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收敛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的概念是由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的。收敛式思维是一种因循传统的理论、信念、科学研究的方法而进行的思维方式,与发散式思维路径相反。在科学发现中,发散式思维无疑非常重要,但科技发展史证明,收敛式思维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同样不可或缺,它与发散式思维一起推动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库恩认为科学发现与非理性因素有关,科学家的直觉、机遇、收敛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均有助于科学发现;科学发现是内含结构、时空扩展的复杂历史过程;而科学发展是新范式颠覆旧范式、科学共同体更替的革命动态过程;强调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结合,把科学共同体当作重建科学史的逻辑起点。解读库恩的科学发现观、科学发展观、科学历史观,可知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并存。  相似文献   

3.
从第二届"东+西"大学生国际海报双年展大赛作品来看,参赛者对于"靶向构思"和"头脑风暴法"这两种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应用最为成功,前者强调思维连贯、直击目标,后者则强调发散式思维。在表达方式上,以靶向定位法与综合法最为突出;对于同一主题,参赛者在表达方式上趋于多元。  相似文献   

4.
为深刻把握托马斯-库恩的科学观,运用逻辑分析和史实论证方法,对常规科学中的争论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尽管常规科学阶段科学家致力于解谜,但常规科学阶段也存在着科学争论。常规科学的争论发生在科学共同体成员之间,也会在不同范式之间展开。常规科学时期科学争论与前范式、危机阶段种学争论的作用不同,它只能对科学范式产生煅打和锤炼的效果,而不能直接引发科学革命。  相似文献   

5.
文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含义、特征及表现形式,也简要地分析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在谈论上述问题时,有对学界观点的综述,更有个人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探索。研究发散和收敛对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托马斯·库恩是20世纪下半叶最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也是受争议最多的哲学家.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颠覆了关于科学形象的"公认观点",开辟了对科学活动的社会历史理解,因而被认为是革命性的.库恩使用的"范式"、"常规科学"、"不可通约性"等术语在学术领域内受到广泛讨论,甚至扩展到日常用语中.范式(paradigm)是理解库恩思想的核心概念.《结构》出版后,库恩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回应不同读者对《结构》的批评,更清楚地阐述自己对科学发展的看法.六七十年代主要是修正其关键概念,而进入80年代后库恩的哲学发生了语言学转向,越来越倾向于强调,在刻划科学革命特征和不可通约性时,分类词典和语言学习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是社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社会发展的生产力。科学知识由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构成,科学研究应遵循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社会需求原则,同时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常用的思维方式有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演绎、发散、收敛等思维方式。科学与技术是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8.
科学史中存在着许多科学革命与科学还原共存的真实案例,这与大众观点所强调的二者在科学理论观和科学问题观上的对立性和互不相容性正好背道而驰。历史上,主要存在两种驳斥革命与还原对立说的主张:一种是Shap-in的"无革命说",另一种是Schaffner的"革命、还原同一说"。其中,前者否认科学革命的本体存在,而后者否认科学革命的相对独立性,即否认革命在认识论上的可区分性,这两种驳斥对立说的主张都过于极端。事实上,为了辩护革命与还原之间的共存,可以直接诘难库恩早期的那种革命观:首先,库恩的"范式"概念是模糊的;其次,"革命"在本质上存在着不彻底性;最后,彻底的相对主义是不存在的。此外,革命与还原的共存还可以从"还原所具有的革命性"得到验证。还原的革命性体现在还原理论与被还原理论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尤其是体现在二者的术语在意义上的变化性。  相似文献   

9.
在语言学领域中,一直颇受争议的一个问题就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究竟是前者决定后者还是后者决定前者;或者两者是以怎样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关于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直到现在也未达成一致.不管对两者关系的定义如何,有一点毋庸置疑:任何一种观点都有各自的可取之处;而且都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语言和思维.本文将从语言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语言,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三方面对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做一简要回顾,然后提出作者自己的分析和见解.  相似文献   

10.
科学革命:“结构学”与“动力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有关科学革命问题上,以Th.库恩为代表的“结构学”研究割断了科学持续发展的历史,未能很好解释科学进步中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问题。而以俄罗斯科学哲学为代表的“动力学”的解释则把科学革命理解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并解释了科学进步的机制,从而显示出俄罗斯科学哲学的独斗寺性及其理论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科学创新思维需要范畴、概念。研究范畴的联系、流动和转化,是"应用概念的艺术"。思维范畴的流动、转化能导致科学创新,就是"上升"。发散与收敛、生成与还原、有序与无序、顺向与逆向、循规与越轨、实在与虚拟、扬弃与兼容、简单与复杂、清晰与模糊、线性与非线性、对称与非对称、偶然性与必然性、连续性与间断性、渐变性与突变性、平衡性与非平衡性等范畴的流动与转化,是科学创新思维研究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12.
本文力图从思维方式的视角对“邓小平理论”进行剖析。文章认为,第一,对片面、偏狭的认识、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反思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和手段等方面的认识,自觉转变观念、更新思维方式是“邓小平理论”得以形成、完善的主观前提和内在基础,后者是前者的逻辑结果。第二,“邓小平理论”蕴含着一套既区别于“乌托邦”式的虚无主义,又与实用主义有严格界限的思维逻辑,它的根本特征即是“求本务实”,它具有坚实的历史性、科学的辩证性、深厚的实践性和丰富的创造性有机统一的鲜明特点。我们今天学习“邓小平理论”之关键就是要把握它的思维逻辑以及该思维逻辑的独特品质,自觉转变我们的观念,降低发展的“代价”。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现是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这种被称之为所谓非理性思维的形式却常常被我们所忽视。在科学研究中,对这两者的作用如若有所偏颇的话,我们的科学研究及发现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发掘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科学发现的材料,我们有理由对直觉、想像象之类的非理性思维形式进行更为深入的考察,以便更好地在科学研究中主动地应用这两种思维形式。  相似文献   

14.
试论创新思维的基本构成与测试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创新思维是个体的综合性思维能力 ,是多种思维方式平衡发展、复合作用的结果 ,发散式思维与收敛式思维的互补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互补是创新思维实现的重要途径。按照创新思维的构成 ,实施对青少年的创新思维的测试与训练 ,是当今学校教育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库恩和科恩作为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提出了各自的科学革命理论。这两种理论在研究目的、评价标准、适用范围及语境因素分析上有所不同,但他们研究的问题具有相似性,如“改宗”现象、教科书的历史地位、科学家心理因素的分析等。两者都表现出适用范围上的局限性,都带有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思维研究的目的是思维科学家建构和追求的展开思维研究要达到的研究目的;包括科学目的与价值目的两方面。思维研究的科学目的,是建构真实、全面、系统的思维科学的科学目的。思维研究的价值目的,是思维科学家追求和所创思维科学应然具有的、以促进人的良性自觉为核心价值的价值目的。思维科学的价值是思维科学家在实现其科学目的的研究过程中,在统一所用基础文化和文献的既有价值的前提下,在自己意志力的支持下,站在广阔的世界立场上,把自己的人格、智能、意向、认识、审美倾向、情感等凝聚在揭示思维的研究过程中,从而赋予所创思维科学的。  相似文献   

17.
1962年库恩以《科学革命的结构》力证科学进步是一场颠覆和重构的革命史。方法论上,库恩批判了传统的实证主义但也继承了逻辑经验主义诸原则,进而建构了后实证主义;知识论上,库恩运用后实证主义整体性地诠释了科学革命的思想。通过辨析后实证主义的相关术语和援引自1965年伦敦科学哲学国际讨论会以来的“科学之争”,研究表明波普尔学派和历史主义的文本批判使库恩范式受锢于“文本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式的解读则让后实证主义重新回归历史实践,并揭示出库恩“科学革命”的价值实际上在于从哲学上为人们思考知识发展和科学进步构建了一个“革命”的框架。   相似文献   

18.
应用写作是与文学创作相异的写作活动,其思维方式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即以逻辑思维为主,以形象思维为辅。本文首先把文学创作与应用写作思维方式进行比较,接着论证逻辑思维在应用写作过程中的体现,最后阐述应用写作中形象思维方式的适当运用。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收敛、发散、直觉与灵感、想象等创造性思维在纺织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应用,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活动在产品、技术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时代对儿童思维方式有根本性影响,将极大地改变儿童认识世界、社会和自我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式。在看到互联网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不能忽视它对儿童思维方式造成的技术理性泛滥与价值理性缺失、数字化生存与现实世界迷失、思维过度发散与专注力稀缺等消极影响。“互联网+”时代教育应积极应对儿童思维方式出现的新变化,探寻促进儿童技术化思维与人文性思维、虚拟性思维与现实性思维、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整合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