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儒家哲学建立在由诗歌表现出来的本真情感上。在诗情本源之上,可以依据诗的修辞建构起绝对和相对的主体性,给出伦理主体和社会规范。因此,儒学是“诗情儒学”,而儒家伦理则是“诗性伦理”。诗性伦理由“兴于诗,立于礼”构成,并分别以“克己复礼”与“礼有损益”作为其规范性和时间性的维度。  相似文献   

2.
象征派诗人戴望舒的诗歌是我国现代诗坊的一朵奇葩。诗情丰富多彩 ,充满痛苦忧伤与希望 ,诗歌风格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兼备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2017,(3)
戴望舒的诗歌中常常使用"青空"一词。作为意象出现在诗歌中的"青空",其艺术内涵和文化内涵丰富了戴望舒的诗歌,并在其创作的不同阶段显示了戴望舒诗歌发展的连贯性。本文由"青空"的意象内涵和象征意义的变化为切入点,结合戴望舒留法期间所接受的许拜维艾尔的影响,讨论戴望舒诗歌创作第二阶段至第三阶段的整体性扩展。  相似文献   

4.
王卫湘 《船山学刊》2003,(2):123-127
戴望舒的诗歌是西方现代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双向催生、共同化育的结果,前者使戴望舒的诗歌获得了超越传统的现代品质,后者则使戴望舒极具现代感的诗篇拥有一个传统文化的深广背景。在这个背景上,屈原《楚辞》描下了浓重的一笔。一、语词和意象的吉光片羽现代诗人戴望舒在运思立象时对屈骚的语词意象多有借鉴。最典型的是他的名字,这是关于诗人与屈骚联系的一个最直接的例证。诗人原名梦鸥,“望舒”是他在开始文学生涯后为自己取的笔名。《离骚》便是这个笔名的渊源所在:“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不仅戴望舒,当时与戴望舒、施蛰存…  相似文献   

5.
1927年在戴望舒的写作道路上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戴望舒完成了由《雨巷》到《我底记忆》的转变。这种转变被戴望舒本人和后来的诸多评论者解释为从诗的音乐性到非音乐性的转变。本文将这种转变界定为由“唱”到“说”的诗的语调的转变。这种转变对戴望舒本人来说是诗艺的一大进展,而对中国的新诗历史来说,也代表了由穆木天、王独清等人过分注重音韵的具有浪漫主义诗风特点的早期象征主义到真正注重诗质的中国现代派诗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戴望舒以一首《雨巷》而蜚声文坛 ,享有“雨巷诗人”的称号。其诗作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别具特色 ,体现了丰富的、多侧面的特点。本文力图从落寞者、痴情者、寻梦者、爱国者、守护者五个方面对戴望舒诗作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21世纪的今天为现代诗人戴望舒做传是颇具难度的。其难点至少有三:一则戴望舒为人低调内敛,所留下的有关日常生活、文学思想等方面的材料相对较少。二则进入新时期后,戴望舒研究的成果积累相对丰厚,仅仅人物传记就有王文彬、陈丙莹、北塔等人撰写的数种,超越起来十分费力。三  相似文献   

8.
近来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里开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潮、流派问题的讨论,这是个长期来没有认真探讨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在论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潮、流派的文章中,大多要提到三十年代初崛起的戴望舒、施蛰存、杜衡、穆时英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派”,遗憾的是它往往被套上“反动”、“逆流”的枷锁。几乎久而久之,在人们的心目中“现代派”就成了一股与“左联”背道而驰的反动流派。然而,“现代派”究竟是什么人组成,代表作是那些作品,他们的主张如何,政治倾向怎么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情经辞纬”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揭示了人的自然感情经过两度转换而变为作品的文学创作机制的过程:“蓄愤”、“郁陶”──情感的一度转换,强调人的自然感情要经过蓄积、回旋和沉淀才能转变为诗情;“联辞结采”──情感的二度转换,论说情理的形式化,就是以优美的形式实现对情感的外化或物化。“情者文之经”,情采篇是强调诗“缘情”的审美化的成熟,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世蒙 《学术月刊》2022,(5):151-160
1930年代,围绕施蛰存主编的《现代》出现了两个创作群体,即“现代派”诗人和“新感觉派”作家。这两支队伍在人员构成和创作风格上多有交叉重叠。经由30年代文学场的合力构造,尤其是左翼阶级话语的反向定义,它们逐渐被典范化为与现实主义判然二分的形式主义流派,并在此后峻急的政治形势下淡出文学舞台。80年代学界以“现代派”的名义重新发掘“新感觉派”,将其追认为文学史上首个现代主义流派。至此,30年代诗歌领域的“现代派”和小说领域的“新感觉派”成员合流,形成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刘呐鸥、穆时英为核心成员的“现代派”。在新时期为这一流派清理历史浮尘和正名重建的过程中,或受制于历史遗留观念的影响,或出于意识形态站位的需要,其初始内蕴有时也可能发生位移,形成新的遮蔽。  相似文献   

11.
丁文霞 《江淮论坛》2007,(5):169-173
论文围绕戴望舒诗歌意象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第一部分从戴望舒诗中的意象“泪”入手,从具体的诗歌作品分析中,指出其诗歌感伤的特征;第二部分分析意象“梦”,在“梦”里,既流露出诗人对前途的迷茫,又寄托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第三部分从诗人对意象“水”的选择,看出诗人的个性气质,以及在时代潮流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伏涛 《殷都学刊》2010,31(2):66-70
常州女诗人王采薇,一生沉疴,常年寂寞,素有出尘之想。其悲凉诗心化成诗中长离之情——离思乡愁、思姊念友、别鹤离鸾、自怜自叹。通过其心境、诗情之比较,可以看出诗人的心灵世界与诗歌文本世界之间的一致。透过其心境之悲、诗情之哀,可窥乾隆盛世才女的生存状态、心路历程。这是了解乾隆女史心态的有益个案,亦是研究常州诗派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3.
石中晨 《学术探索》2007,2(2):113-118
戴望舒的诗路大体呈现两条线索:一条为思想线——由对政治的亲近到疏远再到投身;另一条为诗艺线——由格律到意象象征到超现实再到半格律。二者以影响——“影响的焦虑”——反影响为共同表征,似乎走的是一条“循环”之路。但毋庸讳言,这一过程中戴望舒认清了自己并日臻成熟,尽管诗人过早离世为诗坛留下了些许“设若”。  相似文献   

14.
“以神理相取”是王夫之诗歌创作论的核心命题,它包含着许多重要的美学见解。首先,“以神理相取”这个命题概括了构思阶段诗人进行艺术思维的主要任务和方法。诗情和诗景是构成抒情诗中艺术形象的两大要素。构思阶段,诗人进行艺术思维的主要任务,概括地说,就是捕捉诗情和诗景。但当神思方运时,外界物色纷至沓来,内在情思奔腾起伏,诗人既不可能将所有眼前景、心中情都搜罗得来,塞进诗中,也并非随意拾起一种情思和景色就能构成一个美妙的意象,因为在优秀的诗篇里情和景是十分投合、融为一体的。黑格尔说过:“在艺术创造里,心灵的方面和感性的方面必须统一起来。”(《美学》第一卷)对于诗歌创作来说,在构思阶段,诗人必须凭借巧妙的思  相似文献   

15.
诗的表达策略:“在表现与隐藏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创作法则是指诗人把握世界的艺术方式。它涉猎技巧但并不等同于技巧,它是诗人对诗情、诗意、诗美的具体把握与处理的原则。中国诗人在打破旧体诗固定的法则之后,不断地寻找着新的创作法则。诗人们没有让诗学史失望,中国新诗终于也建构起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法则论"。"在表现与隐藏之间"的诗歌表达策略,是现代诗人苏汶(即杜衡)在为戴望舒诗集《望舒草》作序时提出来的:"一个人在梦里泄漏自己的潜意识,在诗作里泄漏隐秘的灵魂,然而也只是象梦一般地朦胧的。从这种情境,我们体味到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术语地来说,它底动机是…  相似文献   

16.
从忧郁到悲愤———戴望舒诗歌创作的情绪历程□龙迪勇关于戴望舒其人其诗,已经说得够多了。但翻看近年有关研究文章,内容多不出诸如戴诗的外来影响、戴诗的民族传统、戴诗究竟是不是“现代派”之类,难免给人这样一种印象:这类文章外部研究多,内部研究少,似有隔靴搔...  相似文献   

17.
人们说她冷漠的是错了,因为她沉思的眼里是有着火焰。——戴望舒《百合子》说戴望舒是政治抒情诗人,难免引起指责或嗤笑。笔者无意就此多做论辩,只愿在此提出我的判断所依据的两点事实:一,在收起了带有习作性质的“旧锦囊”之后,渗透着政治情绪的作品就在戴望舒的诗歌中占了大部分;二,更重要的,在质量上,他的这种政治抒情诗远远超过他的其他内容的作品。所谓别开生面是指什么而言呢?一是指他对政治题材的感受、把握与众不同,二是指由此决定  相似文献   

18.
贬谪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常见的政治现象,由此形成的贬谪文学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特有的文学现象.自唐代起,众多贬谪士人的文学创作就已具有“画师眼光”“禅道境界”的追求,并在此基础上有了“诗情”“画意”的进一步交融,由是形成了贬谪文学中“地景书写”的博大与精深.贬谪文学中的“地景书写”是贬谪诗人以其独有的目光审视流寓之地的风物人情,客观上也是对某些特定景观所进行的一次审美观照,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地理再发现,意味着空间的再生产,通常都具有不同于本土作家的地域经验,表现出相当深厚的民间情结与地缘意识,因此具有独特的文史价值,以及对某些地域性知识进行重建和表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在《诗广传》中就诗学观谈的最多的是诗情,他把诗情分为裕情、白情、贞情、道情和沾忠滞之情、淫情、私情、匿情两类。王夫之认为诗就是表达人的情感的,但他的诗情观还是属于“温柔敦厚”的诗教。  相似文献   

20.
从《诗广传》看王夫之的诗情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愈宗 《船山学刊》2005,(2):18-19,17
王夫之在《诗广传》中就诗学观谈的最多的是诗情,他把诗情分为裕情、白情、贞情、道情和沾忠滞之情、淫情、私情、匿情两类。王夫之认为诗就是表达人的情感的,但他的诗情观还是属于“温柔敦厚”的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