解释了社会秩序是如何可能的问题。正确把握三对范畴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发展逻辑,有助于我们理解交往行为理论的主题: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谋划。  相似文献   

3.
回顾20世纪的西方哲学走向,生活世界的重新阐释已成为多元主题中的重要一维。这其中,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阐释是独具特色的,它以社会哲学为视角,将生活世界作为与交往行为相辅相成的概念,在交往理性下重建生活世界,使生活世界成为交往实践的背景和视域。文章试图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理论来源、意蕴及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等问题的阐述入手,系统地分析哈贝马斯交往理性下的生活世界概念及其生活世界理论对于批判传统意识哲学和建立新的哲学基础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活世界”学说:哈贝马斯的批判与改造傅永军张志平胡塞尔晚年提出的“生活世界”学说,在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哈贝马斯将“生活世界”概念从胡塞尔先验现象学导入他的“交往行动理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尽管哈贝马斯在理论旨趣方面与胡塞尔有...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以交往理性为起点对资本主义合法性危机及资本主义文化缺陷和弊端进行批判,他尝试通过建立一个理想的话境,实现交往合理性,为生活世界殖民化问题的解决提供出路,实现一种无暴力统治的社会秩序.本文分析了交往行为的概念及其合理性,阐述了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将交往理性从理论层面扩展到实践层面,提出了走向交往合理性的路径,并总结了交往行为理论对当今世界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活世界”是胡塞尔晚年给予现象学的第一主题,社会现象学家阿尔弗雷德·许茨将其改造成为社会现象学中的重要概念。哈贝马斯在批判地继承他们理论的基础上,对生活世界理论进行了形式语用学的改造,提出了“系统一生活世界”双层社会分析结构,并诊断出现代危机根本问题在于“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他的这一理论拓宽了我们对人类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唐晓群哈贝马斯的行动理论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和社会学传统与米德符号互动理论以及当代语言哲学与批判理论的综合。这种综合的目的是克服现代世界中生活世界与系统的分裂。而建立在生活世界概念基础上的普通语用学,在哈贝马斯看来,是现代人走向自...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对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生活世界"话语进行了哲学重构,将其视为一个有意义、自主以及道德选择的世界。较之于胡塞尔,哈贝马斯彰显了生活世界的语用学与主体间性维度,且将胡塞尔生活世界的先在性、非课题性特质改置为交往行为的运行视域。较之于许茨,哈贝马斯更为注重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关联,拓展了生活世界理论所端赖的社会语境。在生活世界的结构问题上,哈贝马斯对之进行了系统性重构,基于文化、社会、个性互涉的意义语境,将生活世界与交往行为相关涉,进而使之成为兼具描述功能与批判意义的哲学概念。面对生活世界殖民化的症候,哈贝马斯重塑以理解为取向的语言交往机制,旨在抗撷非语言的控制媒介,重建合理化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9.
在论述了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的概念、特征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本文从真理观、逻辑模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该理论对实证主义研究方法论的批判,并且指出了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相似文献   

10.
交往行为是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生活世界是构成宏观社会理论的基础,是交往行为概念进一步完善不可缺少的概念。尽管哈贝马斯行为交往理论带有一定的调和、乌托邦倾向,但不乏对我们具有重要启迪性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作为一种批判的社会理论,在批判现代西方社会日益严重的弊病和危机的同时,旨在为这一社会提供一种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则关注于人的生存问题,力图通过对"存在"整体的深度分析来揭示现实生活世界中人们的生存困境,并最终通过诗性的语言来得到克服。与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进路相比较,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也可以视为是面向生活世界的交往问题而提出来的。哈贝马斯以生活世界作为他的交往行为理论的现实起点,以交往行为为核心实现"交往范式"对"劳动范式"的理论置换,并通过对交往行为进行规范语用学分析将交往理性重建为一种规范的力量,揭示出植根于生活世界的交往活动之中的有效性规范,以此谋求对交往问题的规范性解决。  相似文献   

12.
针对结构主义言内翻译研究偏差、背离以及解构主义言外翻译研究偏差、背离,通过语用学与语言学研究的比较分析,得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回归生活世界中翻译研究,解决翻译文本和翻译主体的辩证统一,结果表明:语用学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哈贝马斯和韦伯的合理化理论一脉相承,但二者在世界图景假设、哲学基础、理论性质3方面都有所不同:韦伯立足于超验世界和经验世界的对立来建构其合理化理论,其哲学基础是意识哲学,建构的合理性是普遍真理的形式合理性;哈贝马斯的合理化理论的世界图景假设是经验世界内的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对立,其哲学基础是语言哲学,建构的合理性是共识的交往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交往已成为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普遍方式 ,交往理论研究愈来愈成为哲学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 ,比较和分析了马克思和哈贝马斯关于交往理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二者的历史关联以及各自理论中关于交往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历史作用。通过对马克思和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比较研究 ,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学说是哈贝马斯建构交往行为理论的重要资源。在马克思的理论中 ,交往实践范畴所指涉的广阔领域 ,标志着马克思交往理论具有巨大的思维空间 ,包含着曾被遮蔽的现代意蕴 ;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则为我们进一步阐释马克思交往理论、丰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 ,深化现代性问题的思考 ,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容和重要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5.
西方文论中的“空白”理论与我国古代文论中的“韵味”说虽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在文学的意义问题上却包含许多方面的共识;它们的差异主要在于话语对象、特别是话语立场的不同。这种不同,归根结底是为各自的文化所规定的。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话语伦理学视界下的道德共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把交往行为理论运用到道德领域,创立了话语伦理学。在哈贝马斯的理论体系中,主体间性是奠基性和表征性存在,就话语伦理学而言,这表达了他对道德共识的强烈诉求。哈贝马斯所说的道德共识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理解:生活世界——道德共识的存在界域;交往理性——道德共识的内核;话语——实现道德共识的沟通中介;可普遍化原则、对话伦理原则——实现道德共识的基本保证。哈贝马斯关于道德共识问题深刻且富特色的思考,能为我们的道德建设提供有益镜鉴。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为考察基点,从意识形态概念、关于对意识形态批判问题的理解以及对于科学技术的本质认识三个方面,系统比较了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异同,旨在划清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界限,揭示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的错误实质,在意识形态斗争日益隐蔽化的今天,对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不断推进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构建的交往行为理论以达成主体间相互理解与一致为目标,强调主体间的对话与沟通,并把生活世界作为交往进行的预设背景。交往视域中的高校德育是高校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以德育话语为媒介、通过平等自由对话、经由相互理解与解释而达成一致的交往行为。经由交往的新视域对高校德育进行的全新阐释,我们可以获得以下有益启示:尊重受教育者的话语权、贴近生活世界和重视交往成为高校德育超越当下困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工具理性批判的继续,交往理性和工具理性面对同样的主题:物化。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为克服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困难,将物化理论发展为工具理性批判,但是工具理性自身也存在逻辑悖论。所以在语言学转向的背景下,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实现从工具理性转向交往理性的转向,并在交往行为理论的框架内研究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关系。在其理论框架内,物化也就意味着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并通过建构基于交往行为理论之上的商谈伦理对其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