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微博时代是一个"坏事传千里"的时代,合理的辩论准则有利于微博社区的信任危机、语言危机等负面问题的处理。自古以来,哲学家和道德家都表达了这种思想,即符合伦理的行为是一种普遍可以接受的行为。2014年10月22日,新浪网总编辑陈彤以其微博ID"老沉"发布了离职的消息,一时之间议论纷纷。我们或许可能不认识陈彤,但他主导的新浪微博业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说当年的论坛、博客、贴吧是自媒体的1.0版本,微博就是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如今,"织围脖"已成为人们随时随地记录生活、分享社会新鲜事儿的最佳方式。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微博注册用户高达2.3亿。与大多数"围脖控"喜欢在网上晒晒心情、发发感慨不同的是,一些目光敏锐之人,竟通过玩微博收获了万千"粉丝"和惊人财富。堪称"浙江微博一姐"的肖俊丽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入行不足两年,她就通过"挖掘粉丝价值"赚得了200多万  相似文献   

3.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引领着传播领域的快速变革,中国传统社会的五缘人际网络与西方互联网络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两网联姻"使信息传播范围极大拓展,信息传播效果多重交互,并且促进了互联网络与社会生活的融会。  相似文献   

4.
<正>2012年2月24日11点07分,一条"网曝安徽‘官二代’横行霸道,恋爱不成将少女毁容"的微博在网络上疯传。事后证明,"官二代"的标签,是网帖故意加上去吸引眼球的。这种标签化的做法,虽让人反感,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7月25日,温州703804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等网站出现一则题为"永嘉惊现开房局长"的帖子,曝光了原温州市永嘉县工商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王大明的新闻,言其拥有多套房产,在酒店开房次数达200余之多……令人震撼的是,数天后王大明突然远赴福建武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红现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热潮,并受到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这种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一方面,作为一种新兴的潮流现象,很多"网红"被过度包装进行炒作,向大学生传递错误的价值观,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网红现象"中也存在着正能量,对大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在"网红现象"纵深发展的时代,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推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时下,"诚信"是我们社会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用 语, "建设诚信市场"、"共筑社会诚信"曾是一时 间十分流行的口号。其实,在任何历史时代,诚信都 是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 没有了诚信就意味着没有了一切。因此,早在春秋战 国时代,那些有见识的思想家便反复地强调:"言不 信者,行不果"。  相似文献   

8.
名微博具有"裂变式"的传播路径、"去层级"的互动交流、"导向性"的名人舆论场等特点。利用浙江微博平台展开的舆情调查,着重了解名微博的舆论领域、舆论关注度、舆情态度、重要关注点、影响人群结构、舆情触发及传播机制等情况。名微博舆情传播的"涵化效应"推动了青年参与社会舆论,名微博舆情导向的"集聚效应"引导青年扩宽人际圈,名微博言论植入的"微博营销"引导青年改变消费观念。因此,从政府、用户、运营商3个角度完善体制机制、制度保驾护航,加强微博引导,完善平台管理,从而规范对青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此后,中国很快进入微博时代,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新兴"微"词语的出现,如微公益、微奥运、微新闻、微创新、微交易、微阅读、微时尚等。本文针对"微X"词族的构成情况、来源以及"微X"词族的发展这三部分进行论文,探究其发展规律以及对人们的生活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当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红"的影响力及其发展潜力越来越大。利用"网红"的影响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其重要。互联网技术的飞快进步,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以及信息的获得,社交网络的开放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伴随网络不断创新发展,"网红"现象兴起并快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应该改变或创新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与形式。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是一次传播技术的革命和创新,也是对于我们生活方式的一次革新,它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层次,也对21世纪的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产生巨大影响。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随着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覆盖面更加广泛。借助微博、微信、论坛、知乎等互联网平台进行政治参与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则是指在校大学生通过各种网络媒体,如微博、微信、论坛、知乎、各种门户网站等媒介,就国内外重大事件、时事热点、就业政策、涉及学校和自身利益的事件等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诉求,进而对政府产生一定影响的行为。21世纪的大学生,尽管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激情高涨,但仍然存在盲目参与的情况,在参与过程中,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心理明显,对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弱,存在不理性行为。为此,国家、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以及互联网平台都应采取有效办法,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增强网络监管,加强对各大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本领。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网贷平台、分期购物网站、借款app层出不穷,这些网络贷款平台凭借其极低门槛的申请条件和各种优惠政策、非常快速的放款时间在法律监管的真空地带肆意生长。"不良网贷"在校园内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针对"不良网贷"造成的无数令人痛心的事件,教育部和银监会共同发布的《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构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实时预警机制和应对处置机制,并依法处置未经批准在校园推广的网络借贷。  相似文献   

13.
伴随微博的迅速发展,其碎片化的表达、开放式的平台、即时性的信息播报,迎合了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理,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表达诉求、参与政治、倾诉感情的新宠。对3000多条大学生微博文本的分析发现,大学生微博表现出后现代的趋向。从形式上看,微博表现为消解整体、解构权威、去除中心等后现代特征;从内容上看,微博体现了大学生追求"简单快乐"的人生态度、"政治即生活"的政治态度、"上帝是朋友"的宗教信仰以及"只在乎曾经拥有"的爱情取向和"即时满足"的消费诉求。网络生态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此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2009年,微博客开始风靡于中国网络,并随着微博客的流行,手机微博也逐渐形成一股新的势力,迅速渗透到大众的具体生活中.本文首先从传播语言、传播工具、裂变式传播方式和草根化传播者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微博的特别,然后阐述了微博在新闻传播领域、文学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网络世界是链接交织的意义世界.随着智能手机、电脑、互联网等工具媒介不断便利,广大青年参与到网络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中,一个为了达到自身目的,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互联网媒介,制作、转载和评价链接的"链接青年"群体日渐形成.对此,有必要厘清"链接青年"的意涵和主要行为类型,反思如何避免"链接青年"受到不良链接内容的利诱和控制,形塑具有正能量的链接行为,强化新时代网络的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博"越来越成为人们乐于使用的交流平台,"微博"方便、快捷,能够随时随地的与朋友分享信息。这样的新事物的出现渐渐地改变了大学生的信息交流、人际交往的方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这就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力。面对"微博"带来的挑战,我们不能迎难而退,而应该与时俱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网X"新词语是指像"网红、网购、网游"这类新出现的带"网"的词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反映网络事物的"网X"新词语层出不穷、日益繁多。"网X"新词语多由缩略和类推构词法形成,语义特点复杂。"网X"新词语的涌现,是语言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网络化时代,青年是网络参与的主体,其言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网络的舆论动态,同时,网络也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青年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有必要关注青年个人的网络行为及其在网络空间中呈现出来的群体性特征。青年网络行为表现出共性特征:把上网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对网络购物表现出积极的态度;网络行为折射出现代生活方式的价值理念变化;认为网络有一定的诱惑力,但不应沉溺其中;认同网络对于人际互动和交流模式的影响。同时青年群体网络行为表现出一定代际差际,在网络应用方向和目的上,"70后"更倾向与实用性的网络工具,而"80后"、"90后"主要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和方向。  相似文献   

19.
根据日语词汇来源的不同,把日语词汇分为和语、汉语、外来语和混种语四种类型。词汇种类的复杂,也意味着日语近义词的繁多。因此,日语近义词的辨析对日语学习者尤为重要,本文将利用"中日对译语料库",以"言い訳"、"弁解"、"言い逃れ"、"言い抜け"为例,从语义、用法、语感等方面就此四个近义词进行探讨和区分。本文的目的在于明晰此四者近义词的区别和各自用法,从而帮助日语学习者学习和掌握日语近义词,进一步提高日语能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全民网课"已经逐渐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从文化冲突视角、信息意识视角和认知心理视角来看,传统文化在推广传承过程中存在一些逻辑和理论问题,为此要找到传统文化通过"网课"工具推广传承的接口,打通传统文化供需的"最后一公里",要紧紧围绕传统文化产品的公益属性,兼顾传统价值与社会现实的融合,重视文化的主体性统一,技术保存与推广传承并重,以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