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中具有纲领性的一篇文字。文中说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明确提出了体道的三种境界,嗣后诸文也大都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因此,有必要对此作些探讨。一、“有待”与“无待”王先谦说;“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方是《逍遥游》一篇纲要”,可谓一语中的。郭象曾据《逍遥游》一文中“犹有所待者”和“彼且恶乎待哉”两句,提出“有待”和“无待”的概念,并以此作为“逍遥”与否的标准,也是深得庄子三昧的。  相似文献   

2.
对《逍遥游》主题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晋代郭向和支道林对“逍遥”二字的理解,可谓是从字义分析上理解《逍遥游》主题的先导。郭向认为“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即为“逍遥”;支道林却认为,“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然不我待;玄感不疾而不速,故遥然靡所不为,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而唐代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道出了前代治庄者在《逍遥游》主题理解上的缺陷。指出“庄文多不能专于字句  相似文献   

3.
文章家常以庄,列并称,今传《列子》虽或出于晋人张湛的搜集整理,然其文章之美已是世人所公认的了。钱钟书以为:“使《列子》果张湛所伪撰,不足以贬《列子》,只足以尊张湛。魏晋唯阮籍《大人先生论》与刘伶《酒德颂》,小有庄生风致,外此无闻焉尔。能赝作《列子》者,其手笔驾曹、徐而超嵇、陆,论文于建安、义熙之间,得不以斯人为巨擘哉?”他从文学史  相似文献   

4.
关于《庄子.逍遥游》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但自近代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它主要讨论精神自由的问题。本文在考察“待”字含义的基础上,从“自由说”商榷、《逍遥游》的结构、《庄子》一书的整体内容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庄子.逍遥游》的主旨。笔者认为“致福”有待于得“道”,才是《逍遥游》的主旨。“逍遥游”就是求“道”的心路历程的形象表述。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的散文艺术性最强。这一点,鲁迅先生早已精辟地指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内篇》的首篇(《逍遥游》是一部《庄子》的纲领,也是庄子散文的代表作。 所谓”逍遥游”,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精神自由。在这篇最能代表庄子思想艺术特色的哲学散文中,他极力鼓吹“无所待。否定“有所待”,宣扬虚无主义的人生观,以达到逃避现实斗争的目的。庄子不满现实,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但又无可奈  相似文献   

6.
《逍遥游》按题目理解即为“逍遥”之“游”,这就是庄子想要展现的气象。但深入理解《逍遥游》却不妨从《齐物论》的“化”字入手,有“化”、不拘执,才能“游”。本文的正式讨论即以鲲鹏的“大而化之”开始。大鹏的“培风”、列予的“御风而行”中“风”的意象以隐喻的方式表明“道”具有使人的个体主体性“化”于其中的力量。《逍遥游》的后半部分都是在彰显“无用之大用”,庄子告诫我们要从有限有待的“小用”中退身而出,进入无限的道境,从而获得心灵的逍遥。  相似文献   

7.
精神之绝对自由、意念之空阔豁达,乃庄子思想之至境,《庄子》书成,其思想则有迹可循。作为《庄子》始篇,亦为思想之精华所聚者,《逍遥游》集中体现了庄子思想意识之自由诉求,此自由诉求贯穿于《逍遥游》始末,更通过从“有待”到“无待”之审美超越而实现之。  相似文献   

8.
历代治《诗》者对于《卫风·氓》篇“复关”一词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复关”是氓的居住地或居地附近,在诗中借作该男子的代称。 汉人毛亨《传》认为:“复关,君子所近也。”郑玄《笺》云:“前既与民以秋为期,期至,故登毁垣向其所近而望之,犹有廉耻之心,故因复关以托号民”。 唐人孔颖达《毛诗正义》也认为:“复关者,非人之名号,而妇人望之,故知君子所近之地。笺又申之犹有廉耻之心,故因其近复关以托号此民。故下云‘不见复关’、‘既见复关’,皆号此民为复关”。 宋人朱熹在《诗集传》中说:“复关,男子所居地,不敢显言其人,故托言之耳”。  相似文献   

9.
杨朱是先秦道家的重要人物,主张“为我”“贵生”“全性保真”。在老庄思想的演变过程中,杨朱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杨朱和列子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今本《列子》非伪,其中的《杨朱篇》可以作为研究杨朱思想的基本材料。在中国古代老学史上,大家对《列子》十分重视,解《老》时普遍征引该书,并以杨朱思想证《老》。从老学史的验证来看,或者从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来看,我们都应该重新认识列子和杨朱思想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逍遥游》是《庄子》的总论,集中体现了庄子对精神自由的祈向。《逍遥游》有三个方面的思想:至人无己;拔俗;无用之用。通过解读《逍遥游》文本,力图挖掘其对于当代中国具象表现绘画艺术的某些启示。首先论述画家如何通过“待道”的途径实现“无待”,达到至人无己的生命境界。其次论述艺术沦为俗务的种种表现以及拔俗对于具象表现绘画的重要性。最后论述了将具象表现绘画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实现其无待逍遥游。  相似文献   

11.
关于《列子》其书的真伪问题一向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从语言方面讨论《列子》真伪问题也不例外。杨伯峻先生《从汉语史的角度来鉴定中国古籍写作年代的一个实例———〈列子〉著述年代考》中 ,列举“数十年来”、“舞”、“都”、“所以”、“不如”五个语词 ,断定《列子》是魏晋人的伪作。但本人认为杨先生的论证有误 ,尚不能证明《列子》是魏晋时期的伪书。笔者认为《列子》基本上是一部先秦著作。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逍遥思想是通过“小大之辨”、“有待无代之辨”、“有用无用之辨”三个环节来表述的。如果只注意《逍遥游》中的“鹏鴳寓言”一节,则使庄子的思想成了断尾巴蜻蜓。庄子的“逍遥游”境界,是庄子的理想追求,也是庄子的自我设定与塑造。庄子,即逍遥游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关于《列子》一书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目前虽无确定无疑,完全一致的结论,但大体上意见是相近的。对此,古代与近代的学者作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分析工作,有过不少精辟透彻、令人叹服、启人心扉的论述。如柳宗元《弁列子》、朱熹《观列子偶书》(《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七)、高似孙《子略》、叶大庆《考古质疑》、宋廉《诸子弁》、姚际恒《古今伪书考》、钱大听《十驾斋养新录》、姚鼐《跋列子》(《惜抱轩文后集》卷二)、俞正燮《癸已存稿》、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马叙伦《列子伪书考》(《天马上房丛著》)。他们都分别从《列子》这部书所记叙的内容,编录的体  相似文献   

14.
逄本《鬻子》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逄本《鬻子》的真伪与归属,是《汉志》小说家著作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课题。学者所论,颇有分歧。本文在爬梳整理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重加考辨,认为逄本《鬻子》既非后世伪造的赝本,亦非小说家《鬻子说》之残,而是《汉书艺文志》所录道家《鬻子》之残帙。对《新书》、伪《列子》、《文选》等书所引“鬻子”佚文的真伪归属,也做了逐一考证,并指出胡应麟关于《汉志》小说家著作“亦杂家者流”的论断实不可信。  相似文献   

15.
庄子道与逍遥游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逍遥游”是庄子人生理想的核心,两者贯穿以内篇为主的《庄子》全书。作为首篇的《逍遥游》先概括点明“逍遥游”的内涵(文章主旨)。《逍遥游》相当于《庄子》“导论”,它所阐述的思想四个方面(包括道)涵盖了庄子的主要思想。对“逍遥游”的追求缘于庄子对现实人生困境的深刻感悟以及感悟之后的无奈。对“逍遥游”的追求实际上是对“道”的认知,它包括探道、识道、知道三个环节。“逍遥游”是庄子心目中一种人道合一后实现了对人生各种困境的超越的忘情忘物忘我、无功无名无己、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6.
《列子》一书包含着某些科学猜测或科学幻想 :有关医学的寓言 ,所想象的诊疗方法与现代科学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列子》说梦 ,表现出冷静的理性精神 ,对梦的成因有比较深入的论析 ;《列子》所幻想的的人工制造的演员 ,显示出古代作家的创意之功  相似文献   

17.
《逍遥游》中,从"有待"到"无待"的逍遥,是一个逐层超越的过程。列子遗世独立,已超越死生祸福。"致福者"为列子之说,皆因附会"适性逍遥"而起,遂造成割裂文脉、顾此失彼之病。"致福者"是寡欲求福的宋荣子。宋荣子思想源自墨家与黄老学说,并形成独特的祸福观。  相似文献   

18.
王力先生和郭锡良先生各自主编的《古代汉语》是世所公认的权威性古汉语教材,影响甚大。但千虑犹有一失,二书也自然难免有疏漏失当之处;因而不时见有学人提出商榷意见。受时贤启发,我们不揣鄙陋,试续作质疑商榷之文五则,以就教于智者方家。 一、“是吾剑之所从坠”的“所”能“指代地方,作介词‘从’的前置宾语”吗? 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2年1月版)(中册)652页在为《吕氏春秋  相似文献   

19.
《逍遥游》是庄子的名篇 ,在文章中 ,庄子阐述了怎样才是真正的逍遥的问题 ,这“逍遥” ,显然有悠然自在、无拘无束之意 ,而在教学中 ,有不少老师和学生反映 ,庄子的《逍遥游》汪洋恣肆 ,奇诡浪漫 ,文理深刻奥妙 ,结构繁复纷纭 ,语句佶屈聱牙 ,学得可真是很不逍遥。《逍遥游》 ,怎样才能逍遥地学 ,这的确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一般的来说 ,一篇文言文 ,如果有了注释 ,读起来自然也会逍遥许多。但《逍遥游》一文 ,为它作注的 ,自唐宋明清至近代 ,有一百家之多 ,有晋代郭象的《庄子注》 ,唐代成玄英的《庄子疏》 ,清初王船山的《庄子通》 ,清…  相似文献   

20.
《庄子》首篇《逍遥游》集中表述了庄子的自由思想,体现了他所追求的精神解放与超脱。综观《逍遥游》通篇,我们可发现,在庄子文字的回环曲折中,随着以“大小之辩”为始,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展开,层层递进进行例证分析,通过神奇的寓言而隐喻出何为逍遥的主题,再以“有用无用之辩”对此概括总结,得出如何逍遥这一结论。由这一基本的逻辑框架,我们可以得出庄子逍遥思想的主线:“大小之辩”——逍遥有待、“无已无功无名”——逍遥无待、“有用无用之辩”——超越之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