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所提倡的人的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按照周作人的标准,当代文学中那些下半身写作的作品存在的问题在于对人的生活的态度是非人道的;对于非人题材的展示没有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但这些作品恰恰是五四一代所提倡的人道主义发展的结果。五四时期所提倡的人的文学是个体本位的人道主义文学,在打破礼教的僵化规范方面具有历史贡献,但是打破了旧的僵化的规范之后,仍需建立起一种新的更符合人性的规范。当代文学中的身体欲望写作需要人性的规范。   相似文献   

2.
周作人在三十年代重构其"纯文学"的文学观,他的文学价值参照系由"五四"时代的以西方人道主义哲学思想为底蕴,转换为中国明末的文学运动,对文学的关注焦点转移到对中国文学源流的追溯上,表明其在深层次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上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周作人三十年代文学观的更迭,使其文学价值观发生变更,其价值效应也发生变化,由此导致闲适派散文的兴起.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涌动的文学"浙江潮"对"五四"文学革命起了领军的作用.以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人倡导的启蒙意识、人本主义与"平民文学"构成了"五四"文学革命深邃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周作人曾专门研究过文学与宗教的关系,他认为文学与宗教关系密切,而且文学的发达大都出于宗教,但是由于宗教本质上是以神为中心的文化,因此,它与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文学是根本对立的。20世纪30年代周作人又对中国文学的“准宗教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现代中国的新文学应该说自己的话,“不替政治或宗教办差”。从宗教与文学关系的角度探讨新文学的现代性转型问题,使周作人的思考与当代中国文学研究具有极强的对话性。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文学观念建立在“消极自由”的“个人主义”思想基础之上,这一文学观念是一个有益的探索。但可惜的是,周作人没有将自己对“消极自由”的“个人主义”的正确理解贯彻到底。不过,探索者的失足落水并不能归咎于“消极自由”的“个人主义”,不能否定这一文学观念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6.
从文学、文化方面进行思想启蒙事业,是周作人作为一个现代文人为自己择定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依据自己多方吸取的知识、思想、文化资源,不断调适启蒙思想与自己的文学趣味之间的关系,以使其启蒙思想更为有效地传播和实现,从而达到改革现状的目的.本文探询新文化运动之前,周作人从事这一工作的历程,借用"原鲁迅"的说法,可以说是试图回到"原周作人"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7.
我们把1923年周作人出版他的文艺论集《自已的园地》作为划分周作人儿童观发展前后期的标志,是因为在此之前,周作人的儿童观经早东京留学时启蒙于西方儿童学及回国后致力于教育实验已初具雏形,又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检验而发展臻于成熟,且与那个时代的精神相吻合的积极面最为突出。“五四”退潮后,周作人于旁徨中埋头耕种“自己的园地”,理性的清朗与现实的黑暗又使他在矛盾的磨砺中逐渐丧失了“热”与“力”,最终成为一个“生错了时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的气节观念与气节问题都需要以求知的态度来检讨与面对.周作人的"失节"不可否认,但并不意味着其气节观念的价值可以被完全否认.在救亡热情高涨的年代,周作人的气节观念显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思考与问题指向.如果说,同时代的人是在以鼓吹气节的方式来抵抗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周作人则是以批判气节的方式揭露日本对世界的危害.周作人的失节问题不在于他的气节思想,而在于他未能真正履行自己的气节思想.  相似文献   

9.
周作人与中国自由主义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作人在“五四”初年提出的“人的文学”理论,虽有为启蒙主义所利用的功利因素,但也为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和理论基石;他在“五四”后期开辟的“自己的园地”则是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一次富有成效的个人化实践;他在30年代仍然坚持超功利、重审美、重“言志”的自由主义文学观,并广有影响。总之,周作人是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在文学领域内的最早的理论家和实践者、推动者  相似文献   

10.
《小河》时期的周作人是当之无愧的五四战士,处处流露着他的“少年精神”,但《小河》蕴藏着他内心深处的一种隐隐的忧郁,体现着启蒙者的困惑,也昭示了思想启蒙者必然面临的“两难”境地。《小河》之后不久,经过痛苦的思考,周作人开始高举个性解放与自由的旗帜,开辟了自己的园地。  相似文献   

11.
“仁慈主义”环境伦理的理论困境及其哲学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当代环境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仁慈主义环境伦理在西方风靡至今。它主张:人应该对其他非人类生命存在者持仁慈的态度,不给非人类生命个体带来痛苦。但是,仁慈主义的理论前提是:以人的主观体验衡量动物的苦乐感。人能否理解或诠释异类动物的苦乐?如果不能对这一问题做出肯定的回答,仁慈主义环境伦理就会因此而走入困境。然而,到目前为止,科学依然不能给出肯定的回答,如此,伦理学只有回归哲学寻求帮助,而中国道家的"道法自然"则以人与动物苦乐的共通桥梁而成为突破这一理论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聊斋志异》幻化的故事情节中 ,充满了对现世人生的向往 ,对人类自身的肯定 ,表现出浓郁的人道主义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3.
志贺直哉的短篇小说《学徒的神仙》自发表以来,一般被定性为表现人道之爱的小说。初看仿佛描写的是对弱小者的同情,但实际上暴露出了隐藏在人道主义背后的个人主义。立足于作品中具体的语言描写、行为描写以及叙述性语言,通过文本分析,揭示人道主义背后隐藏着的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14.
从狄更斯解读《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狄更斯个人的生平及其所处时代背景对《双城记》写作思想的影响;分析了以德伐日太太为代表的激进革命分子身上所体现的仇恨、非理性和缺乏政治远见等激进派的特征;将马奈特医生对贵族子弟的宽恕与前期所受虐待以及将德伐日太太的失败与卡屯、普斯若小姐成功营救达奈和露西母女进行对比,得出狄更斯在对人物命运设置时表达的人道主义思想——"爱战胜恨";从社会角度和个人角度分析了人道主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斯大林对马克思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是一次"全面修正",而时下国内"马哲"界许多著名学者对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又是一次"根本性误读"."卡尔哲学"绝对不是任何形态的"唯物主义",而只能是"实践人道主义"和"实践唯心主义",是不同形态的"人道主义"哲学理想的交换和发展.其"人道主义"的心路历程是:"自我意识的自由人道主义"、"社会批判的自由人道主义"、"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出发的人类解放的人道主义"、"积极的彻底的完成了的实践人道主义"、"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人道主义"、"个性的个人的人道主义"、"每一个人自由发展的人道主义"、"在每个人自由发展基础上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人道主义"、"自由个性的人道主义"、"自由王国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6.
《新华航空》2011,(4):58-59
撤侨的背后,更像是一场人道主义行动的大比拼,不是简单的文字,更不是慷慨的演讲,当灾难威胁到公民的生命安全时,唯有尽快得救才能证明一切。  相似文献   

17.
保持传统不是人类的一种选择,而是一种本能。人类在本质上要求形成一个传统,以保持住飘忽不定的生命之形。不惟人道主义本身是传统,人道主义还是人类道德与精神的载体,惟因有它的存在,人类才保持住了自己的基本面貌,没有从整体上被异化。  相似文献   

18.
从 2 0世纪 60年代末开始 ,欧共体开始参与国际社会人道主义援助活动。 1992年欧共体人道主义援助局 (ECHO)成立以后 ,欧共体人道主义援助规模越来越大。目前 ,欧盟委员会提供的人道主义援助约占全球人道主义援助的 3 0 %。在全球约 3 0个冲突地区和 85个国家 ,ECHO都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那么 ,其人道主义援助资金来源如何 ?组织机构又是如何安排的呢 ?欧共体的人道主义援助具有全球性特点 ,属于无偿援助 ,并且不附带任何附加条件 ,它的惟一目标就是防止和减少人类痛苦和苦难  相似文献   

19.
刑罚人道主义是刑法学的本源性问题和现代刑法学的三大原则之一,在刑法学的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刑罚人道主义的起源、内容以及在我国的刑罚人道主义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试图在理性的视野下揭示刑罚人道主义这个基本命题在刑法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人文精神”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 ,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 ,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