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17年1月,胡适与陈独秀等人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发动并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革命》运动,为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纪元。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的胡适,曾把这场历史变革运动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蔡元培先生也说它是中国文艺复兴的发端;近来,又有些学者认为:五四文学革命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余响”或“回光反照”,是“植根于中国土壤的‘东方文艺复兴’。”把五四文学革命看成是“中国的文艺复兴”的命题是否能够成立呢?这还需要我们以科学的理性思维,对其做出全面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2.
中国二十世纪美育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本以“美育”贯名的杂志,分别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吴梦非主编的《美育》杂志,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由李金发主编的《美育》杂志,以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湖南美育编辑部编辑的《美育》杂志。三本《美育》的刊发纵历中国现当代数十年发展历程,投印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思想内涵,作为美育的窗口,展露出中国二十世纪美育发展的不同断面和整体趋势。  相似文献   

3.
抽象,是二十世纪艺术的主导特征之一,是现代艺术运动的基本“情结”之一。英国著名美学家、《英国美学杂志》创始人哈德罗·奥斯本(Harold Osbrne)指出,不理解“抽象精神”殊难理解现代艺术及现代艺术运动。 对“抽象精神”作深入探索与阐释者,当推德国现代著名艺术史家维赫蒙·沃林格(Wilhekm Worringer)和俄国现代者名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Wasijg Kandinsky)。沃林格的《抽象与移情》与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是二十  相似文献   

4.
《中国书评》于20世纪90年代的创刊,从今天来看,可以说是为了“中国的学术规范化运动”;而《中国书评》于21世纪的复刊,则是为了把“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推进至第二个阶段。毋庸置疑,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的目的不仅在于建立各种形式的学术规则,而且更在于强调学术内容的实质性规则,比如说如何建构学术评价机制、如何建构学术研究范式以及如何建构中国学术传统,等等。据此,我们必须指出,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第一阶段的十年努力虽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至少还存在着这样两项不足:第一,严重缺失严肃的学术书评,亦即严重缺失对知识增量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5.
文卫勇 《江汉论坛》2006,1(3):107-110
在抗战正酣的1941年,一群知识分子以《时代批评》杂志为平台,发表了一系列人权文章,集中于“人权运动专号”,由此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权运动。本文将重温这场“纸上”的人权运动,再现国家民族危亡之时的人权论争和诉求,探寻其特点与意义,以冀温故知新,为中国当前和未来的人权建设提供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中国现代派文学的繁荣发展期,以施蛰存、戴望舒、刘呐鸥、穆时英、杜衡等为代表的现代派群体在上海先后创办了《璎珞》、《无轨列车》、《新文艺》等杂志.这些现代派前期杂志在方向内容上没有一定的轨道,不管政治取向如何,只要属于“新兴”和“尖端”文学,都在其关注的视野之内,颓废的现代主义和革命的普罗主义几乎杂陈并置在杂志上,充分彰显出世界主义的开放视野和先锋精神.  相似文献   

7.
张晓哲 《理论界》2007,(6):152-153
《三联生活周刊》和《新周刊》是两本中国目前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新闻文化双周刊。一北一南,各具特色,有着不同的宗旨和口号。两本杂志的栏目设置也不尽相同。三联的“封面故事”和新周刊的“专题”两个版块都是杂志的重点内容。专题体现着杂志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2006年10、11、12月《三联生活周刊》和《新周刊》专题在内容、版面等方面的比较,可以反映出两杂志整体的策划重点和方向,尤其是各自作为杂志风格的代表,凝聚着“生活”、“新锐”两种不同风格。  相似文献   

8.
研究辛亥革命时期的进步社会思潮,有必要对二十世纪初年先进的中国人所提出的国魂问题作一番考察。我所见到的当时比较集中地论述这个问题的文章有两篇。一是《国魂篇》,连续刊载于《浙江潮》杂志(1903年)第1、3、7期(癸卯正月至七月),包括“国魂之定义”、“论铸国魂之法”、“中国之国魂安在乎!祖国主义!”、“道德问题”诸节,但可惜未能终篇。另一是《国民新灵魂》,刊载于癸卯八月。作者署名壮游,文中自称金一,可知即吴江著名革命文学家金天翮,也就是宫崎滔天《三十三年落花梦》最早的中译者之一。他的热  相似文献   

9.
一、“一九一三年广州首次举行‘五一’纪念活动”考 1921年5月1日,北京共产主义组织散发了一份题为《五月一日》的宣传品(198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大”前后》(三)中以《一九二一年“五一”纪念活动》为题,刊载了这份宣传品),里面说:“1913年的‘五一’纪念日,在中国南部的广州,由华侨工会、机器工会和一班社会主义者联合举行庆祝。……从这次起,每年广州都有‘五一’纪念的运动”。(简称甲资料,下同) 设在上海的《中国青年》杂志第77、78期合刊(1925年5月出版)发表了一篇题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马寅初发表的《新人口论》是新中国关于人口问题的经典之作。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新人口论》却遭到了无端的错误批判。这场批判运动把科学问题纳入政治批判轨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1.
龙州青年刘浪,是大革命时期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了题为《囚心》的新诗。全诗六段五十四行。一九二八年出狱后将这首署名“浪人”的诗寄给鲁迅。不久,全诗发表在当时由鲁迅主编的《语丝》杂志第四卷第四十九期上(1928年12月17日出版),并给作者寄了约五、六元稿费和一本《语丝》杂志。《囚心》一诗无情地暴露了在那“铸造冷酷人生的艺宫”、“扼窒生命巨流的荆丛”里,  相似文献   

12.
王兆胜博士是坚持文学的精神品质的批评家,他用《文学的命脉》为自己的论文集命名,表明了他对文学基本价值如爱、美和自由等的关切和诉求。这是一部富于理性色彩、人文情怀和学术品位的著作,它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深邃的思考为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和研究贡献了值得重视的思想成果。作者有意要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某些侧面进行总结,他的论文多有以“20世纪”冠名者,如《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局限分析》、《北京文化与20世纪中国散文》、《论20世纪中国性灵散文》、《论20世纪中国艺术家散文》、《论20世纪中国散文研…  相似文献   

13.
“古史辨运动”的兴起这一学术史事件为观察学术媒介与近代史学的深层次关联提供了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从学术媒介的角度来看,《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发表后引发的轰动效应,与《努力周报》良好的学术传播效果有关;在随后展开的古史讨论的过程中,《读书杂志》等报刊媒介又为“疑古派”取得讨论的胜利提供了诸多舆论上的便利;而当《古史辨》第一册刊发之时,朴社等出版媒介则为顾颉刚全力推销该书提供了很大的助益。总之,学术媒介在“古史辨运动”兴起历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古史辨运动”的兴起,不仅推动了中国史学的近代化进程,还扭转了近代史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邓正来  杜悦 《学术界》2005,(4):124-129
杜悦:尊敬的邓先生,请允许我首先祝贺《中国书评》的出版。众所周知,《中国书评》于20世纪90年代创办,并于21世纪继续出版,您作为主编,您认为这一连续出版物的意义与价值何在?您预期它能为中国学术的发展做出哪些贡献?邓正来:《中国书评》于20世纪90年代创办,从今天来看,可以说是为了启动中国的学术规范化运动;而《中国书评》于21世纪的继续出版,则是为了把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推进至第二个阶段。众所周知,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的目的乃在于建立各种学术规范,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场运动的目的不仅在于建立各种形式的学术规则,而且还更在于…  相似文献   

15.
18世纪中国社会观念的变迁与中国社会近代化问题 ,是立翔博士《近代的初曙》所论证的一个崭新命题。 18世纪中国社会的新观念直接推动 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全面近代化的历程 ,而《近代的初曙》一书为学术界展开“18世纪中国”的研究 ,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日本,“同文同种”,“一衣带水”,应当于秋万代和平友好,携手前进。正当两国人民共同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一周年的时刻,日本《中国月刊》杂志应运  相似文献   

17.
赵帅 《学术月刊》2023,(12):173-190
《新中国》是“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既往研究多发现胡适与其有密切关系,甚至断定胡适为杂志主持者。实际上,《新中国》背后涉及一个更为复杂且庞大的“报政网络”,其中包括北京政府的官员与南北报界的报人。具体而言,杂志是在北京政府总统徐世昌的支持下,由时任财政部次长的张弧出资赞助,报界闻人钱芥尘与叶恒牵线组织,网罗南北报人名流参与撰述。胡适因与钱、叶二人曾共事于《竞业旬报》《大共和日报》的交谊,同《新中国》产生关联,在1919年初《新青年》同人初步分裂后,他曾一度将接办《新中国》作为其独办《新青年》未果的替代方案,终因《新青年》同人的反对而搁置。依托“报政网络”办刊宣传新思潮的方式并不为新派人士所接受,《新中国》因此被视为由军阀官僚赞助、假冒新思潮招牌的杂志。自第二卷起,受张弧资助、总理靳云鹏支持的《又新日报》派出记者张煊、顾君义、王小隐等人主理杂志,进行“革新”,对于旧文学、旧戏的喜好让他们有意区别于北大新派,使得《新中国》新旧兼采。考察《新中国》的创办历程,揭示“报政网络”的聚合离散,有助于重新理解“五四”前后政局与思想舆论界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农村复兴运动的高涨,农村合作运动进入“极盛时期”或“农业合作社数量猛进和性质有所变更时期”,并在社会界特别是知识界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合作事业发展速度问题”的讨论。而当时重要的舆论媒体天津《大公报》或发表社论及报道或刊发有关人士对这一问题的评论文章,积极参与了这一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其讨论目的在于为中国农村合作事业寻找一条可行之路并以此复兴农村、振兴民族。这既是一场理论学术争鸣,亦是一种基于农村合作实践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史学界就洋务派与洋务运动的性质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意见:(一)洋务派是“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改良主义运动”(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或认为洋务运动“有改良维新的意义”(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二)“洋务  相似文献   

20.
管华  管林 《学术研究》2006,(5):144-145
2004年12月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是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史的奠基之作。该书作者郭延礼教授是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出版的专著有《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三卷本)、《中国近代文学新探》、《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自西徂东:先哲的文化之旅,》以及“秋瑾研究”、“龚自珍研究”等专著八种。他于20世纪60年代初,就介入中国近代文学研究,80年代后一直从事该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这些都为他完成《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