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的自然存在包括肉体和精神两方面,对人的自然存在的保护应该包括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应承认精神权的独立性。精神损害是以精神权为侵害客体的民事侵权的必然法律后果,而不是侵害其它权利的民事侵权的偶然后果。区别侵害精神权的民事侵权和其它民事侵权,使其成为独立的民事侵权种类,有利于精神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胡建虹 《阴山学刊》2004,17(6):89-93
精神损害赔偿是一个涉及公民人格利益保护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中,重视公民人格权的保障,认真研究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对此项立法起步较晚,目前除《民法通则》外,尚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此问题做出了规定,但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及数额确立等问题均有必要进一步明确,以期更有利于司法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民事立法上确立了因人身权利受到损害所造成的精神损害可以要求物质赔偿的制度,这是个法学理论问题,但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实践这一民事法律规定,就有加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论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事立法已明确地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它对保护公民的人格利益,提高我国人权的保护水平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拟从精神损害赔偿的含义、性质、范围等方面,在结合各国立法的基础上以辩证比较的方法进行探讨,并对我国的有关立法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立星  隋国成 《理论界》2005,(3):104-104
本文通过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通说的四种观点进行论证,确定违约责任中应有精神损害赔偿,其后分析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与范围的限定。  相似文献   

6.
张兵  张晓丹 《天府新论》2004,(Z1):161-162
随着精神损害赔偿案件的增多,透露出关于立法上的不足和缺陷,作者就在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对其的理解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桢婧 《中州学刊》2002,(3):174-176
本文充分肯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重要意义,同时对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中暴露的不足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人格精神利益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漠视权利主体的精神损害而不为其提供司法救济的途径并非现代法治国家所应该提倡的。应该依托《合同法》中违约财产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借鉴侵权法中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制度,建立我国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9.
论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李代远我国现行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范围不合理,对此民法学界同志已多有论述。但是究竟什么样的范围才是合理的呢?本文将对此作一些探讨。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包括客体范围和主体范围。其客体范围指它是哪些权利被侵犯后应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周新军 《江汉论坛》2006,7(3):119-121
各国合同法对违约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持谨慎态度。本文采用比较法与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合同法的许多制度受到旧法的重大影响,历史的惯性使得人们无视它存在的现实基础。随着现代各国合同义务的扩张,合同责任的基础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承认违约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才能反映社会现实的变迁对法律的新诉求。  相似文献   

11.
从精神损害赔偿的实质及违约责任中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来看,精神损害赔偿都是一种独立的责任形式,侵权不是其前提条件,反对违约责任中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理由也不能成立。故我国应建立违约责任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一般原则,但这一原则应受适用于赔偿的通常原则的限制,以免损害到交易的进行。  相似文献   

12.
对公民人身权受到侵害涉及的法律责任问题,在《民法通则》等几部法律规范中都有说明,但仅限于实际损害赔偿,或者出现死亡、残疾的情形才予适当精神补偿.法律条文的适用范围远远不能覆盖社会中出现的各种伤害案件,致使对某些加害人的惩罚如隔靴骚痒,而受害人及其亲属的巨大痛苦却无法得以抚慰,使法律惩恶的威力大打折扣.所以,应加快精神损害赔偿立法,使之更加完善、具体,全面保护公民的人身权.  相似文献   

13.
公民 《理论界》2006,(4):108-109
本文从婚姻法律制度入手对离婚损害赔偿概念、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离婚损害赔偿的功能三个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实行离婚损害赔偿,使有过错一方受到经济上的制裁,使无过错方得到经济补偿和精神抚慰,有利于有效地维护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损害赔偿是我国民法学上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然而 ,我国法律在这方面规定得不是很明确 ,立法滞后 ,使得在法学界和司法实践中 ,往往在精神损害赔偿的含义、立法依据、性质、功能以及赔偿范围等问题上认识不一 ,从而妨碍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的实施 ,对此应加以不断完善 ,以适应社会不断进步的需要 ,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5.
精神损害赔偿适用于哪些人身权的侵害,是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由于担心人格的商品化和难确定数额,许多国家在制定民法典时对精神损害赔偿适用的范围多设有限制,一般是采用具体规定(即列举)的方式确立赔偿范围。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利益对权利人来说在其所有物上普遍存在,而作品作为人的精神成果更是如此。通过对作品上的"精神利益"、现行法律中"精神权利"和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及从新的视角对作品上的具有可赔偿性的精神利益的分析表明,如果要对作品上的精神利益作出周延的保护,就需要改变现行以人身权遭到侵害为精神损害赔偿的前提的制度。这是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探讨不断完善才能够逐渐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王娜 《东岳论丛》2006,27(4):178-180
精神损害赔偿是一个长期引起争议的话题,对于违约引起的精神损害应否予以赔偿更是众说纷纭。通说认为,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不应予以赔偿。但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应从研究精神损害赔偿的发展历程开始,通过理论分析与比较法上的考察,才能论证由违约责任造成精神损害赔偿中的适用。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精神损害民事责任承当是以非财产责任方式为主财产责任方式为辅的主从模式,该模式落后于国际先进立法,不利于人格权的保护,应将其重塑为并重适用型.而且,在侵权法制定中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和赔礼道歉三种民事责任形式的关系应当重新厘定,应合并为以赔礼道歉等形式消除影响一种民事责任形式.  相似文献   

19.
精神损害赔偿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人身权保护制度日趋完善的基础上出现的,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公民的法律意识下,理论界对立法、司法的乐观要求及公民的滥诉行为,不利于对人格权的有效保护,也不利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公民因其人身权利或其他权利受到不法侵害,使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损害,遭受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的丧失,因此要求以一定的财产赔偿进行救济和抚慰的制度。  相似文献   

20.
夏囡 《理论界》2005,(2):94-94
传统理论认为,精神损害赔偿不能扩展至违约责任中。随着经济发展,为了更好地保护受害方的利益,受害方可基于违约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