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楚国异族人的来源春秋时期,楚国吞并了数十个小“国”。这些被灭国的君民,大部分成了楚国人,在楚国的异族人中,以这类人为最多。熊绎被封于丹阳,尚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左传·昭公十二年》)的艰难时期,国力微弱,无力灭他国。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他一度扩张,伐庸、杨粤、鄂,封三子于“江上楚蛮之地”(《史记·楚世家》),此时楚国的异族人一定不少了。时隔不久,由于周王室的威胁,楚人暂时停止了扩张(同上)。  相似文献   

2.
陈立柱 《学术界》2012,(11):108-117,284
《史记·六国年表》载楚考烈王十年"徙于钜阳",元明以降学者信疑参半,近年研究者提出此前三十多年楚国外部环境相对安稳,没有必要迁都,因而否认之。此论不可取。据《韩非子》记载,楚国迁徙钜阳前魏国于陈城周边三败楚军,对楚都形成三面包抄态势,说明楚王不迁都无以自安,此与《六国年表》记载可以相互印证。还有,《战国策》记楚令尹春申君言"魏、齐新怨楚",以及春申君让出寿春封邑以建设新楚都等,可以进一步说明楚与魏、齐之矛盾,及匆忙迁徙后之考虑。《韩非子》、《战国策》为先秦旧籍,有关记载也可以和其它文献资料相对证,足以信人。再说《六国年表》所述有早期官方谱牒历记以为参照,较之纪传可信度要高,文字简短,传抄误写的可能性亦小,不可随意否定。钜阳的位置大略当今阜阳市以北颍、淝二水间,正当郢陈南下江淮的冲要地带。  相似文献   

3.
关于春秋初期的楚国都城何时自丹阳迁郢,历来有两说并立。其一是文王始都郢之说。《史记·楚世家》云:“文王熊赀立,始都郢。”同书《十二诸侯年表》周庄王八年“楚”栏:楚文王熊赀元年,始都郢。”《汉书·地理志》南郡“江陵”县原注:“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徙此。……”楚文王元年为公元前689年。这是目前常见称引的楚都始迁郢年代,而上引《史记》、《汉书》的三条记载则是此说的主要依据。另一说是楚武王时即已迁郢。成书最早  相似文献   

4.
公子乎?士人乎?──春申君身份新论张兴杰,王秋梅,李文高众所周知,春申君姓黄名歇,是战国末年楚国的一位出类拔萃的政治家。他在楚顷襄王时任左徒,考烈王时任令尹(宰相),历经两朝,在政治舞台上活跃了数十年。尽管当时楚国已经百孔千疮、危在旦夕,但春申君执政...  相似文献   

5.
楚都丹阳地望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丹阳是古代楚国初兴之地。据《世本》(见《左传》桓公二年孔颖达《正义》引)及《史记·楚世家》所记,早在商周之标,楚鬻熊已居丹阳,并服属于周文王;到西周初年,成王时,鬻熊的后人熊绎始受封为楚子,仍居丹阳。下至春秋初年迁郢为止, “丹阳”作为楚国早期都城名称,前后共达三百余年。因此,搞清楚丹阳地望,对于探索楚国早期的政治文化中心,进而研究楚国的历史发展和楚文化的传播,是必要的入手之处。  相似文献   

6.
荆蛮浅释     
荆蛮,据新《辞海》云:“即楚,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新《辞源》云:“古代中原地区泛称江南楚地之民。”窃以为皆失之太简。考之史籍,似应有以下三种解释:(一)指楚。《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奔楚,而其告诸侯曰:‘兹不榖震盈播越,窜在荆蛮,未有攸底。”周人敌视楚国,称为蛮荆,《诗经·采芑》:“蠢尔蛮荆,大邦为仇。”《说苑·尊贤》:“救中国,攘戎狄,卒协荆蛮,以尊周室。”(二)古族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荆蛮义之,纵而归之者千余家。”《史记索隐》云:“荆蛮,南夷之名。”《汉书》谓:“荆蛮之吴子寿梦,盛大称王。”荆蛮为吴越之地的古族称。而朱熹注《诗经·采芑》云:“荆蛮,荆州之蛮也。”为荆州之古族称。荆蛮为古代长江中下游之古民族。(三)指地域。(1)指吴越之地,《史记正义》在注释《史记·周本纪》:“古公有长子太伯奔荆蛮。”一段时说:“而亡荆蛮者,楚灭越,其地属楚,秦灭楚,其地属秦,秦讳楚,故曰荆。故通称吴越之地为荆。及北人书史云蛮,势之然也。”这里说明是长江下游的吴越之地的通称。(2)指长江中游江  相似文献   

7.
荆楚国名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西周初年楚国的分封,首见于《史记·楚世家》、《孔子世家》及《十二诸侯年表》,《楚世家》记载:“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氏,居丹阳。”熊绎所建之国义称为荆,《国语·晋语  相似文献   

8.
《史记·陈涉世家》云:“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史记·高祖本纪》也有“号为张楚”一语。有的读物据此把陈涉起义所建立的政权称之为“张楚政权”,或“张楚国”;相应地把陈涉称为“张楚王”。似可值得商榷。应当看到,《史记》对陈涉起义所建立的政权,有时只称“楚”。如《陈涉世家》叙  相似文献   

9.
孙叔敖的籍贯,旧史学者认为是河南固始县人。这是根据《荀子·非相》篇:“楚子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东汉邯郸淳《楚相孙叔敖碑》也提到:“楚相孙君,讳饶,字叔敖,本是县人也;六国时,期思属楚”。1976年新版《辞海》历史分册仍沿此说。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据《史记·滑稽列传》载:“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淮南子·人间训》:“孙叔敖死,王果  相似文献   

10.
一、昭阳伐魏史实浅析《史记·楚世家》记载:“(怀王)六年,楚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得八邑。又移兵而攻齐,齐王患之。”《魏世家》亦载:“(襄王)十二年(今按:《史记》关于魏国的纪年有误,襄王十二年当为惠王后元二十年),楚败我襄陵”。又《战国策·齐策二》载:“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此与上引《史记》所述当为同一战事。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楚昭阳率师伐魏,于襄陵一带大败魏师,同时攻占了以襄陵为中心的八座魏国城邑,继而移兵攻齐。《鄂君启节》所言“大司马昭阳败晋师于襄陵”正好与文献记载相印证,亦说明此乃楚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故用作纪年标志而载入史册。关于这次战事的原因,《史记》各篇未作任何记载,从《战国策》有关篇章中,略可窥其  相似文献   

11.
春秋时期,楚国的庶人有国人与野人之分:国人中既有庶人,也有君子,野人则全是庶人,国人主要是楚族人,野人则通常是异族人。这样以族的同异来区别人的国野,与诸夏的情况是相似的。楚人灭国之多,拓土之广,远在诸夏之上。从“若敖、蚡冒至于武、文”的“土不过同”,到成王时的“地千里”和平王时的“土数圻”(《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史记·楚世家》),疆域扩展的速度异乎寻常。楚王常以所灭之国为县,而以公子王孙为县公。楚人所灭之国的公室,大抵被迁至楚国的后院,如“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 (《左传·昭公十三年》);其余的贵族,也或多或少失去了往昔的势位;至于庶人,则一般不离其故土。由此,楚国庶人所占的人口比例无疑大于同时的诸夏之国庶人所占的人口比例,而楚国庶人中野人所占的人口  相似文献   

12.
楚君姓氏辨     
先秦的楚人有广狭二义,广义就国籍而言,狭义就族属而言。当时的楚族也有广狭二义,广义包括季连的所有苗裔,狭义仅指楚国的公族。本文所要探讨的,限于楚君的姓氏,可谓义之尤狭者。《史记·楚世家》追溯楚族的起源,说陆终生六子,少子为季连,“季连,芈姓,楚其后也”。这个“芈”,是相传以季连为始祖的一个氏族的姓,当然也是后来的楚君的姓。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的楚将庄嘺王滇说,引发了中国史家的千年争论,现代仍存在着多家之言:认同《史记》的楚将庄嘺王滇说,王滇的庄嘺是楚国农民起义领袖说,庄嘺王滇是本不存在的人为传说.1997年出版的滇国考古史学专著《滇国与滇文化》,更以现代考古学的实证否定了庄嘺王滇的真实性.然近年出版或再版的云南两部史学名著,仍坚持着相互对立的两家之言:楚将庄嘺王滇说与楚国农民领袖庄嘺王滇说.因庄嘺王滇的千年争论事关中华民族史学理论的根基,需要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14.
楚史二三题     
众所周知,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强大国家,所谓“楚国之强,大地计众,中分天下”(《淮南子·兵略训》)。它存在的时间很长,从“殷之时尝为侯伯”(《史记·楚世家》)开始,到战国末年最后结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一个活跃于当时历史舞台上的强大国家,前后也有七、八百年的历史。楚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有着深远的影响,洪亮吉作过一篇《春秋时楚国人文最盛论》,他在列举楚国出过许多政治人才(包括当时在他国的百里奚,伍子胥,范蠡等。《左传》上说是“楚有材”,“楚材实多”)之后指出:“文彩风流,楚  相似文献   

15.
墨子是河南鲁山人——兼论东鲁与西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于是哪里人氏?历来有争论,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说法;一是鲁国人。《吕氏春秋》中的《当染》和《慎大》两篇,高诱注:“墨子名翟,鲁人。”这里说的“鲁人”,据孙诒让在《墨子传略》中考证,是指鲁国人。二是宋国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墨翟宋之大夫”,墨子在宋国的活动较多,著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见于多种古籍,于是一些人就认为墨子是宋国人。三是鲁阳人。毕沅在《墨子注》中,根据《墨子·公输》篇的记事,认为墨子是鲁阳人,因为鲁阳当时属楚,所以墨子也就是楚国人。可是从一些反映  相似文献   

16.
屈原及其赋始终是文学史上的sphinx之谜。资料匾乏,有很多问题一时难以理清。譬如,屈原是否嗜酒?就是一个有趣的值得探索的问题。我以往主张屈原是个酒徒。①看来,这个认识并不确切,值得重新考虑。研究屈原及屈赋的资料是屈赋真品以及《史记·屈原列传》等有限的文献载录等。屈原是楚王室的本家,如《史记》本传言,“楚之同姓也”。《史记》“正义”云:“屈、景、昭,皆楚之族。”楚王族以嗜饮著称;我们的诗人屈原的情况如何?说楚王族嗜酒,史有实证。《史记·楚世家》称楚王族的族姓为“聘”(女尔人自穴熊、恐熊而下,楚君名前多…  相似文献   

17.
“鬻熊始受周封”刍议——与孙重恩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中,关于楚国的第一个受封者,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是这样记述的:“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近来,孙重恩同志以《楚始受封者——鬻熊》为题,标章明义:“楚国的始受封者是鬻熊,  相似文献   

18.
近将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与《史记》对勘,偶得两则,兹录于下: 一、《史记·魏世家》:伐楚,道涉山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阨之塞。”《战国纵横家中》无“山”字,《史记索隐》也说:“涉谷是往楚之险路。从秦向楚有两道,涉谷是西道,河内是东道。”可以肯定《史记》的“山”是衍文。涉谷,地名。道涉谷,是说取道  相似文献   

19.
周谷城同志在《略谈我国古代货币中的‘爰’与“布’》一文中,认为楚、郢的“即猿字,楚国铸造出来的猿头币;郢即楚国首都郢铸出来的猿头币”,这一说法值得商榷。 在甲骨文中作。的本义是指璧玉如借助璧玉进行牵引。《说文解字》“瑗,大孔璧。人君上除陛以相引。”古代人君上除陛(即台阶),防止倾跌,有失尊严,所以君手捉住璧。臣手  相似文献   

20.
秦讳考辨     
<正> 历代论避讳者,大都认为避讳制度起于周.成于秦,并且认为秦讳的具体内容是——[楚]:因秦庄襄王名子楚,故讳“楚”为‘荆”。[正]:因秦始皇名政(正),所以:(1)讳“正”为“征”,即改读平声。(2)讳“正”为“端”,改称“正月”为“端月”。千百年来,秦讳“楚”、“正”之说一直为众多的专家学者所肯定。如:汉高诱《吕氏春秋注》;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宋王楙《野客丛书》、周密《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