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列宁时代、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的斯大林时代、锐意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代、彼得大帝式风格推行"新思维"改革的戈尔巴乔夫时代,至此,苏联这个世界上社会主义"老大哥"——国际巨人,再也经不住自身孱弱体质的震动,轰然坍塌了……世界也为之一震,两强争霸的局面突然只剩下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苏联的背影渐行渐远,但我们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走向繁荣的道路上,不得不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深思,系统、深入、条理的分析和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深刻教训,对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道路、执政党建设、如何处理和对待民族问题、正确方针路线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1918年夏至1921年初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是苏维埃俄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长期以来,人们对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原因和评价存在着分岐,同时对这一时期列宁的经济建设思想也颇有争议。如实反映“战时共产主义”本来面貌,正确把握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前后的思想动态,深入研究列宁在实践中应用、发展马克思主义,摸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有助于我们科学地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3.
苏维埃俄国建立初期,经历过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上述历史时期的形成,有当时的客观因素,同时也是列宁在社会主义经济建立方面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成果。当时俄国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苏维埃俄国,怎样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怎样看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商品和货币问题?列宁从苏维埃俄国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实际出发,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终于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初步揭示了生产力不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规律,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一、对商品经济的认识早在1908年,列宁在《十九世纪末俄  相似文献   

4.
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建国初期经济政策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对苏维埃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和实施,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今天,学习革命导师列宁的有关教导,重新研究这一经济变革的经验,对于我们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规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经过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政策调整的影响和苏共二十大的冲击,波兰的改革在1956年下半年达到高潮。战后世界的这一著名事态既表现了东欧国家对苏联模式及其严厉控制的不满和反抗,也显示了斯大林去世后由内政变动引发的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大致放弃把苏联制度作为东欧社会主义的唯一合法模式,转而试图将其领导地位改建在一种比先前较为平等地对待东欧国家的基础之上。波兰十月事件所确立的那种波苏关系是战后苏东阵营内前所未有的,它对此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特别是苏联与其东欧盟国之间的关系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波兰事件发生在…  相似文献   

6.
斯大林模式评价,是一个涉及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课题。过去人们虽然看到这一模式的严重弊端,但认为它是当时苏联的必然选择,对苏联建成社会主义有不可抹煞的功绩。其实,这些看法有违历史事实,是从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的。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是列宁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发生的悲剧性转折,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回归和强化;这一模式没有也不可能在当时的苏联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正是它的误导作用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发生重大挫折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7.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列宁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伟气魄和科学精神,毅然决定在苏维埃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自十月革命胜利以来,特别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来,从政治到经济,从思想路线到具体政策的经验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学说创造性的贡献。它的实行不仅标志着  相似文献   

8.
苏共超越历史阶段的倾向及其民粹主义思想根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期以来 ,苏联共产党内一直存在着超越历史阶段的倾向。这种倾向不是始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更不是通常所说的斯大林时期 ,而是始于十月革命前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对俄国革命性质和任务的判断。这种超越历史阶段的倾向 ,就其实质而言 ,是对国情缺乏正确的认识 ,就其思想根源来说 ,则是俄罗斯传统中存在的民粹主义  相似文献   

9.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对自身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探索经历了重重困难和艰难选择,由列宁倡导推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到“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带有强烈斯大林印记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模式。这个发展模式既不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而又带有强烈的社会主义色彩,同时又具有落后国家推行赶超型现代化的特点,它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楷模而被纷纷效仿。这一模式的形成具有其内在合理性的一面,但绝非必然形成这一模式。  相似文献   

10.
俄共(布)和苏维埃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特别是1919—1922年间,处在一个非常艰苦的转变时期,也是苏维埃俄国历史上的转折时期,由主要是国内战争时期向主要是和平建设时期转变,由执行军事任务向执行和平经济建设任务转变,由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实行新经济政策转变。由于党的中心任务的转移,布尔什维克党成为执政党的地位,党如何正确领导国家政权,如何充分发挥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职能作用,日益提上议事日程。布尔什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苏联从成立起就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威胁。从列宁时期帝国主义的直接武装干涉,到斯大林时期的冷战政策。这就使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一直没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高度集中、强制命令的战时体制就此形成。战后,由于苏联的领导者没有把战时体制及时地转轨,这种僵化的体制就一直延续下来,在这种体制的长期作用下,苏联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出现了危机。  相似文献   

12.
1996年3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广州师院历史系主任、副教授李冠乾先生的专著《苏联史研究》。全书收入作者多年来潜心研究苏联史的成果,计论文19篇,共215千字。其内容分为六个部分,论及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布哈林其人及其理论透视、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伟大的卫国战争、赫鲁晓夫50~60年代的改革、90年代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等重大历史问题。拜读大作之后,我感觉到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研究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并有一定的深度。我们在研究苏联史的过程中,有时失之于空泛,不能对某一问题进行更细…  相似文献   

13.
一、新经济政策的本质在于发挥市场、商业和货币的作用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帝国主义联合武装干涉,把列宁和俄国人民不知不觉地引向了“战时共产主义”道路。这是一种高度集权、高度集中、高度国有化、国家化、党政军合一、带有平均主义和军事主义性质的社会模式,就经济方面来讲,其实质是取泪商品、货币、市场,保存单一的公有制,平均分配产品。战时共产主义保住了新生的苏维埃人民政权,因而内战结束后,党的十大之初准备把战时共产主义措施推广到社会各方面.由于全国局势转变,促使了布尔什维克和列宁转变了政策,进…  相似文献   

14.
俄共(布)的建设与苏俄社会主义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和俄共(布)在苏俄要不要同德国签订和约的问题上反对“左派共产主义者”的革命空谈,指出其思想方法上的原因一是主观脱离实际,二是教条主义,不恰当地乱套革命理论。经过思想工作和思想斗争,党端正了思想路线,通过了赞成苏俄同德国签订和约的决议,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事业。1921年春,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这一时期,俄共(布)强调党的统一,反对派别活动,使党能够正确地制定并顺利地实施新经济政策;俄共(布)还强调党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就这个问题展开了积极的实践,促进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这说明,俄共(布)把党的建设与经济政策的转变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15.
加里宁在评价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在苏维埃文化发展史上的意义时曾经说过:“我觉得,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个为苏维埃人民服务的光辉的典范。他把自己看成革命的战士,而就他的创作的实质说来,他也的确是个这样的人。他不仅竭力把自己作品的内容,而且连形式在内,与革命人民融为一体。”马雅可夫斯基是苏联无产阶级的杰出代表,是苏维埃时代最优秀最有才华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是和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诗人自己就曾这样宣布过: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自始就存在.这正是苏维埃政权最初岁月那些重大错误的原因.实践修正了理论.列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实现了他的社会主义观的"根本改变".而这一"根本改变"之未凝聚成全党的共识并付诸实施,则正是苏联社会主义最终失败的原因.斯大林通过计划经济回到了"战时共产主义",并把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宣布为神圣不可"改变";而实际上这种"改变"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7.
怎样认识和评价苏维埃俄国在国内战争中所推行的战时共产主义呢?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围绕这个问题一直进行着热烈争论。从最近我国史学界、经济学界讨论的情况看,分歧是多方面的,对立是尖锐的。我们认为,只有进一步搞清楚两个问题,才能对战时共产主义作出较正确评价,才能实事求是地总结俄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这两个问题是:(一)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情况,(二)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的总结。下面,本人根据接触的有限材料,试对这两个问题作一初步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改行新经济政策之初,面对着空前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列宁充分依靠和利用俄共手中掌握的苏维埃政权,从政治方面采取客观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功过得失、加强政权建设、重视阶级斗争等一系列措施和行动,这有力地保障了新经济政策取得预期效果并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向前推进.列宁关于推进新经济政策的政治策略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21年春天,苏维埃俄国结束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战略转变。研究这一转变的历史经验,对于搞好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数十年来,我国学者就此发表了许多著述,取得了很大的  相似文献   

20.
沈宗武先生在<斯大林模式重评>一文中提出了对斯大林模式的一些看法.本文就斯大林模式是不是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是否创造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以及是不是苏联剧变的根子这三个问题与沈宗武先生商榷,从斯大林模式与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理论的探索不相一致、从长远看阻碍了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其自我强化的机制给后来的改革带来了困难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