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简直"的语法意义有基本义和派生义之分,其基本义是表示强调,派生义是表示夸张,强调和夸张又有一致性,二者都处在低层语义范畴,受高层语义——主观情态的制约;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考察"简直"的语义背景,发现"简直"主要出现在递进复句和结论性条件复句中;运用语义特征理论可以归纳出"简直"的三个语义特征,即程度大量、主观性和评注性。  相似文献   

2.
留学生习得动态助词“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初级阶段的学生习得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各种偏误,、特别是“了”和“过”的混用。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考察了初级阶段留学生使用“过”的偏误情况.总结出了初级阶段留学生使用“过”的偏误特点、偏误类型,在总结各种偏误类型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造成偏误的多种原因。  相似文献   

3.
4.
现代汉语里"X而不Y"格式使用较频繁,特点较鲜明,留学生在学习它们的过程中会产生偏误。偏误类型涉及书写形式、生造词语、语用环境等方面,偏误原因则与格式的复杂性、母语的负迁移、教学的误导有关。  相似文献   

5.
对“了”的偏误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汉语"了"是外国留学生的一个学习难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点。本文利用多年教学累积下来的语言资料,对"了"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考察分析,主要从词尾"了"的语法意义、研究的不足、学习者的偏误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根据研究情况,提出了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6.
留学生习得“被”字句固定格式的偏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留学生输出的“被”字句固定格式是指“被…给…;被…所…;被…把…”三种,并对这三种格式进行了偏误分析,发现:“被…给…”的主要偏误是在较书面化的句子和“被”中误加“给”;“被……所……”的主要有两类偏误,其一是误加动词补足成分或宾语,其二是在不能使用的情况下用该格式;“被……把……”的主要偏误有四类,其一是用“把”引进工具,其二是“把”、“被”错序,其三是主语与“把”字宾语不具复指或领属关系,其四是动词及动词性短语仅在“把”字构件中成立。该考察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7.
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成语是留学生在进入中高级阶段汉语学习后的难点之一.由于成语在结构、语义和语法方面的特点,使得留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偏误.因此,我们应该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加强成语教学的研究,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本文运用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成语过程中的偏误情况做系统性的分析,深入剖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泰国留学生习得汉语结构助词“的”偏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收集泰国学生作文自然语料,对单项定语结构助词“的”使用偏误进行统计分析,并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总结偏误成因。研究认为遗漏主要是由母语负迁移或语内负迁移形成的,而误加和误代主要是由于目的语规则过度泛化形成的。结合偏语类型及偏误成因,分析得到泰国学习者习得“的”的难点是名词作定语时“的”的显现与隐含。由于汉泰语结构助词的使用规则并不完全相同,在教学中要掌握汉泰语结构助词隐现规律的差异,对易发生母语负迁移的定语类型进行汉泰语对比教学。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中对副词“还”语义考察通常放在“还”字句进行,借此推论出副词“还”在句子中的准确义项、语用功能和句法功能.副词“还”的义项分布广泛而复杂,各义项之间存在交叉现象.针对现代汉语的词汇概括性和模糊性的特点,本文拟从视域图式角度,对副词“还”进行语义焦点分析,进而探讨相关“还”字句式中语用和句法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偏误分析”理论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学习者在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时产生错误的原因除了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外,还受语言学习规律的影响,如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等。基于“偏误分析”理论,通过对学习者常犯的错误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教师在处理语际语言偏误、语内语言偏误以及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偏误时应处理好全局性偏误与局部性偏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汉语母语使用者和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在使用频率和语用条件两方面,对"被"字句的选择有所不同:留学生使用"被"字句的频率远低于母语者,使用的语用环境也有所差别。留学生"被"字产出句的错误类型以使用错误为主,主要由语用错误造成的当用不用和不当用而用也占相当比例。留学生在高级阶段使用被字句的难点主要是对语用条件的不熟悉,从学习"被"字句的初始阶段就应让学生注意语用条件,高级阶段应重点强化语用条件和篇章连贯。  相似文献   

12.
助词"了"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使用"了"时出现的偏误有共性也有个性,本文调查了韩日俄三国留学生使用"了"的偏误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偏误原因。希望对留学生的助词"了"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着”“了”不能连用在一个句子里。从“复合态”的角度看,英语里强调行为持续时间的长久时,可以将完成体和进行体用在一个句子里,汉语里表达持续状态及行为结果时,实现体与持续体也不矛盾,在一个句子里“着”“了”可以连用。汉语这种现象是句子紧缩后形成的。这样使用的语用意义是:言简意赅,强调了行为的持续性与长久性,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4.
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朕"主要用于殷商、西周汉语中,可以指代任何说话人。殷商汉语中的"朕"只是一个普通的第一人称代词,没有谦敬等语用功能;西周汉语中的"朕"具有了表尊敬义的语用功能。语境在"朕"语用涵义的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西周汉语中的"朕+称谓+名字"模式对战国汉语仍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维吾尔族预科生使用现代汉语副词"就"以及具有规律性偏误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造成偏误产生的原因,以期给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留学生学习时间副词“曾经”的偏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副词"曾经"的使用频率很高,留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系列偏误.分析留学生学习"曾经"时产生的偏误及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充分了解"曾经"的特点,可以减少此类偏误的出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日语中,"のだ"句的语义特征更多地体现在语用层面上。表达说话人根据既定的前提做出自己的判断或说明,或者表达说话人向听话人提示某种事态的语气。通过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上下文的联系、双方共有的信息量等语境来体现各种语义。还具有强调某成分或者提示说明焦点的作用,弄清强调语义的指向和否定语义的指向是辨析语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二语习得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本文通过了解外国留学生学习"和""与"这两个词时常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大量语料,深入研究"和""与"的本体,进行对比分析后抽象出二语习得者的偏误类型,并加以总结,探讨了出现这些偏误的原因。旨在帮助二语习得者更好地掌握目的语。  相似文献   

19.
人称代词在语法分类中是一类实词,其词汇意义非常简单,就是指代人称,不同的人称代词,指代不同的人称。然而人称代词的语用意义却较为丰富,在语境中能够产生不同的语用变异。本文选择“你”与“您”这一对同一“人称”领域的代词进行对比,解析其不同语境中的语用意义及其变异。  相似文献   

20.
运用偏误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研究日本留学生学习以介词"在"为标记句式的偏误。以介词"在"为标记句式在日语中有不同的对应格式,日本留学生受母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容易产生偏误。偏误主要有四种类型:遗漏;误加;错序;误代。在分析偏误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