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原大战后,以国共两党为代表的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内阶级矛盾也在不断加剧和进一步激化。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继续上升,阶级矛盾有所缓和并开始下降。但此时,民族矛盾的份量还没有超过阶级矛盾,到西安事变前,阶级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西安事变是中国社会矛盾的转折点,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超过国内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及全民族抗战的发动,成为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突出标志。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它矛盾都处于次要的和服从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陈确,浙江海宁人。生于明万历32年(1604年),卒于清康熙16年(1677年)。初名道永,字非玄。又名筮永,字原季。清顺治4年(1647年)“国变”后更名确,字乾初。陈确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一个高峰。在民族矛盾斗争中,他表现了崇高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陈确把明王朝同清王朝的矛盾和斗争,看作是民族矛盾和斗争,他是站在民族自卫立场来看问题的。他和当时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一样,在社会大动荡时代极力探讨国家兴亡、社会治乱的根源。他探讨的结果,认为有三大弊端,把“中国”搞贫弱了。一是宋明理学的传播,造成“学失教衰,无人不昧其本心,无人不丧其本心,而犹覆之以义理之言,玄之以性命之旨,若可跨孔孟而之上。言以近佛者为精,书以非圣者为经,晦蒙蔽塞,积五六百年,  相似文献   

3.
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隆回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进步思想家,也是有胆有识的改革家和人才学家。公元一七九四年到一八五七年是魏源生活的全部年代,在这个封建社会日趋解体并向半封建半殖民地急剧转变的年代里,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主要表现为一八四○至一八四二年英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第一次鸦片战争。魏源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争,也目睹了这一战争的悲惨结局——鸦片战争的失败,激起了他更大更深的爱国热情。他总结了这一战争的沉痛教训,认为当前内忧外患交相紧迫、国事日非的严  相似文献   

4.
邓演达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国民党左派邓演达(1895—1931年)的一生,正处在中国由辛亥革命到九·一八事变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国经历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由北洋军阀统治到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转变,由国内阶级矛盾为主到中日民族矛盾为主的转变。在这些历史转折过程中,邓演达虽然走过一段曲折道路,但总的说来,他和许多民主革命者一样,能顺应历史的潮流,站在革命斗争的前列,为国家的独立、平等、自由而奉献了毕生的精力。本文拟分三个时期论述他一生的主要历程。  相似文献   

5.
曾超洪 《学术论坛》2005,2(7):145-149
甲午战争后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具有社会良心的中国知识分子毅然挑起拯救中华民族的重担,因而开始认真地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借鉴西方文明,企图以此为基础寻求到拯救中华民族的良方。  相似文献   

6.
杨应琚和他有关西北的著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的中国西北是个相当敏感的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因此,清廷多派能员治理。杨应琚是一位在西北任职多年的清朝官员。他不仅对西北的开发作出过重要贡献,而且还留下两部有关西北史地的著作。本文试图对他的政绩和著作予以述评。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就不可能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逐步上升和国内阶级矛盾的逐步变化,经历了策略思想的提出、政策的制定而发展形成的。“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并吞中国东北的侵略战争。在这种情况下,中日民族矛盾逐渐地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与其他帝国主义以及中国国内  相似文献   

8.
<正> 孔尚任(1648——1718)生活的清代初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极其错综复杂和尖锐激烈。这种时代特点不能不反映在他的思想和作品里。他的思想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攘夷的正统观念与颂清的感恩思想的矛盾统一于尊孔思想孔尚任主要生活在清康熙年间,他并没有赶上那改朝换代的兴亡变乱。然而,明末清初动乱的社会现实,特别是那尖锐激烈的民族矛盾,却对他的一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清朝初年,民族矛盾仍然尖锐激烈,汉族人民的反清斗争一直继续了七、八十年之久。其间,既有李白成余部李来亨、张献忠余部李定国等所率农民军的持久斗争,也有誓师抗清、兵败自杀的几社领袖陈子龙,坚守三月、殆被杀尽却“无一人顺从”(?)的江阴民众的斗争,还有明末文臣武将如瞿式耜、何腾蛟坚守桂林的斗争。孔尚任的家乡,鲁东农民于七领导的反清斗争坚持了十七、八年之久。曹州一带榆园军也英勇奋斗了七、八个春秋。自顺治至康熙初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五四”达到高峰后不久因队伍分化而陷入低谷,但它在低潮中继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到抗战时期,由于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左翼文艺界开始重新评估浪漫主义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本来处于左右两大社会势力夹缝中的浪漫主义思潮拥有了较大的回旋空间;而在左翼方面率先放宽了文艺批评的标准后,面对国民党当局的文化专制,包含个性主义精神的浪漫主义又获得了反封建的意义。以此为背景,郭沫若于1936年4月接受蒲风的采访时,重新肯定了浪漫主义,他40年代初的历史剧创作则直接继承和发展了他自己…  相似文献   

10.
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的近代中国,聂士成在对内对外的战争中驰骋沙场四十年,其代表著作《东游纪程》又鲜为人知,人们对他的评价分歧颇大,得出“爱国将领”与“屠杀人民刽子手”迥然不同的结论。究竟如何评价,值得研究。一、镇压起义凶狠,抵抗侵略坚强聂士成(?一1900),字功亭,安徽合肥人。1862年以武童投效淮军,参予镇压太乎军和捻军。1891年,参予镇压朝阳  相似文献   

11.
<正> 史学界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看法有分歧。这个问题关系到对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策略的评价,也关系到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的分期问题,必须弄清。一、“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但并未立即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九一八”事变后仅百余天,日本帝国主义就侵占了我国东北。此举是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第一步,是对中华民族的重大打击。面对日寇侵略,中国的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坚决要求抗日;民族资产阶级也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民党营垒也发生了分化。这都表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了,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了。但是,中日民族矛盾并未因日本占领东北三省而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主要是因为: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深重灾难,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成为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作为中国主要政治力量之一的中国共产党,为了创导和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它的策略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从下层统一战线到抗日反蒋策略方针的提出,接着转变为逼蒋抗日,最后发展为联蒋抗日的策略总方针,构成了“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时期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基本框架,同时  相似文献   

13.
稼轩词试论     
辛弃疾(公元一一四○——一二○七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辛弃疾生活在我国历史上宋金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大动荡时代,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抗金英雄和杰出的爱国词人。  相似文献   

14.
北宋年间,我国出现了一位政治改革家,他在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官吏无能、朝廷腐败的形势下,挺身而出,力主吏治改革,尽管屡遭贬黜,仍然奋进不息.在改革失败后,他身处逆境,毫不气馁,总结一生,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成为历代志士仁人交口称赞的楷模.这位政治改革家就是范仲淹。范仲淹从宋仁宗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起到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前后近三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史学界对光绪帝载湉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他在民族矛盾加深之际力主变法图强的爱国行动得到充分肯定,他支持维新派、主张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性也得到承认。但对其“政治身分”,看法却很不一致,有人认为他是维新派,也有人说他属洋务派。对此,仍有深入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从 1947年 5月中央工委率先抵达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至 1948年 5月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移驻此地,再到 1949年 3月中共中央迁移北平,这近两年时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中的西柏坡时期。由于这一时期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及所完成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它在中共党史上的里程碑作用。 一、西柏坡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特征 抗战胜利后,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同以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便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中共西柏坡时期,这一矛盾的演变具有不同以往的新特征。 第一,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宋蕾 《阴山学刊》2011,(2):94-98
吉尔吉斯斯坦在2005年3月和2010年4月分别爆发了两次革命。这两次革命都促使了前任政府的下台。两次革命在爆发原因、背后推手及其民族矛盾等方面都有着共性。这两次革命同时也对邻国的中国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抗战全面爆发到最后胜利,阎锡山对抗战的态度前后截然不同.为什么?只有从中日民族矛盾、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以及阎锡山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民族意识等方面进行分析. 抗战初期,阎锡山所以对日军的进攻能够采取积极的态度,这固然是有的人所说的,是为了保护他多年苦心经营起来的那份家当,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因为在1935年的“华北事变”中,当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动员阎锡山脱离南京政府,参加组织“华北五省自治联合政府”,并答应让其出任该政府主席时,他完全可以拿上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存在着两对重要矛盾:一为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即所谓民族矛盾;一为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即所谓阶级矛盾.史学界一般认为这两大矛盾均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按照毛泽东《矛盾论》的观点,“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即是说,事物发展的一定过程中,主要矛盾只能有一个.那么,究竟哪一对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呢?有学者论证,在“近代历史的总过程”中,上述两对矛盾都是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民族矛盾较阶级矛盾居于更主要的位置”.这种观点实质上是把民族矛盾视为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呢?确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历史上,元代的社会矛盾极其复杂,即有民族矛盾,又有阶级矛盾。那末,元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呢?我国史学界内,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如下四说: (一)民族矛盾说。杜烈原认为:“当时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存在、发展、变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发展、变化。”曹汉奇同样认为:元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并从阶级的剥削、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汉族地主价级也受到歧视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张翼之也持这样的观点:“元代末年社会矛盾虽然错综复杂,民族矛盾和阶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