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每一种民族文化在它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同时也就形成了相应的民族心理素质和心理结构。 日本历史上经历了两次外来文化的冲击,一次是古代汉文化大规模的涌入,一次是明治维新以后欧美文化的影响。两次外来文化与日本大和民族土著文化之间的冲突、融合,产生了一种既非日本土著文化又非中国汉文化和欧美文化的新文化形态。与此同时,也相应地形成  相似文献   

2.
江上波夫在《骑马民族——征服日本国家的王朝》中引用了鲇贝房之进的观点论述了“任那”,提出“任那是朝鲜语中王国一词发音的讹传”,崇神天皇名字中的一个发音即出自于此。他还论述说,以崇神天皇为主要人物的天神(外来民族)攻进并占领了北九州。这就是说,江上波夫认为,大和朝廷来自任那。在迄今为止的有关日本古代建国的理论中,对上述由骑马民族建立日本国的观点有何看法呢?  相似文献   

3.
民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范畴。迄今为止,人们对它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还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仅就一般民族定义或民族特征中最具有普遍性的特征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给民族下过明确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国企”一词.并非节省笔墨,而是因为现在通用的“国有企业”概念,名不副实。现时,国有资产负债率高达70~80%,所谓“国有企业”,一大部分是“民有国营企业”,一部分是“民有与国有的混合型企业”,只有并不占多数的是“国有企业”或“国家控股企业”.政代之以“国企”的模糊概念,可以控确切地反映以上多种与国家有关的企业国有经济古已有之。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已有相当发达的国有经济,如盐、铁的国家专营。但是,它们并非近代意义的企业。中国真正的企业,其初始形态是在晚清洋务运动时期出现的官办企…  相似文献   

5.
“物哀”作为大和民族传统的审美追求,有其浓郁的生态氛围和深厚的人文背景。本文论述了产生“物哀”观念的大和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而且还从审美思维对象、审美思维方式和审美思维结果三个层面对日本美学这一重要观念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相当高度的经济形式,它的典型形态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出现的。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运行,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说明。 1.新古典模型。新古典模型描述的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市场经济运行。这一模型的重要特征是以完全竞争,经济人假议等作为前提条件的。在这一模型中,各经济主体(个人、家庭和企业)都是自身经济的决策者,每一个劳动力去市场上自由选择其职业,每一个家庭用自己的收入决定购买,每个企业各自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用什么方法生产,到什么地方出售自己  相似文献   

7.
无政府主义思想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这一思想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但它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却是形成于19世纪中叶,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得到进一步发展。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无政府主义也就是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的变种,它在国际工人运动中是颇有影响的。本文将通过对葛德文、斯蒂纳、蒲鲁东、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等人的思想评述,对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发端、形成和发展作一简要的历史考察;同时,对在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无政府工团主义也作一简略的概述。这样,我们也就可以大致看出无政府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轮廓,并对无政府主义这个概念有一  相似文献   

8.
研究生产力问题和使用生产力概念,都不是从马克思才开始的。在他之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了研究社会财富的来源及其增长的原因,就已经试图揭示物质财富的生产过程的构成因素及其作用,并且相应地使用了“劳动的生产力”、“土地的生产力”、“自然生产力”和“资本的生产力”等概念。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使用的生产力概念,无疑是从对这些概念的批判研究和改造充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握这些概念的演变过程,才能理解马克思在生产力问题上的理论贡献以及它对形成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洪军 《学术交流》2008,(1):155-160
春秋中后期,王官之学星散,知识的学习和使用不再是贵族的专利,随着私学的发展和大批文士的涌现,由下而上的知识文化阶层逐渐形成.战国初期,"博士",一个带有鲜明文化印迹的语词不失时机地出现,它传达的是世人对知识群体中才学渊博者的美誉,是一个时代对于人才的渴望.秦统一六国后,大一统政治对于知识阶层的认识和定位仅仅停留在"通于古今,辨于然否"政治层面上,这时的"博士"已经由语词演变成官僚体系中带有政治职守的中低级职官,以知识文化思想的优势服务于统治阶级.  相似文献   

10.
:西夏在长期的对外交往中形成了以趋利避害、左右逢源、灵活务实为主要特征的对外政策 ,表现出和平交往与兵戎相见的错综复杂性。西夏的对外政策既是西夏与诸政权间力量对比消长变化的产物 ,又提供了其自身发展壮大和与各强大势力巧妙周旋、长期并存的重要条件 ,同时也给当时北方民族关系和政治格局以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生态权利概念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考察权利扩展,人们可以发现,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身权利的认识不断深化,人权的概念所包容的范围也从特定种类的人扩展到一般种类的人和非正常的人,进而认识到非人类生物,首先是家养的宠物、牲畜,而后是有感觉的动物、无感觉的植物和其他野生物乃至山水、空气等生态过程存在的权利。从哲学史的角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封建土地制度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势力反动统治的重要基础。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就着手解决农民问题,颁布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误。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可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自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至于到1877年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前,马克思尚不知道有一个原始社会;马克思是先创立唯物史观后建立原始社会理论的。我认为,马克思的原始社会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创立唯物史观的同时亦建立了原始社会理论。当然,由于受到历史和科学的局限,最初还包含很多不成熟的因素,只是随着“史前时期”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之后,才使马克思关于原始社会的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因此,对马克思的原始社会理论必须进行历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研究不仅是一个意义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争论未决的学术难题。本文作者在系统考察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发展路径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从青年时代到《资本论》写作时期的历史分期理论一直是“三形态”的,而不是“五形态”的;马克思晚年由于对古代社会的潜心研究和对俄国问题的新思考,其历史分期理论发生了明显的变动,从而形成了他的人类历史两种不同发展道路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5,(9):111-117
任命主帅是中共领导人作出抗美援朝战略决策的重要环节。中共中央首先考虑的是粟裕。由于粟裕病情加重,不能领兵出征,中央转而把林彪作为主帅人选之一。同样考虑到他的身体原因,中央采取让其多接触朝鲜战况以备不测的办法。美军仁川登陆后,朝鲜战局逆转。危急时刻,金日成请求出兵。由于林彪不能出战,中央遂选定彭德怀为主帅。彭德怀慨然接受,但他心中对军队武器装备和敌之制空权问题有过顾虑。后经中苏谈判,中央毅然决定出兵。彭德怀奉命领兵入朝,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大幕。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传统社会中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来看,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人生问题.而且他们关心的还不是内在的、个人的精神生活,而是外在的、作为社会集团中的人的生活.可以说,从家族到天下、国家各种各样的社会集团应该是什么状态,在那些集团中的个人又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这都是他们无时不在思索的.由亚里士多德集大成的古代希腊思想中的学术观点,同孟子和苟子所阐明的有极大差异.亚里士  相似文献   

17.
整体性原则是在现代科学认识中日益得到广泛重视和应用的方法论原则。这一原则主张把认识对象始终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从对象本身所固有的各个方面、各种联系上进行考察,从而综合地、立体地、系统地掌握对象的整体性质。把这一原则应用于科学认识,人们的认识对象,已不是单纯的一个点,不是孤立的一条线,也不是简单的一个平面,而是具有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动态的立体网状结构;人们的认识方法,已不是机械地化繁为简,用  相似文献   

18.
中俄东部边界,是全部中俄边界中形成最早、变化最剧烈的部分。它于十七世纪后期最初确定,在十九世纪中期发生了重大改变。十九世纪中期以后,边界线虽经局部变化,但其基本走向一直维持到俄国十月革命。十七世纪和十九世纪两条边界线的位置有很大不同,但在叙述上,均可分为西、中、东三段,各段地理位置如下:  相似文献   

19.
人格权溯源于人权,将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人权经宪法性法律文件的宣示性规定而固定成为法律意义上的人格权,人格权所具有的宪法权利的性质使之得以建立系统的私法保护体系,并以判例的形式加以补充。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格权保护的范围、内容和方式都不尽相同,与人类的文明程度和社会进步相适应,人格权的保护也必将日益丰富、完善。  相似文献   

20.
历史决定论:历史的考察和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耕 《求是学刊》2002,29(6):37-44
历史运动的规律性、目的性和选择性及其关系 ,历来是历史哲学关注的中心和争论的焦点 ,而问题的实质仍是如何看待历史决定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从历史上看 ,历史决定论在近代历史哲学中占据统治地位 ,而反历史决定论观念则是现代历史哲学中的主导思潮 ;就逻辑而言 ,如何看待历史决定论问题体现为如何把握历史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历史运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关系 ,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关系 ,历史本身的客观性与历史认识的主观性、相对性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历史决定论与反历史决定论的论战是 2 0世纪哲学研究中最困难、最有争议同时又最富有内容的问题之一。因此 ,弄清这一问题的由来 ,把握这一问题的现状及其问题之所在 ,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