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楹联的艺术特色何联华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非常喜爱描联艺术,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抒情言志、造诣很深的描联作品。这些作品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十分丰富,从多方面给我们以思想和艺术启迪。一、毛泽东招联的基本内容(一)表达人生态向。立志自励,表达志向,...  相似文献   

2.
学诗先学对,知诗先懂联.诗词,是毛泽东生活中的一部分,楹联亦是毛泽东生活中的一部分.毛泽东在其80年楹联创作、阅读、评点、书写、关注的生涯中.创作、吟诵、书写、题赠联语达212副之多,圈点、评析、关注、推荐的楹联珍品达285副之数.通过对这些联语的研究,可知毛泽东对楹联的爱好与关注情况,可知毛泽东楹联的主要题材和基本内容,可知毛泽东楹联的主要特色、主要艺术创作手法及其对楹联的吟咏、欣赏、评说等情况,可知毛泽东对中国楹联的巨大贡献.毛泽东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一个研究不竭的领域.  相似文献   

3.
愚三 《淮海文汇》2005,(6):31-31
毛泽东酷爱对联,且具有高超的楹联艺术修养和娴熟的语言技巧。譬如,在抗战期间,毛泽东写的联文,就堪称“抗日文化”中的绚丽奇葩,在此,特辑录几副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4.
正对联又称对了,足互相对偶的文句,由上联(出句)和下联(对句)组成,一般贴于门、厅堂等处,可分类为门联、楹联、寿联、挽联和存联等。据说,中国的第一副对联是后蜀皇帝孟昶撰写的,联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对联作为一种小型的文学艺术形式,自诞生后,就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书法艺术为我国广大人民所喜爱。1984年,中国楹联学会在北京成立时,日本友人富藤惠秀致函祝贺,他在函中写道:"日语、英语都有对句,可是和中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对联作品,其中的39副挽联尤其堪称精品,影响深远。毛泽东的挽联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雅切,即在对联创作中体现出雅正宏博和古雅深沉的特色,并且力求与所挽对象的身份以及当时的时代特征相切合。毛泽东的对联创作思想使得雅切成为其挽联创作追求的理想境界。而能成功达到这一理想境界,则是其特殊身份、杰出才华乃至整个时代的发展要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正曾国藩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文章诗词均极有造诣,尤其善于作对联。他1838年考中进士,入翰林院。那时曾年轻风流,常出入歌楼妓院,宠爱一妓女,名叫大姑。他曾特地为她写了一副对联:"大抵浮生若梦,姑从此地消魂。"把大姑二字写入联中,工巧而又自然。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曾自题对联于总督衙门大堂大门  相似文献   

7.
目前,研究毛泽东的论著涉及各个方面,光是对其诗词作品的研究,就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作为其姐妹艺术的楹联,其研究就显得颇为薄弱,仅有张世安《毛泽东名联趣话》、唐意诚《毛泽东楹联辑注》、杜忠明《毛泽东的对联艺术》、梁石《毛泽东对联》等几部著作,至今未见有人专门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于2 0 0 3年8月出版的吴直雄研究员的新著《楹联巨匠毛泽东》,是这个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具体来说,该书具有下列特点和价值:第一,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超越了国内所有的同类著作。该书设A、B…  相似文献   

8.
孟红 《中华魂》2012,(5):43-44,53
朱德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对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的对联艺术尤有很高的造诣,他善长诗文联语,一生中做诗撰联颇多。正如史沫特莱所说:"在朱德的军人刚毅中,含有诗人的气质。"他不仅工诗善词,而且撰联作对也是为人称赞的高手。在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于战争年代撰写的以抒发革命情谊和痛悼志士英烈为内容的挽联是  相似文献   

9.
清代重庆江津诗人钟云舫长达1612字的巨幅长联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长对联,气势恢弘,名扬四海,思想内容睿智深厚,艺术手法变化多姿,折射出浓郁的巴渝民俗文化与地域风情.联主神与物游,紧扣临江城楼周围景观及江津所处地域特色着笔,巧妙地以情驭理,借景抒情;立意高远,通过遥想巴蜀俊杰,来展现满腔的奇思异想;联中取自巴渝的传说,恰到好处地表露心迹.董味甘先生立足于文本对前代评点进行了再评点,其解读思考慎密、分析透彻,在综合比较、客观纠误、批判前注、另立新说诸方面用力甚勤,他视野开阔,旁征博引,熠熠生辉,自成一家,显示出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为激发后人对楹联的热爱和追求,做出了难得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对偶辞格是一种偏重语言形式的辞格,因而偏重内容的比喻辞格便可与它结合.比喻的各种基本类型在对联作品中均有出现,其中暗喻常见,表现形式丰富;潜喻新颖,它以动词暗示出喻体.比喻在对联创作中的运用方式呈现多样性.比喻的使用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据喻构联,整副联就是一个或多个比喻;另一种是比喻润联,比喻只在对联的局部使用.我们还发现:在对联创作的过程中,善用比喻,可极大地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使得有限的文字包蕴无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联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它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如春节)、一定的空间(如厅堂)里给人以语言美、文学美的享受。对联内容多表现生活、时令、景象、理想、祝愿等等,极其广博。这里仅说说几副哲理联。  相似文献   

12.
湖南联省自治的进行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毛泽东、龙兼公、彭璜等领导的以民众为主体的湖南自治运动,另一条是谭延闿、赵恒惕等主导的以军阀、政客为主体的联省自治运动.联省自治思潮最终随着段祺瑞临时执政府的垮台和湖南省省长赵恒惕的去职,以及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节节胜利而退出历史舞台.在联省自治思潮兴起、发展时期,<大公报>一直致力于联省自治的报道,并始终站在民主的层面上解读联省自治,以鼓吹宪政的形式希望达到湖南的完全民主政治.青年毛泽东也曾以<大公报>为阵地,积极宣传联省自治主张,他对联省自治的解读,着眼点放在地方自治这一环节.  相似文献   

13.
娱乐广场     
在人类文明史上,马与人类同劳苦,共患难,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对马怀着深厚的感情。因此,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对联中,有不少马联巧对,别有情趣。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酷爱骏马,在他的卧室里挂有一副他的自撰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此联即方志敏同志高尚志趣的写照。他还在村边的凉亭上撰书过一联,表达他要骑骏马,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高昂斗志。联云:云龙搏浪飞三级;天马行空载五华。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寝室,曾悬挂着一副脍炙人口的名联:马上得之,马上治之,造亿万年太平天国…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位举世公认的天才诗人,瑰丽多姿的毛泽东诗词,正是他审美实践的结晶。同时,毛泽东同志还是一位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作出很大贡献的重要理论家,他的《矛盾论》、《实践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上的讲话》等论著,都是永久地闪耀着美学思想光辉的宝贵文献。为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系统地研究,深入地阐发毛泽东同志的美学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是中国当代最卓越最伟大的诗人。毛泽东的诗词,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无不充溢着一种博大恢宏、奇恣纵肆的激情与张力,成为中国诗坛上风格独特、个性强烈、色彩斑斓的绝唱。在毛泽东的全部诗词作品中,写到山的占绝大多数;有的实指,有的泛指,还有神话传说中的。毛泽东生于山、长于山,他一生与山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大山塑造了他坚强的性格和意志,大山给了他革命成功的条件和机会,所以他对山有着一种特别亲切浓厚的感情。正因此,他的笔端饱和着无限激情,借助于山色山势,写出了动人的革命诗篇。从美学上讲,崇高…  相似文献   

16.
走近刘仲邦先生的“六茅斋”,展现在眼前的是两副颇有气势的对联。一副是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张杰先生书赠的条幅,上写:春云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另一副是著名书法家尉天池先生手书赠送于刘老的对联:竹报一阳转,花开四化新。展眼望去,刘仲邦先生的书橱里尽是有关对联的藏书、资料。谈起对联艺术,身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理事,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秘书长的刘仲邦更是滔滔不绝。 对联,又叫楹联、春联、对子,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耕耘于斯。如今,全国已有240多个对联组织,古老的对联文化得到了普及。刘仲邦钟情对联艺术,醉心其中,默默  相似文献   

17.
张日光 《源流》2012,(1):74-75
对联,又称"楹联",艺苑中一朵雅俗共赏的奇葩,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学形式之一。在粤东山区平远县的名胜古迹中,妙联不少,现辑录其中两副,供爱好对联的人们研读和鉴赏。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整整地奋斗了7年.在这7年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一道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在"左"倾错误的打击下,在戎马倥偬间,还创作了36首诗词楹联,引用了4副楹联和1首民谣,达平均每年5首诗联.这些诗词楹联的创作,涉及毛泽东精神的方方面面,充分展现了他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有的展现了他不唯上,不唯"本本"、实事求是的反对教条主义精神.这些诗词楹联的创作,亦有人误读,有待澄清.这些诗词楹联的创作是成功的,其关键之所在是他能够将马列主义中国化、对中国革命充满着必胜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一生著述甚丰。郭老又是联苑名家,擅长撰写楹联。郭老的楹联内容丰富,含意深邃,气势磅礴;楹联的艺术方法,千姿百态,不拘一格。这里,从修辞技巧方面,写点体会。 一、嵌字自然贴切 把客观事物的名称(人名、地名、物名等)有意识地巧妙嵌入对联中,使对联顺理  相似文献   

20.
同音妙联     
《老友》2003,(1)
有一副极妙同音对联,联曰:猫伏墙头风吹毛,毛动猫不动;鹰立树梢月照影,影移鹰不移。这副对联不仅有着同音(谐音)之趣,而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