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播学·新闻学·新闻传播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Journalism与Communicaltiou 新闻学在英文中称journalism,其词源是journal,即报纸杂志以及其他一些出版物的总称。本世纪20年代以前,新闻传播媒介主要是报纸和期刊,用journalism这个词表示“新闻学”顺理成章。旧中国的新闻学被称为报学,也多少与此有关。不久出现了广播。这一不受空间和受众文化程度限制的传播媒介很快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报刊的传统地位受到了动摇。正当一部分报人感到惶惶不安的时候,集声像于一身的新闻纪录电影又开始活跃起来。很快电视又闯入人们的生活。于是,有人开始  相似文献   

2.
多媒体传播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久的将来,电脑将成为炙手可热的大众传播工具,因为它可以复盖印刷传播媒介和电子传播媒介的功能。电脑中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三大技术联手,不仅使电脑成为新的大众传播工具,而且可以提高传播质量,克服此前传播媒介的缺点和不足。电脑跻身于大众传播工具,将会在大众传播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衍生出边缘学科──多媒体传播学,这是一个文理结合的新兴学科。  相似文献   

3.
文学传播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传播学是研究文学媒介、作家宴集唱和、流派、结社以及文学作品的生产、流传和影响等方面特征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传播学的分支。文学传播学包括文学传播学理论、文学媒介、语言传播学、文体传播学、历史文学传播和跨文化文学传播五大部分。在研究方法上,除了运用文学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外,文学传播学研究还应积极借鉴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西方大众传播学、西方与第三世界国家传播学的研究概况、传播学的理论及主要派别,指出了我国传播学研究中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传播学研究途径的总设想和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关于大众传播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群众性评选活动十分流行的今天,我曾经设想过,如果举行一次“1984年十大流行名词”的投票,“信息”这个词儿十拿九稳可以获选。短短一两年间,这两个字在我国全民范围内竟然如此普及,恐怕就连信息论的创始人也未曾料及罢! 其实,某一个新名词之得以流行,无不与人们观念的变化有关。如今大家热衷于谈论信息,获取信息,正反映了人们头脑里许多旧观念起了变化,例如,关于知识、财富、资本的观念;对于如何发展生产力、如何在竞争中求生存发展的认识;关于个人、团体如何与其他人、其他团体以至整个社会建立联系的理解;还有诸如时效观、价值观等等。从这些方面看来,也许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们如此广泛地对信息发生了兴趣,决非一般地赶时髦,倒是观念趋于现代化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6.
传播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学是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它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传播学首先产生在美国,在那里得到了迅速发展,然后传入到欧洲及其他各地。目前,传播学研究形成了两大学派: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二是以欧洲为代表的批判学派。传播学于20世纪70年代末被引进到中国内地。中国内地传播学研究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引进阶段、受挫阶段、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播是技能,是艺术,也是科学。它是一种技能,因为它涉及到一些能够通过学习而掌握的基本技术,如操纵摄相机,使用录音机,或者在采访新闻时做记录。它是一门艺术,因为它涉及到创造力的发挥,如撰写一篇电视节目的解说词,编排一页富于艺术性的版面,或者为一篇新闻报道写出吸引人的导语。它也是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8.
进入数字时代以来,传播学学科体系面临着碎片化、复杂化及难以解释巨量传播现象的危机。如何站在全局与时代发展的高点上对传播学进行统摄性的学科重构、构造适宜未来传播的研究范式,是当前传播学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构造以“传播—心智—行为”协同要素为关注对象的行为传播学范式,是破解传播学学科发展困局的关键路径。在行为传播学范式的视野下,传播研究不可脱离行为,行为研究也不可脱离传播的中介,需要将行为作为分析人类及其实践环境的关键指标。具体而言,行为传播学范式以环境、人类、行为作为研究的三重基本维度,以创新概念视角、提升诠释视点、细化效果分层作为主要研究路径,旨在通过关注行为聚合当前的传播学主流研究范式,回答“传播如何构造社会”这一学科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9.
传播学知识论三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播学是关于社会精致化管理的知识,也是反思性知识.这种悖论关系,决定了传播学内在的思维动力.从学科而言,传播学是从广延向纵深发展的开放的知识平台.传播学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环境找到多元的知识起点.多元的知识可能形成价值论和方法论的吊诡,也可能带来思想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英国的文化研究,是欧洲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理论重镇之一。文章以英国文化研究的两个主要基地伯明翰大学(BirminghamUniversity)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forContemporaryCulturalStudies)和莱斯特大学(LeicesterUniversity)大众传播研究中心(CentreforMassCommunicationResearch)为蓝本,对传播学教育在英国的起源、发展和学科建构进行了描述。借助对几个代表性人物的学术成果介绍,文章对文化研究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1.
传播学教育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学从实质性引进及其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回顾历史、分析现状与展望前景,可以用16个字概括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特点:起步较晚,发展迅速,困难不少,前景看好。文章从历史的角度概述了传播学在中国从引进到发展的三个阶段,从四个层面分析了中国目前传播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又从三个方面展望了中国传播学教育与研究的前景。认为通过与国际国内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持之不懈的实践与探索,最终必将建立起社会主义中国的传播学教育、研究模式与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13.
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主要是跨语言的翻译传播,长期面对克服传播障碍、提升传播效果的根本问题,构建翻译传播学则是为解决这一根本问题提供理论支持。翻译传播是异语场景中人类借助翻译实现的信息传递活动。翻译传播学是研究翻译传播本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传播学的分支。以推动翻译传播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为宗旨,将翻译传播作为整体进行考察研究,阐释其本质属性,分析翻译传播与传播、翻译的关系,论述翻译传播学的学理支撑、基本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社会应用,初步构建翻译传播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4.
今年8月,上海外国语学院举办了第一属上海传播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美洲、大洋洲、亚洲的五十多名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会上交流了各国在传播学研究方面的新发展,探讨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传播学的新途径。近几年来,我国一些新闻研究单位也曾召开过几次学术研讨会,发表了一些论文与著作,介绍了国外对传播学研究的情况。传播学,这门几年前对我国学术界来说  相似文献   

15.
手机短信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手机短信是一种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现代信息传播手段。作为目前人际传播的流行方式,手机短信在运行实践中也逐渐担负起大众传播媒体的角色。相对其他媒介而言,手机短信较好地实现了“随时随地传信息”的现代传播理想,并对传教传播学理论产生了冲击与突破。  相似文献   

16.
传播学理论百年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学科的形成基于四大奠基人的贡献;传播过程模式、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传播效果研究构成了传播学的基本内容;批判学派在传播学界占有重要地位;网络化传播理论研究正在兴起。  相似文献   

17.
从传播学角度看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从传播模式、传播功能、大众传播和传播对象论等四个方面对传播学理论体系下的翻译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因为完整的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强调译语读者和原文读者的感受趋于一致,所以衡量译文的质量还应该考虑译语读者的反映。翻译与大众传媒相结合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个人的社会化和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因而在翻译研究中强调译语读者的作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博客的传播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博客作为一种新的网络交流方式,通过提供一个虚拟的选择性表述空间来传达作者的个性化信息,信息提供者和受众的参与程度及传播内容都与传统传播方式不同,本文力图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博客传播的独有特点及其对传统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博客(Blog)是Weblog的简称,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美国。近年来,博客在国内逐渐兴起,并已经发展为"个人出版"的一面旗帜。博客自诞生以来,就显示出了特有的传播要素,其影响力也迅速扩大,并对传统媒体的统治地位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二者呈现出了既竞争又互补的良性发展。因此,博客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在当今和未来社会都将具有重大的传播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传播学角度看电视直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直播以其"同步见证"的优势,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传播方式之一。其魅力在于快捷、直接地展现了"正在发生的事实进程",使新闻与播出达到了"零时差",为历史留下了最直观的记录,给受众提供了第一时间的视觉与心灵的全新感受与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