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是我国以市场经济为最基本启动力量的社会转型期.其间,我国的艺术文化发展呈现出各种变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后发型的现代化使现代中国社会形成了多重艺术文化叠合的文化结构;以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市场经济意识、知识分子立场和传统文化思想为主导而形成的艺术文化张力场;大众艺术文化转型;精英艺术文化与主流艺术文化的联合与对抗;主流文化、大众艺术文化和精英艺术文化的对立与融合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文化的时空背景及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晚清以来,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中国与世界的接触和交流都使得中国文化发展处于一个传统、现代和后现代交织的时间场与本土化和全球化共筑的空间场中。在这一文化生态背景下,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具体形态可以分割为“前80年”与“后20年”两个时段来进行描述。在“前80年”,革命话语充斥和支配着整个社会的思维模式,主流意识形态完成了对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双重改造,三者形成了一个“文化等腰三角形”,最顶端正是“革命”背景下的主流文化,两底端分别是被主流文化改造过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后20年”,经济建设话语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其文化格局也形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最顶端正是“建设”背景下的大众文化,两底端则分别是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这三个要素的分化组合几乎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迁史。  相似文献   

3.
时尚文化对青年的影响及其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浩锋 《南方论刊》2006,(11):67-69
时尚文化作为一种产生于城市工业社会、消费社会的文化形态,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并且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平面化和普及化的流行文化。大众消费文化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形成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文化形态。青年一代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也必然受到时尚文化的冲击。由于青年文化在整个文化系统中经常表现出自己的鲜明个性而引人注目,同时因为青年作为社会的主干,所代表的文化体系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青年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渗透的同时,影响着整个社会主流文化的丰富、深化与…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到国家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命题.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与发展,要落实在文化实践、尤其是重塑主流文化的策略上.以主流电视剧为例,重塑中国主流文化的路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核心价值重塑主流文化的灵魂,二是将主流文化融入大众文化的生产与消费,三是以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主流文化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5.
论三种文化的互补与整合——改革开放30年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文化就是意识形态再现的载体,再现和传播不同意识形态的模式"立论,从宏观的视野将当代中国文化划分为三种文化:国家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对它们首先进行了历史的爬梳,阐释了其在时代变革和社会转型中彼此消长的过程,着重分析各自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所产生的变异和形成的特征.进而指出:国家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由于其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在当下中国,谁也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流/中心文化,而又相互无法替代,各自拥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空间和语境,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它们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而创立先进文化的时代需要,则要求我们将三种文化的互补与整合转化为现实.先进文化的创立,应是以国家文化为主导,以精英文化为中坚,以大众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创新工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审美文化的世俗化转型,有其必然性和应然性,危机与希望共存.世俗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泛化的合理性发展需求没有消除消费意识形态下的意义匮乏与价值消解,中国未成熟的市场经济,对官方意识形态的妥协,都对审美丈化的发展与转型有所规约.中国审美文化的世俗化转型如何才能其道大光,是对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主流话语以及"心灵的美的形式"最恰切的考验和诠释.  相似文献   

7.
党报与主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世界的与民族的、现代的与传统的、大众的与精英的、高雅的与通俗的统一。媒介文化是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报在主流文化中处于特殊地位,它是中国传播事业的主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要充分发挥党报主导主流文化的作用,坚持政治家办报,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阵地;实行企业家管报,做大做强党报产业;提倡新闻家编报,提高党报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8.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特色多层次文化体系建设,既要求准确把握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以及大众文化三者各自的内容与作用,又要求在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马克思主义与精英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三种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各文化要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作用,推进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过程中,出现与西方发达社会相似的文化现象,那就是后现代的文化消费主义。本文选取了“历史题材、怀旧意识、金庸神话、小资情调、身体文化”五个主题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坐标来描绘消费社会的文化地图,探讨文化消费心理与意识形态格局。本文认为,文化研究有助于知识精英把握日渐模糊的文化地图、应对文化转型的现实挑战、尝试建构后现代的文化政治。  相似文献   

10.
乡村体制内治理精英是衔接党和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在农村文化治理中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基于源发动力的差异,农村文化治理可以分为外源式文化治理和内源式文化治理。内源式文化治理强调积极挖掘文化发展的内源发展动力,在多元主体互动的过程中将主流价值与乡村社会有益文化有机融合。外源式文化治理则强调乡村体制内治理精英以主流价值为标准,去硬性地改造乡土社会传统价值,以达到价值灌输的目标。然而,两种文化治理模式在实践中皆存在一定的瓶颈,即多元主体间的话语争夺和社会构件取向与社会建构取向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建设主流价值文化,坚持文化传承创新,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主流文化现代化、精英文化现代化和大众文化现代化是最基本的三重维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的以国家权力为支撑的单向度"灌输"路径,充分利用文化现代化建设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机制,建立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良性互动机制,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深植根于文化现代化的沃土,使二者在对话中实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主持人语】中国当下文化通常被划分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三种类型。然而,三种文化并非界限分明,以往那种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对立起来,认为大众文化会冲击精英文化、蚕食主流文化的观点逐渐受到质疑。从近些年我国的艺术创作现状来看,很多文化作品已经逐渐呈现出相互交融、相互交错的趋向。特别是近年来主流电影的创作实践表明,主流电影并非只能囿于意识形态的工具属性而忽  相似文献   

14.
林强 《理论界》2014,(1):56-58
多元文化并存是中国文化建设的现实基础。多元文化并存对主流文化凝聚力、国家文化治理方式及对国家与公民良性关系建设等提出了挑战。回应这些挑战,在文化建设中,共产党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文化的政治原则、多元文化平等的价值原则和共处融通的规律原则,以社会文化自觉为文化发展的主动力,引导以主流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共识并以社会文化构筑个体精神家园,最终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5.
文章考察了文化批判理论中坚持精英立场的法兰克福学派与关怀大众文化的伯明翰学派各自的相关理论资源,结合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的相关理论方法.以电影批评的理论话语对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的两部电影作品<迷幻列车>(Trainspotting,又译猜火车,1996)与<迷幻沙潍>(The Beach,又译海津,2000)相近的艺术形式、美学风貌、表意特征、意识形态性进行递进式分析,揭示其消费性质的艺术形态背后,隐含了提倡社会意义的精英文化形态与更注重消费意义的大众文化形态之间的冲突与妥协,呈现为一种兼顾艺术"自律"性要求与商业规律的方法与实验.  相似文献   

16.
近百年来,红色文化以传统文化为根,以马克思主义为魂,与国民党白色文化、殖民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相互斗争,历经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各个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红色文化的发展主线,在第一次飞跃期间,红色文化实现了从由边缘文化到主流文化、由区域文化到主导文化、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在第二次飞跃期间,红色文化坚守公益性宗旨,不断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呈现出来,增添了新内容、具有时代性,实现了时代化。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文化失范与市民文化关系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国市民文化产生于市民阶层的成长发展过程之中.伴随着本土的传统精英文化的危机,西学的输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新架构的一个支点.中国近代文化危机集中体现在文化失范上.近代中国市民文化的主流是争利、民主与科学.市民阶层运用进化论作为理论武器,为中国近代文化结构的转型开辟了道路.中国近代市民文化运动的结果是初步确立了市民文化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主张并致力于构建的、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在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上体现出来的、公众以及各种价值文化也日趋认同的价值文化。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文化成为中国主流价值文化具有历史必然性,对国家、民族和人民都具有根本性的重大意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中国主流价值文化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理论体系、制度体系、道德体系四个主要方面体现其特质的。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其在实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主流价值文化构建的基本方式是理论构建与实践构建同时进行的"双重"构建。为了从根本上避免双重构建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确保思想自由,确保程序民主,确保设计科学。  相似文献   

19.
中国消费文化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消费文化的发展演化与时代同步,体现着民族心理特质和群体生活方式,是民族文化之一脉。黜奢崇俭,囿于宗亲,行为趋同,是中国传统消费文化的显著特征,对我国消费者价值理念和购物行为具有重要双面影响。深入考察传统消费文化的保守与变异,准确把握其历史及现状,方能创建中国现代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20.
《百家讲坛》以其精湛的内容和生动的表现形式一炮走红,从而在大众媒介和精英文化之间找到了突破。从精英文化在现代消费社会求生为切入点,分析百家讲坛走红的原因是:中国处于半消费时代,快餐文化的缺陷,传统文化的变脸,传播技术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