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植物精怪的动物化是一种世界性民俗现象,在中国古代则有“木精为青牛”的说法。究其原因,这一观念的出现大约有三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是古代神话中植物神祗动物形貌的遗存;二是秦汉时期有“出土牛迎春”的礼俗,土牛、青牛与春天、树木关联在一起;三是中国古代有源远流长的青牛信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尤为突出,这是“木精为青牛”说的民俗背景。   相似文献   

2.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姚伟均先生的博士论文《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以下称《研究》)一书。北京师大黎虎教授在序中称:“此书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中国古代饮食礼俗的著作,书中揭示了从远古迄明清时期中国饮食礼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嬗变,涉及民间饮食、宫廷饮食、佛道饮食等,展现了社会各阶层和群体的饮食方式、饮食风尚、饮食礼仪,系统地勾勒出中国古代饮食礼俗的面貌和演变轨迹。”读《研究》一书,让人受益菲浅、启示良多,该书确系研究中国社会生活史的一部力作。当前,史学研究正处于一种新旧课题的转换时期,《研究》一书…  相似文献   

3.
礼俗是中国古代史学与民俗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周代是一个重礼的社会,在吸收风俗的基础上为大夫以上的贵族制定了严格的礼制。而庶人在保持自己已有传统风俗的同时,又会受到礼制的影响,因而形成了丰富的礼俗。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鲜明特点,所以,不了解中国古代礼俗,就不可能深层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诗经》作为一部中国古代的诗歌总集,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研究阐述了中国古代出妇婚俗,并从出妇婚俗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进行了解读。出妇礼俗是古代婚姻礼俗制度的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七出之制”即出妻的七种规定,出妇行为遵循特定的礼仪程式进行,出妇享有一定的尊严和财产所有权。《孔雀东南飞》是一首出妇(妻)诗。兰芝被遣属“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的情形,诗歌叙写了兰芝被遣的过程,反映了她对自己私物拥有处置权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释“社”     
“社”乃古代中国之重要礼俗,源于原始“地母崇拜”。古文字“土”“社”一字,其造字意象原型众说纷纭,有“土块说”、“男根说”、“女阴说”、“神主说”、“祭坛说”、“地母肚说”等。笔者认同“女阴说”,从文献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维视野,对社祭之源、社主原型等进行了论证。“社心.”之点乃经血、产血之象,“血祭”、“衅礼”、“血盟”等古代礼仪皆源于“生殖崇拜”。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针对盗墓现象,社会舆论一贯予以谴责,民间礼俗和国家法律也都呈示出严厉惩治的倾向.这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维系亲族感情、保障死者尊严、端正经济导向的特点.中国古代惩治盗墓行为的礼俗传统和法律制度尽管其文化背景有陈旧、落后的一面,盗墓恶报传说的形式和内容都可以说是反科学的,然而反盗墓的社会意识中合理的成分,在今天也许依然有值得肯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武定彝族婚姻礼俗诗》是第二十八卷彝族毕摩经典译注,其中收录了云南省武定县彝族人民口头创作的婚姻礼俗诗歌,记载了彝族纳苏人特有的婚姻礼俗传统。其中包含着古代彝族人民的生态思维和生态智慧。本文从中国生态批评理论及彝族传统生态哲学话语出发挖掘武定彝族婚姻礼俗中的生态文化信息,考察典籍中展露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开掘古代彝族人民的生态思维和生态智慧,力图实现彝汉生态文明的沟通对话。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度作为古代一项重要的选官制度,不仅对帝制中国隋唐以后的政治制度、士习民风、文化教育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还对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功能的社会礼俗产生了深刻影响。其影响体现在:礼俗内容纳入科考范围,使得社会礼俗得到广泛宣传与普及;遵循能力本位,促使礼制下移;造就数目庞大的士绅阶层,担当传统礼俗的实践者与传播者;衍生出了众多富有科举色彩的传统礼俗。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步入老龄社会,如何更好地发展老龄事业成为一个前所未有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文章根据社会组织的社会性这一思路,在借鉴传统“礼俗社会”影响的基础上对农村老年协会的作用进行分析,并以此从逻辑上探究“礼俗社会”对农村老年协会建设的原动力价值.鉴于乡土社会“礼俗性”的重要特征,文章注意到农村老年协会作用的实现是建立在中国乡土社会基础之上的,且农村老年协会的作用又有正负之分;尝试在费孝通先生规范的礼俗社会角度下,探讨当代中国农村老年协会的作用问题,并藉以阐述农村礼俗社会传统对农村老年协会运行的重要影响,以探寻农村老年协会建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近世中外学者对亚、美两洲古代之关系,古代蒙古利亚种印第安人之泛海东渡于墨西哥等处,以及美洲发现的出土文物及其风俗遗存等的讨论说明:古代美洲文化,其源可能来自中国,或早在科仑布发现美洲千余年以前。中外学者发表专篇,内容丰富,不胜枚举,兹不赘述。现仅就北美印第安人传述之“月相图”及慧深所说“扶桑国”之礼俗,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丰富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 ,证明古越人有神木崇拜的习俗 ,集中表现为独木棺、独木舟的广泛使用及用巨木雕制图腾柱。今南方各民族普遍存在的神树崇拜习俗 ,亦与古越人的神木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关于颜色感知的几个心理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颜色的物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出发对中国传统的颜色感知理论进行分析.包括阴阳五色理论;强调"形"的本土传统与强调"色"的印度传统的对立;法家的刑名说;名家的形色分离;道家的玄鉴与佛教的明镜概念蕴含着两种不同的视知觉理论和认识论.提出了一个能同时知觉到颜色的三种属性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3.
先秦“五正色”色相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文献所说"五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究竟是什么样色彩,学术界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文章通过对古文献梳理以及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并对先秦时期"五正色"的色相特征做一个比较深入的色相分析。结果表明,先秦时期所说的"正色"是指当时的丝绸颜色规范,为了使丝绸颜色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先秦时期则以野鸡羽毛的特征来界定"五正色"的色相。对比先秦时期丝绸染色方法和染色结果,证实了先秦时期"五正色"正是野鸡羽毛的五种主要色块。  相似文献   

14.
傩作为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仪式活动,在中国南方得到广泛传承,延续至今。当下,湘西还傩愿已成为一种宝贵文化遗产,不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湘西用坪“瓦乡人”还傩愿,是一种以祭仪为主的仪式性活动,也是当地民众求吉避祸的一种生活文化。它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曾发生过断裂,但改革开放后又获得重建,再次展示其特有表演程式和民俗信仰,以及对神圣精神和世俗生活的双重追求,呈现出神圣与世俗相交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从色彩名的由来入手,论述学者们对它们的不同见解,然后从远古时代到现代按照日本历史时代分门别类地阐明不同历史时代色彩的不同特点,发掘隐藏于色彩背后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心态和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6.
身体在中国当代“红色经典”中经历了从“在场”到“不在场”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出:在新中国建立后,文学作为建构新的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力量,逐步成为一种神圣不可亵渎的意识形态形式。  相似文献   

17.
洪水神话中的洪水是混沌的象征。葫芦作为主要的避水工具的深层因素,在于它在先民们分隔时节,制定历法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上古的月令系统中肯定包括匏瓜纪时。历法的制定,意味着混沌的被克服和创世的完成,而这样的神圣事业常常要经由神圣中心才得以完成。葫芦神话中大量出现的与山、树等物相关的情节,反映了宇宙山、世界树等作为神圣中心,在葫芦创世神话中存在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8.
在闽台客家定光古佛信仰的研究中,论者已就定光古佛信仰的形成、传播,相关的祭祀、祭仪,以及发挥的社会功能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探讨,但对其神迹崇拜的研究却一直比较薄弱.在定光古佛信仰中心--闽西武平县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可以从圣人、圣物、圣地三个方面对定光古佛信仰的神迹崇拜进行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宋代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史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分布于两川的大足和安岳、陕西延安、浙江灵隐、湖南江永等地,尤其是重庆的大足石刻最具代表性,不仅堪为中国石窟艺术的辉煌总结,也是宋代石窟艺术的典型之作及设计意匠的集中体现,特别是其独特的色彩观及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作为宋代石窟艺术的缩影,在色彩设计上体现了形色同构、圣俗通约的特点.作为两宋的“时代色相”,其色彩观念系统体系为历时性、规约性、共时性、经济性、技术性、感知性、无意识、比兴性;作为宋型文化思想的物质化承载,标志着佛教石窟艺术彻底完成中国化、风俗化和道儒石窟高度成熟化、体系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上古的社、帝是一个意思 ,都是由神圣的女阴象征符号 ,上升为最高神的表达。到了阶级社会 ,社与帝才有逐步的区分 ,最终形成帝高于社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