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乡村建设是建设数字中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抓手,厘清数字乡村建设的动力来源是有效开展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要义。从当前实践来看,我国正处于外源型模式的数字乡村建设初级阶段,具有短期内提升乡村数字化水平的优势,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可持续困境。随着乡村振兴制度设计的不断优化和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数字技术普惠效应的充分释放,内生式发展逐渐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创新方案。有别于“外源型输送”的发展模式,“内生式发展”模式更注重内生力量的激发,但同时“内生式发展”模式存在着“动力黑箱”的梗阻。未来要可持续地建设数字乡村,应该发挥外源和内生模式的联动作用,从筑牢乡村的硬件基础、培育数字乡村共同体、优化制度设计理念以及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打造外源与内生耦合的建设图景,为实现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方案。  相似文献   

2.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深远意义。针对“数字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现实挑战,各地应该加快建设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实施乡村产业和生活数字化建设,培育数字化专业型农村人才,不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浙江省作为“数字乡村”建设改革的先锋队,可以将浙江省“数字乡村”建设模式树立标杆,进而不断带动全国进行示范和推广。“数字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未来图景。  相似文献   

3.
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需要数字化技术支撑,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治理工具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引擎和持续动力。通过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构建“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为乡村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生活等应用场景赋能,从而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当前,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任重而道远,主要面临着传统农业数字化转型滞后,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尚未实现,乡村数字治理水平有待提高,乡村信息化人才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今后需要通过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强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提高乡村数字治理水平,加强乡村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数字化驱动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对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乡村发展史是一部农业文明发展史,经历了从“靠天吃饭”“靠技吃饭”到“靠数吃饭”的转变。数字化包括“数字生产”“数字营销”“数字服务”“数字追溯”“数字治理”等方面。数字信息化为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的流动提供了条件,数字经济使得传统经济理论下的信息不完全问题得以纠偏或改善;数字资源成为农业增长中重要的生产要素,拓展了传统农业经济增长理论的内涵;数字技术带来了农业营销模式创新,新业态不断涌现;数字化拓展了企业的范围经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数字治理节约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乡村治理效率。由此,提出推进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升级、加强数字农业技术研发、大力培育乡村数字人才、发展数字农产品品牌战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数字技术赋能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命题与必然趋势。基于数字赋能分析视域,研究解决乡村产业振兴的创新路径问题。研究发现,数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得益于基层政府顶层设计,构建风险托底机制,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运营能力的提高,但依然存在数字建设进程较为缓慢、数字化专业人才缺乏、数字信息共享机制不够健全、“数字化”产业治理能力有限等问题。据此提出创新路径:持续提高数字基础设施内涵建设,不断增强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能力,合理优化产业发展信息共享机制,创新驱动“数字化”治理能力的四维向度,合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绿色低碳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高质量的关键环节。聚焦数字经济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数字化带动绿色发展,以绿色化协同数字发展,基于绿色发展视角分析数字化的战略规划及部署。以数字技术赋能绿色发展的理念为逻辑起点,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和数据要素价值化为数字经济的实践路径基准,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优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弥合区域间数字鸿沟,统筹国内国际双循环,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模式、新机遇、新途径和新引擎。  相似文献   

7.
在测度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利用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提升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其促进效应为10.4%;门槛效应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正向边际效应溢出”趋势特征;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溢出强度具有空间异质性,在区域上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特征,但相比东北和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对数字普惠金融所带来的乡村产业溢出红利更为敏感;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区划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增进效能呈“N”字型布局。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要求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内在选择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数字思政”被学界广泛关注和研究。“数字思政”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利用,在数据要素支撑和驱动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与提质增效,进而实现多维度数字化融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数字思政”能够助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构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空间,有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变革。  相似文献   

9.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产业都在不断进行着数字化转型。在此过程中,数字技术深层次助力了农村的数字经济发展、网络文化丰富、治理体系创新、生态智慧保护,以及信息服务城乡一体,以上都是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一部分。以乡村治理为例,在传统治理方式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而数字技术可以突破这些瓶颈,推动乡村治理发展。同样,在乡村治理数字化的过程之中也出现了许多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因此要实现乡村善治,就要探索出我国乡村治理的数字化发展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0.
数字乡村建设是当前乡村建设的新趋势,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路径,然而,乡村的数字化转型仍面临技术快速发展与政策滞后的挑战,需要协同推进技术创新和政策改革。通过对东部Z省乡村的近距离观察,以实地田野为主探讨乡村数字化转型中的“数据”和“数治”,以及技术逻辑和政策逻辑的有效协同逻辑。从技术与政策的张力出发,分析了乡村数字化转型中所面临的理论和操作层面的问题:技术主导导致政策无法及时适应,形成“数字嵌入失衡”,政策滞后限制了技术的发挥;在操作层面,管理与服务、数量与质量、进度与实效的平衡成为关键问题。由此,提出构建数字乡村建设的韧性治理机制,强调技术与政策的协同发展、政府与乡村关系的嬗变以及应对数字化转型的双重任务。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乡村建设的新兴形态,正经历着不断迭代的阶段,为更好地抓住数字化改革的机遇,需要关注乡村实施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技术与政策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要强调技术逻辑与政策逻辑的有效融合,特别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韧性治理机制需要充分考虑技术与政策的协同演变,政府政策响应速度的提升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数字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是落实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在理论层面,数字乡村建设以数据要素赋能推动农村数字化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以平台化经济组织形式推动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以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推动农村上层建筑调整,正在深刻改变着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在实践层面,为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应当加快完善数字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数字化在文化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功能上,数字化的发展推动着乡村文化的传播与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对文化振兴起到了筑基、固力、提效的作用。目前乡村文化数字化面临数字化基础薄弱、乡村主体数字素养较低、数字化资金投入不足以及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要从提升数字化建设水平、增强乡村主体数字素养、加大乡村数字化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数字化监督体系等多方面破解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困境,为大数据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完善的数字化环境。  相似文献   

13.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是当前“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之一,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乡村治理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时,赋能农村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生成。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可以培养出适应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需求的专业人才,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教育高质量发展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也面临着区域教育资源不均衡、乡村人才流失、教育内容适配性不高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本文深入探讨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未来路径。  相似文献   

14.
乡村数字化建设是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主要包括技术维度的“数字下乡”、主体维度的“数字农民”以及情境维度的“数字乡村”。但技术应用、主体变革以及社会变迁所引发的多重不确定性因素也渗透在乡村数字化建设之中,从而可能导致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乡村社会发展进入一种新的“不确定性情境”。因此,当下的中国乡村数字化建设将迎来巨大的情境挑战,亟需树立“不确定性”的发展思维,从技术应用、主体赋能和情境治理等维度共同深化乡村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实践。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急需从驱动、目标和实践三个层面深刻认识并系统阐释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逻辑理路,以此为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在驱动逻辑层面,国际中文教育受到ChatGPT等智能技术的外在影响,催生了构建更具柔韧性、开放性和适应性数字教育生态的内在诉求。在目标逻辑层面,要以提升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更多知华友华人士为核心,运用数字技术在教学结构、环境、模式、目标四方面实现系统性、深层次创变,坚定“+数字化”的转型方向。在实践逻辑层面,经预测,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多模态学习分析、自适应学习、扩展现实和混合学习空间六项关键技术将全面赋能国际中文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教育数字化与教育新形态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推进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在数字化时代,教育数字化是我国数字中国战略的一部分。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发展虽然进行了数字化转变,但是仍然存在缺乏有效的数字化教育内容和平台、教师数字素养不足、数字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基于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高校教育现状,可以建立健全数字化平台,吸纳优质教学资源;构建数字素养发展新机制,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数字技术优势,以期推动高校教育新形态的形成,助力教育数字化建设及我国教育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7.
公共服务数字化是新发展格局下增强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文章以数字化为论域,构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标准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公共服务精准化的分析框架,试图为公共服务数字化提供逻辑解释。客观地看,当前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面临一些现实矛盾:公共服务数字“红利”与“鸿沟”矛盾、公共服务数字“供给”与“需求”矛盾、公共服务数字“智治”与“善治”矛盾、公共服务数字“质量”与“数量”矛盾。为深入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进程,有必要构建公共服务数字化的优化路径,即有效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场域,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完善公共服务数字机制,健全公共服务质量体系。  相似文献   

18.
数字乡村治理是新时代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策略选择,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城乡数字鸿沟、社会参与度低、数据融合性差等社会质量不高的问题。以社会质量理论为分析框架,在理清数字乡村和社会质量理论多维契合性的基础上,试图构建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当前,数字乡村治理提升社会质量遵循着增加农民收入、美化乡村环境、营造乡风文明、维护乡村秩序的实践逻辑,凸显了坚持村民主体、倡导需求导向、保障共同参与、实现权责对等的优势特点。然而,由于数字技术和乡村治理的融合是一个漫长发展的过程,现阶段数字乡村治理还存在着社会经济保障不足、政府绩效导向、短期碎片创新和传统乡村管理排他性的现实困境。基于此,未来数字乡村治理需不断推动社会经济保障、增强社会凝聚信任、构建社会包容机制、完善社会主体赋权,最终实现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实现共同富裕,数字乡村建设是关键路径之一。数据承载的信息成为一种关键的生产要素,催生、激活和放大数字技术的扩散效应、溢出效应以及普惠效应,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赋能机制、共享机制以及均衡机制,能有效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浙江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共同富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具体实践包括:高水平规划引领数字乡村顶层设计,数字赋能推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数字化改革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以及治理数字化转型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但是,数字乡村建设在具体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具体包括:代际与阶层数字鸿沟问题,隐私泄露风险问题以及数字乡村建设资金、人才等资源相对缺乏等,需要通过强化数字乡村顶层设计,加强政企合作;创新乡村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数字技能和素养以及规范政府数字监管,合理平衡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等路径来更好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相似文献   

20.
乡村社群记忆承载了乡民的思想观念与认知习惯,是乡村文化的直接凝结和体现。数字技术的普及为乡村社群保留和传承记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但数字技术造成的社交隔离、知识流失和媒介表达受限等问题也给乡村社群记忆的构建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使得乡村社群内部记忆相对封闭,存在“茧化”与“失忆”的风险。因此,要借助建立数字化社群平台、构建乡村社群文化数字档案库、组织社群庆典活动等手段解封乡村社群记忆,铭记乡村社群历史,以传承乡村社群文化,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