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古赋论论题广泛、内涵博赡,以重"情"尚"丽"迥别于两汉赋论的依"经"立论。而且,中古赋论批评形态也非常丰富。在汉代批评形态甚为单调的情状下,中古出现了诸如赋序、史传、笔记、选本以及赋学专论等形貌各异的批评形态。它们呈显状貌繁富、表述随感漫议、行文外呈骈俪、内蕴情感,存在状态渐显独立品格的特征。尤其是赋序批评、笔记批评及选本批评的演进历程表明它们在古代赋论批评形态学史上具有示范作用与生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传播与接受视域中,唐至清代的接受者对中古赋作因采用了不同的批评标准和批评方法而产生了不尽相同的评价.其赋评基调大体经历了一条由贬抑到肯定的演变轨迹.中古赋论对于文学的自觉和审美的要求与重视,迥异于汉代赋论对赋之政治功利之用的追求,它是最早回归赋文学本位并初具自觉的赋体批评意识的赋学理论.中古赋论内涵丰富,对唐至清代赋学产生了深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诗赋欲丽”等赋学现在后世的回响;二是赋论批评形态为后世所承袭;三是赋学辨体理路在后世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3.
刘熙载<艺概·赋概>在我国赋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刘熙载论赋往往能融会贯通,"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发".刘熙载赋学批评集中体现在论赋之体、赋之创作、赋之风格、赋之鉴赏等几个方面.其赋学批评既有中国古典赋论以点评、启悟为主的特点,也表现出近代赋学批评的一些共同倾向.  相似文献   

4.
历代赋集与赋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一明显的现象,即评论家往往 通过对作品的整理以表达其批评思想,作为文学批评分支的赋学批评也不例外。历代赋论家 编纂了大量的赋总集、选集、别集(专集),尤其是到清代,赋集编纂风气炽盛,成果汗牛充 栋,成为中国文学史与批评史上均值得重视的现象。从史学观来看赋集的编纂,表现出与古 代赋学批评同步发展的情形,而从批评观来看,则赋集编纂也包括了赋的文体性质、赋创作 分类、古赋与律赋、赋作家群体研究以及对赋话产生之影响等丰富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5.
史书载赋现象萌蘖于《左传》,兴起于两汉,承继于后世正史。依据“形态学”的概念和分类原则,以及宋前史书于纪、传、志三体中收录有前代及当世的大量赋篇、赋题、赋序、赋集、赋句和赋评的事实,汉到唐代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史传式赋学批评形态。史传式赋学批评内涵丰富,大致有树立选赋标准、交代录赋缘由、揭示赋学背景、展示赋学流变四个方面的内涵;与其他批评形态相比,还呈现出传主与传文互释、叙事与批评结合、包容量大与依附性兼具的鲜明特征。这些不仅反映出其时的赋学观念和批评意识,使读者能在整体的史学观照中把握一代代赋学发展的脉博,而且其在后世不断被承祧、发扬的重要回响,又能彰显史传式批评形态在赋学批评史上的辐射力和生命力,故而具有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与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6.
史书载赋现象萌蘖于《左传》,兴起于两汉,承继于后世正史。依据“形态学”的概念和分类原则,以及宋前史书于纪、传、志三体中收录有前代及当世的大量赋篇、赋题、赋序、赋集、赋句和赋评的事实,汉到唐代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史传式赋学批评形态。史传式赋学批评内涵丰富,大致有树立选赋标准、交代录赋缘由、揭示赋学背景、展示赋学流变四个方面的内涵;与其他批评形态相比,还呈现出传主与传文互释、叙事与批评结合、包容量大与依附性兼具的鲜明特征。这些不仅反映出其时的赋学观念和批评意识,使读者能在整体的史学观照中把握一代代赋学发展的脉博,而且其在后世不断被承祧、发扬的重要回响,又能彰显史传式批评形态在赋学批评史上的辐射力和生命力,故而具有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与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体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基础之一,而作为文体之一的赋学批评,因赋创作的特有体制,具有相对的独立意义。“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为赋之体,“不歌而诵谓之赋”为赋之用。然深入古代赋论的历史与体系,其间隆替、交叉等复杂现象又非前引之句可以概括,所以欲明赋学体用,必先对赋的理论批评历史轨迹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赋学话语中,“源于诗”是一个经典的赋源表达,从班固的《两都赋序》一直持续到清代末年,历代赋论者无不如此。亘古不变的叙述凸显出赋的讽谏和颂美情怀,大多非关赋的起源的文体阐释,而更多焦虑的是赋的政治地位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诉求。魏晋以来的体性之辨,尤其是元明两代,赋论者多认定赋“属于诗”,瞩目于赋的“诗”性面相,开启了赋学批评由政治内涵向诗学话语的嬗转。除却唐宋以来的辨体批评这一重要的内在驱动力,元明两代的崇骚重情的时代氛围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戴纶喆编纂的《汉魏六朝赋摘艳谱说》刊刻于清光绪七年,是清末重要的赋学选本,其中“余说”一卷,分总论、辨体、相题、布局、措辞五项评述律赋作法与赋学理论,体现出作者较高的理论识见。然因戴氏文名不显和此书流布不广,《汉魏六朝赋摘艳谱说》和戴纶喆对赋学的贡献至今隐而未彰,不为学界所重视。戴氏此书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以下两端:一是以字法、句法、章法为中心的律赋学批评体系的建构;二是体现出晚清古学复兴思潮下以古入律、古律汇通的赋学风尚。可以说,《汉魏六朝赋摘艳谱说》是清代赋学的收关和总结,具有观照清代赋论乃至历代赋学的学术意义,在赋学批评史上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明代赋学,出于对唐宋以来辞赋创作浮靡风气的反省自拯,以及对元代祝尧等赋论家重情说的继承,复古重情成为当时的理论倾向,且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即明初重儒思想下的复古赋论,以前后七子等为代表的明代中期的复古赋论,后期复古派与反复古派的赋学论争以及对汉魏六朝赋的归依.虽然新义不是太多,但在反对前代唐律赋以律束情、宋文赋以理掩情的基础上,提倡“祖骚宗汉”以与时文相抗衡,引领了清代古体赋学的繁荣,在赋学批评史自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功绩与赋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后人批评《文选》不应将骚、七体、设论排斥于赋体之外,立名琐细,选了一些不当选之作,遗弃了一些当选之作,误将史辞或赋前文字作赋序。将一篇分为数篇。  相似文献   

12.
魏晋时期的赋论呈现出由功用的文章学意义上的文体论向文学意义上的文体论过渡的特点。此时的赋论突破了汉代的“讽谏”功用说,而涉及到赋体的表现功能问题,无论是主张以赋缘情,还是以赋写实,甚至以赋明理,都已是从赋体自身的写作和表现特点立论。此时的赋论确认了赋体作为“美丽之文”的存在,而不同于汉人总是对赋体艺术特征的“丽”进行否定或作出有条件的限定。此时的赋论还涉及到赋体文体构成和艺术体式其他方面的问题。凡此,都说明中国古代文体学在魏晋时期走向自觉。  相似文献   

13.
选本批评是赋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出于帝王的提倡,赋学表现出重视律体的倾向,同时由于创作主体的身份认同和对元明赋学的继承,又表现出以情力为主,古律兼综的赋论趋向,这在当时的赋选中有十分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谢灵运重视赋的创作 ,他的赋论散见于各篇赋中 :一是自觉的分类意识 ,把赋与其它文体区分开 ,又对赋本身进行分类 ;二是在发生论及本质上 ,强调感发作赋、赋以“通神” ;三是在风格论上不求华丽 ,“去饰取素” ,与六朝诗赋欲丽的审美倾向相悖 ;四是在价值论上 ,作赋是不朽之事 ;五是在鉴赏论上 ,作赋“托之有赏” ,鉴赏的意味更强  相似文献   

15.
许结先生新著《赋学讲演录》分别是赋源、赋体、赋用、赋集、赋史、赋话、汉赋、律赋、批评与方法、当代赋学,共十讲,内容涵盖了当前赋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是讲述者近三十年来赋学研究的思想结晶。《赋学讲演录》既是一部颇具思辨性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妙趣横生的可读性书籍,不仅熔铸了讲述者赋学上的真知灼见,也流溢出对学生、对学术的真心与赤情,许先生的赋神、赋心、赋迹在书中尽情演绎。许先生的《新赋学十讲》亦在蕴量之中,学界翘首期待。  相似文献   

16.
正始时期 ,存在着宗经与反经两种文化思潮 ,与此相对应 ,反映在赋学批评上 ,便是嵇康的《琴赋序》与傅玄的《七谟序》等。而成公绥的《天地赋序》与张华《鹪鹩赋序》等 ,则进一步表明 ,由于玄学思维的渗入 ,赋学批评在理论上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个较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初至世纪末约20年左右的时间,是中国赋学史上赋学研究的高峰期和多产期.这一时期,因着改革开放的社会和时代因素,赋学研究呈现出了学者不断涌现、成果丰硕喜人的景象,赋在文学史研究领域也开始和其他文体一样,被置于相当的地位,予以尽可能客观的研究,且这种研究是在传统赋学基础上展开进行的,因而更趋于科学化和理性化.  相似文献   

18.
扬雄赋论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扬雄对屈原的评价以及扬雄的理论著作可以归纳其赋论的主要内容为尚丽、尚则、尚用,重视诗人之赋而贬抑辞人之赋。其立论的背景在于当时辞赋异途的现实。而辞赋异途的实质在于辞赋异源,辞起源于楚文化,赋肇始于齐文化。辞、赋二体在形式体制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唐赋研究三十年述评 (1978~2008)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30年来,唐赋研究不仅在观念上得到了重视,在实践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更为可喜的是,在赋学会议与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中,唐以后的赋尤其唐赋所占份量日益增多,这无疑标示着唐赋研究良好的势头.汉赋与唐诗研究的某些视角与手法可以成为唐赋研究的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20.
古代词论批评晚于诗文理论批评,因而受到诗文理论批评的影响和启发,并随着词学创作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古代词论批评主要体现于词话、词集序跋、词集评点、论词诗词等形式中;古代词论批评具有鲜明的形式特点和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