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晓虎 《江淮论坛》2004,(1):156-160
西施的历史本事难以确考,西施传说的流传主要凭借依附于文学。“西施”是千百年来文学艺术家们塑造出来并使之不断丰满起来的人物,而唐代是西施传说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着重探讨唐诗中的“西施”百态,以及唐人对西施故事要素的取舍、扬抑,以期深入了解西施与唐诗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西施豆腐     
《家庭科技》2008,(6):38-38
用料 嫩豆腐200克,猪里脊肉、鸡胸肉各100克,虾仁、金华火腿各100克,鲜香菇1朵,口蘑(白蘑菇)2朵,西芹l段(约15厘米),胡萝卜1/2根(约100克)。鲜笋100克,松子仁、干淀粉各10克,水淀粉、油、料酒各15毫升,盐5克。  相似文献   

3.
太平天国后期将领,纪王黄金爱,自1863年12月,与英国人呤唎离无锡赴上海等地采办兵船后,便无音讯。直至今天,在研究太平天国运动人物时,仍是一大质疑。黄金爱,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部将,1861年(咸丰十一年)4月与吴定彩等从安徽天长、江苏六合一带往援安庆。次月,随陈玉成至桐城联系救兵,失利。后封纪王。1863年(同治二年)3月,随李秀成自天京(南京)至安徽巢县,拟攻安庆,入湖北,迫敌从天京撤兵。4月进围无为石涧埠,寻撤围转攻庐江、六安、浙江寿州(今寿县)。6月经天长、  相似文献   

4.
<正> 越王勾践灭吴,发生在春秋与战国交替时期。这个历史故事流传很广,与这个历史故事有关的许多人物都为人们所熟知。其中的西施与范蠡,更具有神秘的传奇色彩,一向为小说家和戏剧家所青睐。但这两个人物真实的历史面貌如何?本文打算略加申述。西施是中国美女的代表,几乎人人皆知。但是历史上的真正西施,详知的人并不多。考察一下有关记载,应该有两个西施:一个是古老的传说中的美女,一个是曾参与勾践灭吴事件的越女,而且后者是借用前者的名字。春秋末期,地处我国南方的越吴两国,相互争霸,战争不已。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十二里),面临灭国的危险。在大夫文种、范蠡等人的策划与帮助下,经过二十余年忍辱负重、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转败为胜,于公元  相似文献   

5.
“西施”杂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西施已成为中国美人之化身,特别在文学作品中,这个人物更是常常不可缺少的。就连曹雪芹的《红楼梦》,其女主人公林黛玉也必须“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还专门做有《五美吟》诗,其一便是《西施》,曰:“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顰莫关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  相似文献   

6.
我的祖籍在婺源县思口镇西冲村。我出生在上海。我父亲是民国初年。从家乡徽州来到上海经营木材的。可以说是“末代徽商”。我十二岁时(1944年),为避日寇侵华之乱,跟随母亲由上海返乡。从苦难的外部世界。走进这宁静的山村。虽然在世俗社会里,它不是个很理想境界,但处在群山环抱之中。与喧嚣分隔而和祖先贴近,在这里人会感到踏实,难怪父母亲在兵荒马乱之时。  相似文献   

7.
<正> 元末重要农民起义领袖芝麻李,名李二,江苏邳县(一说今安徽肖县)人。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与赵均用、彭大等据徐州(今江苏铜山)揭竿起义,与刘福通、杜遵道等领导的一支,同是东系红巾军的骨干队伍。至正十二年(1352)九月,元丞相脱脱率大军数万攻破徐州,赵均用、彭大率军退入濠州,与另一支起义军郭子兴合势。但芝麻李的下落如何,则众说纷纭,成了聚讼不决的问题。综合诸书记载,芝麻李的下落有四种说法: 一、先遁逃后被杀说。持此说的始作俑者当推权衡。权氏在其所著《庚申外史》中说:“脱脱平徐州,以得芝麻李奏功……月余,始获芝麻李,梏送京师,脱脱密令人就雄州(今  相似文献   

8.
关于渐江出家的动机历来争执颇多,目前普遍认为是"洁身"说,主要是从其遗民心态着眼。本文从史料中分丝析缕,对渐江出家前后的行踪、思想进行考察,并从当时士人的普遍心态来试图分析渐江出家的真正目的,对渐江出家前后的逸民心态进行了研究,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东施效颦     
《快乐青春》2010,(2):69-69
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她的美貌简直到了倾国倾城的程度。无论是她的举手投足,还是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略用淡妆,衣着朴素,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  相似文献   

10.
我与俞宏理相识,已经有十多年了,我每次去黄山,总是先在屯溪,南俞宏理等几位朋友安排,而且我多半喜欢住在花溪饭店的北房,可以俯瞰横江,遥望率水,并可看到二江合流后的渐江,也即是名画僧渐江命名的由来,现在已统称为新安江。  相似文献   

11.
“江”“河”是两个常见的形声字,随着词义的发展和汉字的变形简化,声符“工”与“可”的表意性被忽略了,很多人认为其只起表音作用。实际上“江”“河”两词所表意义即源于其声符“工”与“可”,其声符具有示源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江盈科常常被认为公安末流或“三袁”配角而饱受轻视。其实,他是公安派的一位重要作家,因为他不仅积极参加了公安派的创建,而且在公安派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3.
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宋时期 ,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在全国颇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着重就此期江南市镇的基本类型与特点、人口规模与结构、社区布局与管理、社会生活与风气等方面作了较系统的考察和分析 ,认为许多江南市镇不仅工商业十分发达 ,而且在社会形态上也日益呈现出城市化的特点。这在古代江南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的发展史上 ,无疑有着相当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章丘考     
汉代阳丘故城在今章丘绣惠回村,阳丘为"章丘"的音讹。《齐记》和《三齐记》有关章亥妾溺死并葬于女郎山的传说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商"、"章"通假,"章亥"即"商亥",也就是商族人的高祖王亥。王亥妾溺水而死,可能与治水有关。章丘实即商丘,本称"商",是商人重要的都邑,殷末征夷方往返途经的商邑皆在此地。  相似文献   

15.
梁山伯考     
王宁邦 《江海学刊》2012,(4):198-204
关于梁祝传说中的主要人物梁山伯的身份,历来说法不同,揆诸史实,梁山伯的原型极有可能为梁武帝萧衍。梁武帝死后所葬地修陵,位于丹阳胡桥镇,传说中的梁山伯亦多有死后葬于胡桥镇的说法;宁波梁圣君庙碑记所载"梁王祠"以及梁山伯能够祈得雨水等记载,均与梁武帝有关;宁波梁祝庙中供奉的神奇人物沙老元帅其原型当为梁武帝部将陈庆之。因此,世上不存在真正的梁山伯墓。梁武帝被附会成梁山伯与孙皓封禅建立的山神庙(梁山伯庙)被后人改作"梁王祠"有关。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关联并非偶然,祝英台(地名)与梁武帝的郊坛因地理关系,容易被联系在一起,也为梁祝同学读书的传说提供了土壤。梁山伯原型的特殊身份可以解释梁祝传说中一些争论不休的问题,如揭开了传说中的祝英台为何是会稽上虞人的身世之谜。  相似文献   

16.
瞿佑续考     
本文根据瞿佑及其友人的著述和明人笔记方志等书中的记载,对瞿佑的生卒年、人仕前的经历、著述及其亲族等项,予以考证。考定其生年当是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卒年应在明宣德八年(1433),更正了以往几成定论的传统说法。并对往佑入仕以前避乱、读书、文学创作、支游、应试及恋爱婚姻状况作出描述。关于碧佑著述,作者列出四十你种,对其中的《香台集》、《剪灯录》、《馀清曲谱》等九种著作加以特别讨论。此外,还考证了瞿佑亲族─—叔祖瞿士衡及祖姑、子侄等。  相似文献   

17.
精舍考     
《管子·内业》云:“定在心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尹知章注:“心者,精之所舍。”(《管子校释》,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396页)这是关于精舍的最早记载,意指精神所居之处。考诸经史,自汉代至于明清,精舍之名均见于正史著录,但是其涵义却有多种。其一,汉魏之际,精舍是  相似文献   

18.
祝英台考     
祝英台最初不是人名而是祭祀的神坛之名,"祝英台读书处"则是读识国山碑的指路牌;词(曲)祝英台近之"近"是"接近"之近,不是"近词"、"慢词"之"近";"碧藓(鲜)庵"实为"碧藓岩",即刻有"祝英台读书处"的巨岩;江苏宜兴的"祝英台读书处"是孕育梁祝故事的母亲石。  相似文献   

19.
向姓考     
何光岳 《船山学刊》1995,(2):181-186
《广额》去声四十一漾向氏,宋桓公支子向父(月几十),(月几十)孙戌以王父字为氏。《潜夫论》同。 《元和姓纂》向氏:宋桓公向父(月几十),(月几十)孙戌为左师,子孙氏焉。向为人、向宁,郑向宜并其后。后汉有向长,字子平。 河内山阳,后汉侍中向栩,五代孙秀,黄门侍郎。后汉又有向韶,生雄、琰。雄,晋河南尹。琰生秀,黄门侍郎。宋有向弥,并河内人。  相似文献   

20.
鲸鱼考     
鲸,在古人看来,是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海鱼之最大者。古人对鲸鱼的命名也是多种多样。本文试图通过对古代历史文献的梳理,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对鲸鱼的古代名称详加辨析,并探讨鲸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异名、区域分布等相关问题,以便古今对照,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