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调查报告目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邻封镇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相似文献   

2.
1县级政府领导留守儿童工作现状 垫江县委、县政府自2009年以来,始终坚持从建设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开拓创新、多模式并举,积极探索构建"党政统筹、部门联动、乡镇负责、学校为主、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儿童为本"的"七位一体"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着力培养照顾好全县留守儿童,解除外出务工群众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儿童的第一学校.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获得以及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的内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国外学者既从社会文化背景、社会阶层、社会经济地位及父母体验到的压力和社会支持等家庭系统以外更广阔的层面出发,又从家庭系统内部的一些因素,从儿童特征入手,较全面地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和教养行为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孤残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与其他社会弱势群体不同,孤残儿童需要更加精心、科学的抚养和教育。长期以来,孤残儿童一直奉行院舍集中供养的方式。但是随着孤残儿童社会福利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集中供养不利于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寄养方式应运而生,作为不同于集中供养的养育方式,家庭寄养更有利于孤残儿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但在实际运行中,家庭寄养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文就将对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现状、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校现有留守儿童1368名,占在校生的55%强.因此,我校就农村留守儿童亲情关爱模式进行了创新研究,同时创建了留守儿童亲情服务中心,让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一、开展因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力度不够且亲情缺失的问题进行关爱,使"留守儿童亲情服务中心"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 (一)模拟家庭 为了补偿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关爱,设计模拟家庭活动.即:每位教师认领几个留守儿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给予照料和关心,并在节假日、学生的生日等特殊日子,把他们带回家,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照顾他们,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得到亲情般的关怀.我校有的老师利用主题班队会给学生过生日;有的老师在学生生病时送学生去医院看病,学生打吊针时守着学生;有的老师经常经常同留守学生在同一寝室睡觉,这些无声的爱唤回了学生缺失的亲情,同时帮助她们找回了自尊、自爱、自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夫妻离异的增多,婚变已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家庭离异给整个社会生活笼罩上了的阴影,自幼缺父或少母的儿童在社会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家庭离异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在某种情况下离异对儿童心理发展也是有利的,关键是父母对离异的处理.已有的研究都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家庭离异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上,本文将对家庭离异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而今的农村里留守儿童太多,小学各年级的学生有许多已经成为家庭中的留守儿童.他们中年龄稍大点的会在家照顾弟妹、爷奶;走亲送礼甚至都落在他们的肩上.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周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远离家乡,加入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他们只能留守在老家,由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这部分远离了父母有效监护的孩子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这些留守孩子的状况如何呢? 镜头一:生活问题.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不容乐观.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方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9.
姚晓文 《经营管理者》2011,(5X):281-281
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典型模式,进而提出了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荞 《决策探索》2014,(11):62-63
5月30日,北京市民政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已在房山试点对困境儿童及困境家庭儿童进行分类分层次救助,预计在两年内完成数据摸底及制度设计。同时,北京市推行20年的农村家庭寄养,也将向城市家庭寄养"升级",相关寄养标准正在制定。  相似文献   

11.
随着儿童福利政策的变化和孤残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孤残儿童集中供养的这种传统照料模式已渐渐不能满足孤残儿童在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而在不断探索新的照料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家庭寄养模式被认为是目前孤残儿童的最佳照料模式,通过对两种模式的对比分析,以促进政府和福利机构等更好地实施家庭寄养,以不断提高孤残儿童的福利水平和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2.
留守儿童感恩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其次是学校缺乏及时正确的教育引导;此外,还在于我们整个社会的主流媒体将注意力都放在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行动中,却很少去关注留守儿童被关爱后作出的积极性的表现和改变.学校作为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就要充分利用好各种契机,适时的对留守儿童进行感恩教育.比如,让留守儿童在责任的承担中学会感恩、在特殊的日子里表达恩情、营造感恩氛围提升个人品质等  相似文献   

13.
儿童学校恐惧症属于儿童情绪障碍,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心理障碍,会阻碍儿童进行正常学习生活。本文通过对儿童学校恐惧症成因与对策的诸多前沿研究成果进行抓取并分析,从不同的方法与研究路径等归纳总结,最终提出中国学界对于儿童学校恐惧症的研究聚焦于家庭教养方式和认知疗法,西方学者则强调家庭功能和药物治疗。此外,本文提出了关于儿童学校恐惧症成因与对策的前瞻性视角,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认为学界可增加相关纵向研究与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张霞 《科学咨询》2007,(8):19-20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它激发着人的求知欲望,推动人去探索和学习,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着智力.兴趣是儿童学习的生命.没有学习兴趣,儿童的知识获取和智力开发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应十分重视对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在儿童成长的社会化过程中,性别的教育很大程度上确定了个体的人格发展。家庭和学校是个体最初接触的社会团体,家庭成员和学校老师对个体早期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家庭性别教育几乎都是无意识中进行,家长对此很少有自觉的意识,更缺乏科学的指导。学校老师更是缺少相关培训和授课经验。如何在孩子性别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成人都能掌握其发展的规律,引导孩子认识性别的差异和价值,培养新的合乎时代要求的儿童,这样为他们健康的人格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张霞 《科学咨询》2009,(20):99-99
教育子女是夫妻共同的责任,但现实中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却是由母亲一人承担,这极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其实,母爱可以使人变得温柔,而父爱可以使人变得刚强、坚毅.父亲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听障儿童家庭康复档案是指听障儿童在家庭康复训练过程中形成的有关听力诊断、检测、教育等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标、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在学前听障儿童康复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此本文就听障儿童家庭康复档案的收集与利用两大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如今好多教师感叹学生难教,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家,学生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惯,光靠学校教育难以使学生健康成长,我认为对学生教育应做到"三位一体"即学校、家庭、社会应积极履行好各自应尽的责任,学生才能有序、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幼儿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幼儿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安全教育和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缺失所导致的惨剧却时有发生:某地几个幼儿中午在一池塘边玩水,一幼儿不慎滑入池中,其他幼儿见状惊恐万分,四散奔逃,最终该幼儿溺水而亡;某园幼儿在储物间玩火柴导致几名幼儿被大火烧死;某幼儿在街上与其母亲失散,站在街边上哭;媒体经常报道儿童被拐卖……多少无辜幼儿的生命在消失,多少家庭面临解体.这一系列的事实说明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已是广大家庭和幼儿园刻不容缓和常抓不懈的大事情.  相似文献   

20.
儿童绘画阶段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特殊阶段,是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儿童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环节.更是反映儿童的天性,表现儿童的思维活动,传达思想情感的特殊语言.更重要的是作为美术教育的一部分,儿童绘画也是创造性教育.孩子们乐于用画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意愿,在创作中发挥潜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