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达夫<沉沦>的创作源泉是:(1)日本浪漫主义作家佐藤春夫对郁达夫早期文学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2)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对郁达夫的<沉沦>在文学创作方法上产生了影响;(3)郁达夫的人生经历与留日生活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素材;(4)郁达夫在精神与物质上的失衡使他产生了创作上的冲动.  相似文献   

2.
明治末期到大正时期的佐藤春夫文学表现出西方文艺要素和日本传统要素并行存在且在本质上相互融通的特质。该时期的作品以“忧郁”和“倦怠”为底色,同时融入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手法以及尼采哲学等西方文艺要素。佐藤春夫将古典和近代、日本和西方四个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作品中,以传统理念阐释近代文艺,以西洋手法表现日本传统。他通过以西方文艺要素与日本传统要素并存的形式,表达着对日本近代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对日本近代性格的把握,其中潜藏着他通过西方文艺理念反观日本固有文化的传统回归意识。  相似文献   

3.
1921年是郁达夫与佐藤春夫相识的前一年,是已经成名的佐藤春夫的休整期,却是郁达夫从一名学生到作家的重要转型期,也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文学社团——创造社成立的时期。两人在这一年的文学活动和生活状态,展示了日本文化对创造社的影响,更折射出20世纪20年代中日文学界的种种状况。  相似文献   

4.
"物哀"是日本文学重要的理念之一.文章先溯其源,简要地阐述了"物哀"理念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分析了"物哀"的成因及主要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物哀"在现代文学中的表现及对 日本人精神世界的影响等问题,以期达到提高日本文学的欣赏水平、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物哀”是日本文学重要的理念之一。文章先溯其源,简要地阐述了“物哀”理念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分析了“物哀“的成因及主要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物哀“在现代文学中的表现及对日本人精神世界的影响等问题,以期达到提高日本文学的欣赏水平、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最早起源于对自然美的感悟,是对色彩缤纷世界的感动、臣服。自然界的变化过程就是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人物的喜与悲都在自然景物中得到反映。这种生命感和季节感感悟使日本人萌生出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以“物哀”、“空寂”、“幽玄”等等范畴为中核,表现于文艺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长子长孙角色意识在家族灾难中建立,在一系列苦难人生经历中完成了由家到国的转变,它对鲁迅的人生选择和情感、心理与审美倾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构成了鲁迅文学思想与创作风格的独特性质,是评价鲁迅文学艺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鲁迅长子长孙角色意识关照下的文学创作符合民族文化的现实需求和长远目标,代表了民族文化的总体特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修辞学的第三视点——论佐藤信夫的“修辞感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方古代修辞学曾作为辩论术和诗学,即作为赋予语言以说服功效和审美效果的双重技术体系,由亚里士多德集大成、并由近代欧洲继承下来.日本当代著名语言哲学家佐藤信夫指出,在西方古典修辞学的这种二重作用的流行观点中有一个被忽视的地方,这个被忽视的地方至今尚未被人们发觉,这就是基于"修辞感觉"之上的"发现(创造)性认识的造型"功能,即修辞学的第三功能.佐藤的一个重大创见在于:弄清被遗漏的这一方面,从而达到某种自觉的所谓"第三视点".在<修辞感觉>一书中,佐藤信夫始终以修辞的"感觉"这条逻辑线索贯穿于直喻、隐喻、换喻、提喻、夸张、列叙、缓叙等七种最主要的修辞格的阐述之中.佐藤信夫立足于语言感觉的创造性去发现一切认识活动和审美活动的隐秘根源,力图从语言哲学的高度来建立一个具有认识论色彩的修辞本体论体系,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修辞理论开辟了独特的道路,也为我们立足于汉语民族特色创立自己的修辞学理论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以《说文》中与语言审美文化范畴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语言内容的充实性、语言教化的伦理性、语言运用的思辨性等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语言审美文化意识,从中发现先民语言审美文化意识与道德教化、传统修辞等有着密切联系,进而发现《说文》中蕴涵的中国先民语言审美文化意识既具有质实性、人文性,又有和谐性。  相似文献   

10.
《第一侠义奇女传》的审美倾向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第一侠义奇女传》是中国古代侠文学的收束之作,也是二十世纪侠文学的开篇之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时代特色。作品渲染群侠高贵的血统,使他们贵族化;强调群侠对天子的归附,使他们正统化;而兼写侠客的英雄至性和儿女真情,则使他们世俗化。这是《第一侠义奇女传》的三个重要审美趋向。作品所体现出的为国为民、强国安邦的侠理想与晚清“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时代精神与历史使命相吻合,在中国侠文学的发展中,在新旧侠义小说的递进嬗变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丰富多彩的性别称谓,折射出周人特定的审美倾向.“君子”、“良人”、“叔”、“武夫”等男性称谓,体现了周人重视男子“德”、“貌”、“才”之“温厚勇壮”的审美倾向;“淑女”、“佼人”、“硕人”、“静女”等女性称谓体现了周人重视女子“德”、“貌”之“窈窕淑善”的审美倾向.这种审美倾向的形成与当时以农为主的经济、多子多孙的观念以及礼乐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宗教意识淡薄,它将个人的人生价值观限定于此岸,缺少形而上的超越性.在当代,这直接催生了审美文化中宗教意识的畸形发展.因而缓解中国社会当前面临的信仰危机,正是宗教意识应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审美文化的社会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文化控制是主体对审美文化进行自觉调节,使之适应主体需要的审美文化活动。审美文化控制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审美文化控制能够整合和发展审美文化,更好地发挥审美文化的社会作用。审美文化控制的主体是国家,社会集团和文化界,它们分别控制着审美文化的物质文化层(物质价值)、现实文化层(现实价值)和审美超越层(审美价值)。审美文化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审美文化控制具有多层次性、间接性、动态性和宽容性。与审美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审美文化控制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趋势:1.由少数人控制转向多数人和全体人民参与控制;2.由消极控制日益转向积极控制;3.由偏重意识形态转向偏重审美;4.控制主体日趋多元化,控制导向日趋多向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周易》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元典,不仅以其文化典籍的形式作用于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同时还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成员的意识深处;通过审美范畴的建构与艺术媒介的选择,规范着民族审美思想的特征;并且在思维方法与审美观念两个方面显示出它对民族审美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周易》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审美观照和鉴赏活动的一种商业化精神享受的行为和方式,审美文化消费注重快感的择取和追逐.当代消费主体注重自我满足、关注情感化的自我选择以及商品经济的市场动能正促成审美文化消费的转向.审美文化消费的快感追求源自于人类审美的感性欲望,与审美发生学密不可分.当代审美文化消费的实践表明:审美文化消费的快感追逐弥补了消费主体人格需求上的某种空缺,并使其超越生存向更高的价值需求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纳博科夫的流亡意识与纳博科夫研究的多元文化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历了从俄罗斯到欧洲各国及美洲大陆的多年流亡之后,纳博科夫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流亡意识。文章分析了纳博科夫流亡意识的内涵,论证以俄罗斯文化及多元文化视角进行纳博科夫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白门柳》的思想基点、思维构架、主要人物选择和艺术描写侧重面 ,都显示出文化批判的主体意识 ,使作品在主题层次、人物内涵、美学品性、思维优势整合度诸方面 ,充分发挥出与时代理性相匹配的文化认知可能性 ,从而推进了 90年代长篇历史小说领域的创作思想和精神深度。但作家情感心理存在一定的偏差和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8.
精神之绝对自由、意念之空阔豁达,乃庄子思想之至境,《庄子》书成,其思想则有迹可循。作为《庄子》始篇,亦为思想之精华所聚者,《逍遥游》集中体现了庄子思想意识之自由诉求,此自由诉求贯穿于《逍遥游》始末,更通过从“有待”到“无待”之审美超越而实现之。  相似文献   

19.
三峡地区的文化不仅源远流长 ,而且类型众多 ,水文化是其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任何文化现象的出现 ,都将伴随审美文化的产生 ,发生在三峡地区的水文化也不例外。审美文化不仅能与水文化发生关系 ,而且将对其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的审美范式,包括作品中的人际关系模式、人物活动的空间模式和作品的艺术结构模式都呈“金字塔”状态,显示出内在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的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模式、中国封建社会的政体模式以及作家对封建社会和文化的省察和洞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