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汪析  化石 《决策》2010,(5):59-59
里根的鞋 美国前总统里根小时候曾到一家制鞋店做一双鞋。鞋匠问年幼的里根:“你是想要方头鞋还是圆头鞋?”里根不知道哪种适合自己,一时回答不上来。于是鞋匠叫他刚去考虑清楚后再来告诉他。过了几天,这位鞋匠在街上碰见里根,又问起鞋子的事情。里根仍然举棋不定,最后鞋匠对他说:“好吧,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两天后你来取新鞋。”  相似文献   

2.
致富早班车     
木屐加工厂 对穿什么鞋,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各种观点最终都会归结到一点上来,那就是讲求舒服、美观、耐穿.也即是说做鞋的只要做到了这几点,你的鞋就算是市场需求的合格品了.开一家木屐加工厂也一样,作为鞋类的一种,在制鞋时也要注重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3.
张瑜 《科学咨询》2009,(15):62-63
鞋用纤维是制鞋工业不可缺少的材料.在制鞋工艺中,皮鞋帮部件的结合及帮底部件的结合时,需要不同类型的纤维材料.纤维材料的使用情况和其本身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鞋靴的坚牢程度、外形及性能.因此,在制鞋生产中,应根据鞋靴的结构、用途,制作工艺等来选择纤维材料.  相似文献   

4.
<正>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到中国东莞说了一堆话,拎起银子走了,留下一地回味。英国《金融时报》以《西方退休政客去中国捞钱》发表文章说,几乎已在媒体上销声匿迹的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突然在东方成了"新闻人物":他在中国东莞演讲20分钟,进账50万美元,超过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成为全球"一字千金"率最高的公共演说家。顺便提一句的是,克林顿2002年在深圳一场30分钟的演讲赚了25万美元。  相似文献   

5.
耽搁不起     
<正>三年前,张县长的脑子里长了一个东西,他跑遍了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的大医院,都没人敢给他动手术,于是只好回到县医院边进行保守治疗,边等待死神的降临。县医院脑外科主任名叫胡一刀。他认真研究了张县长的所有病案,然后说:"您脑子里的这个东西通过手术完全可以取出来!"张县长一听,大喜,就像在急流中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这个手术难度大吗?危险大吗?"胡一刀说:"的确有难度,但我想不是  相似文献   

6.
标准政客传     
标准政客不知为何处人,他向浙江人说得一口好浙江话,向广东人说广东话,问湖南人、江西人、四川人,无不应用这个原则。他的熟人差不多都是他的“同乡”。 全世界各国婴儿初降生的时候都张着  相似文献   

7.
蒋光宇 《经营与管理》2014,(12):127-127
正迈克尔·戴尔是戴尔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被誉为"电脑大王"。但是,他小时候却不被大家看好,甚至有人认为他是个"笨得让人失望的孩子"。有一天放学后,他带着考试成绩单忐忑不安地回到家中。母亲问:"你考得怎么样?"他惭愧地说:"我没考好。"母亲依然微笑着问:"这次考试有进步吗?"他不好意思地说:"有,只是一点点。"母亲高兴地问:"你既然进步了,为什么还不高兴呢?"他自卑地说:"因为许多同学考得比我好。"  相似文献   

8.
盛治仁 《领导文萃》2014,(17):95-96
正加州有一家叫汤姆的卖鞋公司,由布雷克·麦考斯基创立。老实说,鞋的外形或功能并不特别突出,但它特别的是,每卖出一双鞋,公司就会送一双鞋给买不起鞋子的小孩。布雷克去阿根廷度假时,发现那里的很多小孩没有鞋子穿,不但影响健康,也妨碍孩子正常上学。当年他就用卖掉一间公司的五十万美元,开始"卖一捐一"的计划。到目前为止,他们已成功送出超过一千万双鞋,给超过六十个国家的孩童。这样一个成功的社会企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希特勒是有"个人魅力"的,他叽哩咕噜地胡扯一通,信众如痴如醉,欢声雷动;希特勒还有幽默感,他到陆军部队视察,见战士在打蚊子,便说:"这不是陆军做的事,这是空军要干的活。"霍梅尼回到伊朗,人民群众夹道欢迎,可以说是天下归心,  相似文献   

10.
李永忠 《领导文萃》2014,(19):36-39
<正>强力领袖出现的五个必然条件强力领袖出现应当具备五个必要条件:一是形势"逼"人强,客观性造就了强力领袖。强力领袖出现一定是形势逼人强。比如说,如果没有中华民族苦难深重、日本入侵的形势,就造就不了毛泽东。客观性造英雄,时势造英雄,毛泽东本人也说过一句话,"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这是他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为什么会选择他、共产党为什么会选择  相似文献   

11.
<正> 台湾有位经济学博士,一次去意大利某名牌鞋店买鞋。最合脚的9号半鞋已卖完,博士想换一双小号的,试穿了一下,虽然有点紧,但考虑到新鞋子穿穿会松的,就掏钱要买。可柜台里的售货员却拒绝卖鞋给他,理由是刚才试穿时,发现他的面部表情不对劲儿。售货员说:“我不能将顾客买了会后悔的鞋子卖出  相似文献   

12.
熊钢 《领导文萃》2006,(7):52-56
中学时代,有一次我到一个朋友家里玩。吃饭时他父亲指着我告诉大家:“他爸爸真行,在胡宗南那里潜伏了那么久。张治中刚听说他爸爸是共产党的时候,可吓了一大跳。”这话我当时听了完全是懵懵懂懂。到70年代,我才听到父亲亲口述说那一段往事。他说张治中在周总理的酒宴上看见父亲后倒抽了一口冷气,“啊”了一声楞住了,一时说不出话来。总理笑笑说:“怎么,你们不认识?”张治中这才回过神来,说:“认识,认识。想不到熊老弟也起义了。”总理说:“他不是起义,是归队。”然后介绍了父亲的潜伏经历。父亲说张治中当天晚上就给蒋介石写了封信,大意是:…  相似文献   

13.
有一则寓言这样说:两个推销员被派去非洲卖鞋,其中一个推销员在给公司发回的电报上写道:"立即返回,这里没有人穿鞋。"另一个人则写道:"绝佳机会,将能卖出100万双,因为这儿还没有人有鞋子。"虽然这仅仅是个小小的寓言故事,但这说明,敏锐的鞋商总能在任何时候嗅出商机。其实,对于中国鞋企而言,这不仅仅是个寓言。有事实证明,中亚、非洲是中国鞋的黄金地。成都鞋与其在欧洲等国和其它对手碰得头破血流,不如学习故事中的后者,转换思路,将鞋子出口的市场拓宽至中亚、非洲等国。  相似文献   

14.
正毛泽东让儿子到农村去劳动锻炼1946年1月,毛岸英在苏联学习结束回到延安后,中央领导同志考虑到毛岸英多年不在毛泽东身边,这次就想把他留下来。毛泽东没有同意,他让岸英住在警卫团。后来,中央首长又让岸英到中央小食堂吃饭,毛泽东却说:"他没资格。"当毛泽东和岸英谈话问岸英在苏联都学习些什么时,毛岸英回答说:主要学习军事,还学习了一些历史、哲学、政治、文学等。毛泽东  相似文献   

15.
博回的荣耀     
东鞋西移 上世纪90年代,世界制鞋中心由我国台湾地区转移至我国东部地区,顷刻间,大大小小的制鞋企业在沿海一带如雨后春笋般凯崛起,超凡鞋业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6.
小幽默5则     
妙答某作家在签名售书,一胖女士问道:"你说女人是一本书,那我这样的女人是什么书呢?"作家忍不住笑了:"是合订本!"住院一个病人向他的知心朋友说:"医生说,他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可以使我下床。""那他做到了没有?""不等到第五天我就下床了。"  相似文献   

17.
小幽默6则     
《领导文萃》2014,(6):108-108
正买鞋"老公,我喜欢这双鞋。"老公看了看8888元的标签,说道:"钱可能不够,就带了一半。""那就买4000的那双吧。""不是告诉你了吗?只有一半:88。"考验昨天问男友:"是不是其实你是富二代,一直在考验我啊?"男友兴奋地说:"我也一直觉得我是富二代,是不是我爸在考验我啊!"  相似文献   

18.
数据说,当前中国年制鞋160多亿双,占世界制鞋总量的60%,是世界最大的鞋业制造基地,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的53%以上。与此同时,中国也是世界第二大鞋类消费市场,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2%,仅次于美国。然,在这组看似庞大的数据背后,中国的20000多家皮革企业和400万从业人员似乎并没有占到什么大的便宜。庞大的市场不仅没有催生出超级富翁和属于自己的超级品牌,相反还让一些鞋企摇摇欲坠,蹒跚于生存的边缘。观察人士说,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鞋类总量的85%为中低档品,而大多数中高档鞋品均从国外进口。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是,中高档鞋才是利润的集中体。  相似文献   

19.
有人找你     
这天上午,我从县委开完会回到单位,刚进办公室,大刘就告诉我,"刚才有人找你"。我问是谁呀,大刘说不认识。我又问大刘,那人找我有事吗?大刘说肯定有,他在这里还等了好一会儿,我们问他有什么事,可以转告吗,他又说没啥大事。大刘喝了一口茶,压着声音还说那人穿着警服,好像是公安局的。  相似文献   

20.
指教     
<正>老张原在局里工作,后被派到下面一个部门做了部门领导。在部门安稳了一些时日后,老张找了个空闲一些的日子,回到了局里。老张先是见了曾经一个科室的同事们,又来到了王副局长办公室。王副局长见老张来看他,很高兴,在老张落座后问老张:"工作忙不?"老张说:"不太忙,要比在局里清闲一些。"王副局长就很深刻地看了一眼老张说:"不忙?还没有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