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国粮食外交的实质、目的和基础〔俄〕布拉托夫美国把粮食外交作为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粮食外交的目的是,发展民族经济、保护本国的对外经济利益和对外政治利益。美国粮食外交的实质是:1.制定和促进实施同其他国家进行农产品贸易的各项有利措施;2...  相似文献   

2.
对北极事务的科学探索以及对北极问题的科学认知是有效应对北极问题的基石,科学外交是国际社会参与北极治理的新形式。为维护北极权益、巩固北极伙伴关系以及在大国竞争中获得优势,美国通过发布科学报告、签署科学合作协定、主办国际科学多边会议等方式在北极地区践行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和领域多面化的北极科学外交。美国北极科学外交的开展一方面维护和拓展了其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但是另一方面也使美国北极科研活动受制于北极地缘政治竞争态势。面对美国将北极科学外交“工具化”的趋势,中国应在加强自身科研能力的同时,通过开展双轨科学外交,建立北极科研数据中心网络,积极参与国际北极科研组织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和维护在北极地区的合法权益并推动北极事务的善治。  相似文献   

3.
二战结束以后,日本由于政治及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限制,公共外交成为其摆脱美军占领体制、发展与邻国关系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员与文化交流、加强对外宣传、推行外向型的文化教育、经济与文化援助以及动漫外交等手段,日本公共外交为达成其外交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其自身独特政治文化及国内右倾化思潮的影响,并受日美基轴及相关政策的制约,日本战后以来的公共外交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对外关系领域处于持续而重大的转型之中.从中国与邻国及周边地区、第三世界、西方世界、多边组织及机制之间的关系,到中国国防现代化、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应对,再到中国中央政府的对外援助和国内各地方的国际化进程,直至全球化观念在中国的植根进程以及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转型等十个不同的方面,可以透视出;中国外交已经由政治意识形态统治一切、隔绝于国际市场之外逐步转变为熟悉国际市场动作、受国内经济重心之引导.在大国外交的背景下,中国的外交转型是一种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线性思维到多维度观念、由传统的斗争哲学到新时期的"以两手对两手"、"和而不同"等复杂战略的转换过程,是中国从国际体制外的自我封闭者甚至对抗者到进入国际体制内和大国关系结构中的重大利益攸关方的提升过程.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在日本自身经济实力提升以及国内政治总体保守化的推动下,"正常国家"论逐渐成为日本政坛的主流意识和新的国家战略定位。安倍晋三再次执政后,在外交、安保等领域加速推进"正常国家"化进程,在对俄外交方面,安倍内阁对俄外交战略服务于日本"正常国家"战略。安倍提出的对俄外交"新方法"突破了以往的思路和框架,并在具体的路径选择上展现出灵活性。与此同时,对俄外交"新方法"和日俄关系的发展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韩国开展中等强国外交是基于自身独特的地缘位置、综合实力的考虑。为了推进统一外交、增强地区影响和提升国际地位,韩国积极通过国际倡议外交、国际贡献外交、国际会议外交、文化外交等多种方式推进其中等强国外交。近年来,韩国历届政府都不遗余力地推动韩国的中等强国外交,比较典型的案例有卢武铉时期的"东北亚均衡者"构想、李明博时期的"新亚洲倡议"和朴槿惠时期的"东北亚和平合作构想"。不过韩国中等强国外交的效果并不理想,美韩联盟限制了韩国开展独立外交的能力,而大国环抱的地缘特点也使得韩国外交面临着大国权力政治的巨大束缚,总统任期有限更是导致其中等强国外交缺乏延续性。对于韩国的中等强国外交而言,必须立足于东亚的现实情况,发挥韩国中等国家的经济优势,做好搭台者、协调者,同时要减少政府更迭对中等强国外交的影响,增强战略延续性。  相似文献   

7.
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是中国外交转型的外生压力,中国外交的得失则是中国外交转型的内在驱动。中国外交应在坚持和平外交的同时,适当调整外交战略,实现外交转型,由陆向外交延伸至海向外交,以政经并举和利义兼顾为特点发展海洋周边的外交关系,以"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与传统大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外交转型既要体现上升期全球大国的思维,又要有立体、多元、跨时空的视角,转变观念,担当责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与其国力和能力相适应的领导角色,丰富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8.
在国际政治领域,国际威望既是各国政府所追逐的战略目标,也是谋求国家战略利益的重要手段。国际威望的树立取决于良好的威望政策的实施。二战后、尤其在冷战结束后的今天,在诸多威望政策中,从对外宣传发展出来的文化外交越来越成为关键的一环。本文将从现实主义到建构主义的视角转换来阐明文化外交在国际威望的树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环境治理形势的日益严峻,绿色外交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欧盟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积极推动环境领域的全球合作,并以其有效的政策和行动在全球绿色外交舞台上发挥着主导作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欧盟积极倡导环境保护和绿色外交理念,构建绿色外交网络,参与多边环境协议和国际环保组织,推动全球环境谈判与合作。欧盟绿色外交政策的制定是一个由超国家机构、成员国、各级地方政府、公民社会、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体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体现了多层级网络治理的特点。欧盟的绿色外交决策同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既有国际能源权力结构变迁的因素,也有欧盟集体行动困境和软实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印度对非洲的经济外交是印非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合作对于全面推进印度的大国战略、实现其大国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期印度对非经济外交凸显出民生导向的特色:在经济技术、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医疗卫生和农业发展等领域加强民生援助;在经贸合作领域印度大力扶持惠民产业发展,跨国企业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印度对非经济外交取得了突出的政治成效,非洲国家支持印度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印度的对非经济外交战略推进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对印度的对非经济外交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有利于我们把握印度对非外交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对非政策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日本公共外交的特点有:行为主体的多元性、行为对象的渐增性、目标的政治性、手段的多样性。行为主体的多元性,即日本公共外交以政府主导并由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地方外事等主体构成的特点。行为对象的渐增性,即日本公共外交的对象最初集中于美国和东南亚,后来逐步向中国及其他国家扩展。目标的政治性,即日本公共外交的目的从改变军事国家形象和为经济铺路开道的实用特点,转变为实现政治大国服务。手段的多样性,即日本公共外交在经贸、文化、教育以及观光等不同领域采用各种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军队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由于承担国际维和责任领域的拓展以及建构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总体需求,对中国军事外交进行理论探讨尤显必要。本文将军事外交定义为国家战略的对外非战争军事延伸,在回顾中国军事外交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尝试对其进行理论建构,并指出未来中国军事外交实务的三个发展方向,即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军事外交、大国军事外交和基于中华文明的军事外交。  相似文献   

13.
日本摆脱“经济外交”,推行既重视经济利益又追求政治目标的外交方针,始于80年代初。进入90年代,日本更突出推行“政治外交”,积极参与国际政治事务,插手国际争端的政治解决,以实现其“政治大国”目标。  相似文献   

14.
外交大战略是国家指导较长期内外交事务的相对稳定的总体战略设计和框架。对于一个大国而言,外交大战略的正确选择部分地来源于对世界政治的世纪性规律的某种遵循。中国外交大战略的选择客观上受自身国力、世界政治世纪性规律和国际体系状况的制约,主观上与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与外交传统有很大的关联。“伙伴战略”是中国新世纪外交大战略的理性选择,即中国应该成为世界“领导者”及其国际秩序某种程度的认同者和更大程度上的合作者,而不应仅仅是一个孤立主义的旁观者,绝对不能演化成现行世界秩序的挑战者。只有顺应合作潮流,融入国际秩序,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家利益,变革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亚洲货币金融危机的层面,探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深远影响。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在全球化的国际体系下增进本国自身的安全——经济持续、社会安宁和政治稳定,就有必要建立经济、社会和政治同时兼顾的“三位一体”的安全新观念。文章认为,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与国际组织的作用力、影响力此消彼长,经济国际化、一体化与各民族坚持本土化、民族自主性之间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碰撞与摩擦,安全关系和安全观念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而这些变化都加速了国际规则推广和国际关系重塑的全球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5,(8):1-4
要实现中国梦,中国外交必须从内向型向内外均衡型转变、从内敛型向自信型转变、从被动型向责任型转变。中国梦外交战略的内容包括,在国际体系层次上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在单位层次上构建一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家间关系,在个人层次上建立以人为本的"为民外交"。  相似文献   

17.
赔偿外交,作为日本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外交行动,客观上促进了东南亚地区经济的重建与发展,也有利于日本与东南亚国家之间正常关系的恢复和建立,但最大的获益者不是索赔国,而是日本.赔偿成为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崛起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之一;赔偿有助于日本改善自身的政治形象,重返国际社会;赔偿有助于日本成为冷战时期美国亚太战略链奈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能源外交战略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能源对于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不断提升,能源外交成为我国外交工作的中心议题。本文分析了中国能源外交在能源多元化、机制化、新合作模式和新能源等领域的重要进展。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能源外交面临着来自能源安全、国际能源新秩序、气候和新能源等诸方面的挑战。面对新的挑战,本文从能源规划、能源金融秩序、协调机制、合作机制和新能源外交等五个方面,探讨后金融危机时期构建能源外交战略的途径和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主义将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整体的人类作为根本的价值目标和道德关怀的终极单元。世界主义伦理观则以个体主义与普遍主义为基础,但在仍然具有无政府特征的当代国际政治中难以适用,必须有所依托。相较于以国家利益为终极出发点的外交,国际法是实现世界主义理想的现实路径。国际法追求个体以及人类的自由、发展和道德理想,与世界主义深度契合,也反映并试图规范现实的政治与经济世界。而唯有在世界主义范式下,适时引入自然法,国际法才能彻底摆脱作为大国外交工具的嫌疑,从应然的角度寻求解决全球性问题、服务于人类整体的国际法规范,迎来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9,(10):1-7
新中国外交70年来所走过的历程是一个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外交理论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不断深化对国际形势的准确把握,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创新国际关系理论。第二,坚持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加强外交工作的顶层设计,创新外交战略思想。第三,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努力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创新关于外交工作任务和目标的理论。70年来不断创新的中国外交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理论勇气与战略思维的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