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第三人称"she(她)"相对于"he(他)"产生得比较晚。"he"和"she"、"man"和"woman"、"他"和"她"在对举时表现为性别上的对立,但有时候"he"、"man"和"他"可以统称男性和女性。用标记理论和女性学的角度解释"她"消失在"他"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女性"长期被剥夺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以及女性的地位被忽视等。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都市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健全完善人文体系是建设现代大都市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尺度,而人文体系至少包括城市的形体建设、城市的精神函育、城市的历史传承和城市的文化氛围,他们分别可以用"风格"、"气度"、"基脉"和"神韵"加以概括和提炼。哈尔滨只有将"风格"、"气度"、"基脉"、"神韵"科学整合和有机统一,建设现代大都市的目标才有望实现。同时,也为国内其它向现代大都市定位和发展的城市提供一种参照和启发。  相似文献   

3.
李觏的民本思想是宋代最具有务实性和智慧性的典范。其"必先于教化"、"从民欲"的政治主张,通过一系列的"富民"、"惠民"、"利民"、"恤民"等经济举措,实现"与民同乐"、"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理念,直到今天仍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极其丰富、全面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曼海姆从多维向度对"意识形态"概念作了分析,区分了意识形态的"特殊概念"和"总体概念"、总体意识形态的"特殊阐释"与"一般阐释"、"评价性"和"非评价性"的意识形态分析方法以及"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马克思的影响。然而,两者在意识形态的性质、"终结"意识形态的路径、履行历史任务的社会主体以及在对存在基础的理解等方面又具有原则性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不少杰出文人认为悲感是文学魅力的最高境界。《周易》、《诗经》和《楚辞》是古代悲感文化的三大主源。空间悲感、时间悲感和生命悲感则是古代悲感文化的三大类型。"登高"和"望月"构成了空间悲感的重要主题;"春恨"、"秋悲"、"暮愁"和"夜怨"构成了时间悲感的重要主题;"悼亡"、"忧生"、"嗟贫"、"黍离"、"迟暮"构成了生命悲感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中国一些学者提出和宣扬所谓"普世价值",是一个有特定含义和企图的思想陷阱。从其本质看,所谓"普世价值"就是把西方的特别是美国意识形态中的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中性化、普遍化、神圣化、绝对化为一种超阶级、超时代、超越历史条件的"普世价值",企图用以误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即企图以这种"普世价值"作为"价值尺度"、作为"政治准则",来"设计"中国的"基本制度",通过曲解中国正在进行的"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公开主张中国从经济、政治、文化上实现所谓"价值回归"、"融入人类文明主流",也就是要"西化"和"分化"中国,实行私有化和"全盘西化"的附庸资本主义制度。论文在深入分析了"普世价值"的久远历史根源和现实政治背景,以及思想文化的历史继承性与剥削阶级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区别的基础上,从学理上揭示和论证了"普世价值"的片面性和荒谬性。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综合深度访谈和文献查阅,得出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六个因子,分别是"情绪管理"、"个人素养"、"应对方式"、"心理态度"、"心理韧性"和"挑战性"。  相似文献   

8.
"以前"、"以后"出现最早、用得最多的是单方向地限定时间和历史范围。先秦时期,很少使用"以前"和"以后",多数时候是使用"之前"和"之后"。两汉以来,"以前"、"以后"虽然比先秦时期用得更多了,但"之前"、"之后"也同样经常使用。特别是"之后",在《史记》以来的历代史书里,往往用得比"以后"还要多。现在也使用"之前"、"之后"或"前"、"后"限定时间范围,但表义却随便安排。"前"、"后"是方位词,无论"前"、"后"还是"之前"、"之后",表达具体的空间方位都不包括分界点在内,表达时间也不包括分界点在内。这些例子"之前"、"之后"和"前"、"后"加括注"含"什么什么,是违背本义和本来用法的,都应该纠正。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如果"以前"、"以后"是以短时甚至瞬间所发生的事件为分界点的,往往不包括这个事件在内。作为分界点的事件标志旧时期的结束,新时期的开始,用来表达旧时期的"以前"更不能包括分界点在内。  相似文献   

9.
自然辩证法是以实践为价值取向的理论学科和学术事业,自然辩证法界"为国服务"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稳固的社会实践基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特点,在"为国服务"中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根据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构成和发展状况,从"学科"、"学术"和"事业"三个层面,正确处理"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直接为"和"间接为"的关系,努力实现"为国服务"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0.
依《反垄断法》第56条,"农业生产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农业垄断豁免的主体。"农业生产者"包括下列人:狭义的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生产者;人工培育动植物者和获得野生动植物者;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单纯的和垂直一体化的生产者;自行提供全部劳动的和接受他人劳动的生产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包括下列组织:有股金分红的和无股金分红的组织;"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专业协会";按地域联合的和跨地域联合的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包括"村农民集体"和"村民小组农民集体"。后两者存在若干法律漏洞,应该补充。  相似文献   

11.
保安族口承民俗的分析与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安族没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神话;传说是保安族口承民俗里最具地域和民族色彩的部分;众多的民间故事反映了保安人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保安族花儿因其保安令的运用和独特声调使其个性突出;《满拉哥》《韩营长》类的哭丧歌使保安族宴席曲在多个民族共享的口承民俗中特色显现;保安族俗语和谚语以最精短的语言将生活智慧凝练,是多民族共享的口承民俗;保安族中传唱的民间打调不具民族特色;劳动号子是唯一的保安语说唱形式。  相似文献   

12.
保安族是甘青特有民族之一,有着特殊的民族历史进程。保安族花儿因保安令及其独特声调使之在河州型花儿中个性突出;保安族花儿的习成及特色与该族群的地理演变和历史进程有密切关系;同时,保安族花儿艺术的习成又影响了保安族语言。  相似文献   

13.
我国哈萨克族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古老民族,道德教育融合于习俗之中、伊斯兰教义影响和家庭教育发挥主导作用是其道德教育的三个主要特征,他们扎根于信仰这一人生制高点,且将其贯通于日常的生活实践中。  相似文献   

14.
撒拉族的族群认同以1954年政府确认其为一个民族以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成立为分界线。之前主要表现为与周边文化互动的文化群体;之后的种种族群想象和民族认同具象表明族群的政治性认同始终是族群认同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文章回顾了近年来东乡族族源研究状况,对各种观点进行述评,重点分析、探讨了近年较为盛行的撒尔塔人为主说,从三方面指出此说立论不足;同时从东乡族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形成过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指出东乡族早期的形成过程和临夏部分回族是一致的,她们是同源异流群体。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天课制度被中国穆斯林视为"天命功课",现今依旧存在于西北回族聚居区,继续发挥着其效力,深刻影响着回族穆斯林的生活。本文试图通过甘青地区穆斯林社区个案研究,阐释西北回族天课制度的内涵及特点,并努力反映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的嬗变。  相似文献   

17.
《热什哈尔》是一部由回族宗教人士所写,记载回族自己历史的宗教文献资料;从其写作方式和内容看,是一部独特的历史文献。《热什哈尔》对回族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苗族民族认同的层级论——对苗族“蒙人”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民族研究与国家政治关注的问题。苗族蒙人的民族、国家认同的分层表现为一家人、仪式群、同一个火塘的弟兄、同姓、同为苗族的蒙人、同为苗族及对中国祖国的认同,不同的层级有不同的认同标准,其情感指向也有所不同。民族认同的归结点是血统的认同和祖根的回归,而苗族蒙人的血统是中国人,祖根的回归点是中国。因此对中国国家的认同是苗族蒙人最高级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人类学角度对回族语言代码进行分析,在汉文化的宏观语境下,回族因为历史和文化原因而使用汉语。但在其语言中保留了部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成分,同时部分词汇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回族语言代码在文化内部认同与整合下,在异质的汉文化语境下不同族群之间互动、边界刻画作用下反映出独特的民族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从中西神话之异看文学民族特色的历史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个民族都有构成本民族精神凝聚力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早在神话中就已初露端倪.作为古代人类精神活动的智慧之果,它最率直地表现了原始先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对各民族文学的形成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本文通过中西神话异质点的比较,追寻中西文学之所以呈现不同民族特色的历史踪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