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西周礼乐之治开始,即出现了旨在培养个体德性(政治德行)的乐教。“乐”与“礼”之规范性相辅相成,具有使不同身份的个体行为符合规范的教化功能,谓“礼、乐,德之则也”。随着诸子学说在春秋末年的兴起,德性的内涵从政治德行范畴深化为内在的道德品格,但乐教形式的自觉性价值亟待建构。孔子于礼乐制度规范失效的情况下挖掘了“乐”的自觉性价值:将由“乐”引起的情感视为个体作出道德行为的主要动力,以西周传统乐教的形式内容作为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的对象,并设置了理想人格作为德性实现的现实形态,建立了一条凸显个体内心自觉的德性修养路径,谓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是这一德性修养路径的方法论提纲。孔子“乐”论被孔门后学与荀子所继承,德性修养变为以人性、人情为基础的讨论。而荀子在性恶论基础上强调“乐”的规范性价值,与孔子强调“乐”的自觉性价值互为补充,使“乐”的德性精神留存于儒家教化思想中,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气质之一。  相似文献   

2.
“乐”源于人的情感而又与情感互动,通向伦理道德而又以善德为评价标准;它以“中和”为美又有和谐社会之功能,既是提高个人修养之手段又是治国安邦之大柄。因此,“乐”之灵魂是情感、道德与和谐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3.
略论孔子的德育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是孔子道德学说的核心概念。在孔子的教育实践中,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因材施教也是孔子德育方法的特点。对道德信念、情感、行为的培养,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三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论个体道德意识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道德意识存在于道德个体的知、情、意中。其中,“知”即道德认知,是个人关于道德关系、规范、原则的内化,是个体道德意识的核心因素。“情”即道德情感,是个人对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现象的爱憎或好恶的情绪反应和倾向。“意”即道德意志,是个人控制或激发热情,向明确目标驱动的力量,是克服一切外部阻力和内部阻力,奔向目标的心理机能。“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双向联系与互相渗透,形成了个体道德意识的完整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以孔孟为代表的早期儒家致力于构造其“内圣成德之学”。孔孟以道德意识层面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意志以及道德理想、道德信念 ,道德行为层面的道德动机、道德行为、以及道德修养塑造出个体的整体道德素质 ,即道德境界 ,从而完成了对其个体道德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道德信念形成之研究章永生道德信念是坚定的道德认知,它是在已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同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的一种道德认知。它是“情”和“理”的合金。当一个人坚信自己的道德观念正确,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伴随着内心体验成为自己的行动指...  相似文献   

7.
秦汉时期,儒家以道德意识信制甚至取代审美情感。与此相抗衡,道家、墨家和秦汉之际的另外一些思想家,从贵生、养生的性命之情出发,反对礼义道德和物欲对人的精神自由均残害与损伤,强调审美情感超越感官满足,超越实用功利,达到生命之适与精神愉悦。审美情感与生命之适第一个把人的情感与个体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是庄子。庄子追求独立人格、精神自由的旗帜就是他所高标的性命之情。性命之情出于生命之自然,它在自适其适中获得极大的快乐。庄子认为一切外在于生命活动的仁义道德、声色大马都是束缚矫曲人的自然情感的名经利锁,是骄姆和资…  相似文献   

8.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了“诗可以怨”的观点,对此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本文试从《论语》原文中透视孔子对“怨”的真实态度。孔子主张只要“怨”是合理的,有助于社会群体利益的,就应该明确地表达出来。从范围上看,孔子的“怨”是广泛的,包括对违反仁道、不合礼者、遭到挫折与打击时以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程度上看,孔子的“怨”是很深的“怨”,甚至是“恶”。有了怨情,就必须表现出来,故而孔子认为把怨情隐藏起来是可耻的行为,“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孔子肯定了诗可以表现怨情的同时,也就赋予了艺术情感表现上的真实性,“诗可以怨”对后代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三方面的问题(一)孔子诗教艺术观不成立,乐教观才真正构成其艺术观。1.孔子对《诗经》具体诗句采取断章取义式阐释策略,是把《诗经》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符号来看待,“兴观群怨”说是对以《诗经》为媒介符号的组织传播功能的表述。2.诗乐不分,孔子对《诗经》“思无邪”的总体评价和对具体篇章《关雎》的评论,是在音乐意义上进行的。3.《论语》中记载有大量的孔子音乐实践活动和音乐鉴赏活动。(二)孔子乐教观的审美指向是人生之境,即对个体生命人格的形成与超越作用,这得益于他对中国古代乐教的继承和对乐的精神的新发现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乐放在礼的上位,认定乐是审美人格完成的圆融境界;2.“五十知天命”把“知”作为实现审美超越的关键,“知”中蕴涵对人生终极意义和现实生命意义的认知。(三)孔子美学思想两层面1.命成思想及其人生实践构成孔子的审美超越理论;2.尽善尽美表达的是孔子有意味的形式的美学思想和对艺术境界的某种规定性。  相似文献   

10.
孔子在礼备乐和的传统社会文化模式中,把音乐的安放与以个人修身养性、安生立命、合乎“众乐”的礼教相融相生,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流。“善”、“仁”、“和”不仅是对伦理思想的提炼亦是对音乐法则的普遍抽象,本文拟从孔子的礼乐观、乐论和乐教三方面论证孔子音乐思想的伦理价值及音乐伦理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11.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我国古代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之说,其中的“爱”就有对国家民族之爱.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国家民族的情感爆炸了,可以推翻一个王朝,可以赶走凶恶的占领者.情感教育有着头等重要的意义,情感的感染性在教育工作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积极的情感感染,是促使学生把知识、道德标准转化为信念、理想、世界观的催化剂,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中学语文课思想情感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语文课中有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  相似文献   

12.
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中,孝具有深刻的伦理意蕴,是个体道德自觉的集中体现。首先,孝是一种自然的家庭伦理情感,是个体在家庭中的道德自觉;其次,孝外推到社会上,完成个体作为社会公民(即社会成员)的道德责任与义务,体现个体在社会的自觉的道德责任感。最后,孝以圣人作为道德自觉的终极目标,不断推动和激励个体的德性完善。孔子的孝充分体现了个体道德自觉的能力和走向。  相似文献   

13.
古代中国人的审美意识是在伦理道德的襁褓中孕育的。先秦两汉时代,审美情感就是“乐”,道德就是“礼”。乐是礼仪活动的伴奏,审美情感依附于道德。礼与乐的相互偏离与制约形成“中和”的审美范畴。道德对诗歌的主宰集中体现为“诗言志”的主张。审美情感从发生起便与道德意识有不解之缘和不解之冤。  相似文献   

14.
子贡作为孔门十哲之一,为人温和谦虚,善于外交和货殖,通于情而达于理。孔子不仅认为子贡是“瑚琏之器”,而且对他的评价是“达”。通过对《论语》和其他文献中有关子贡的记载可以看出,子贡之“达”以“质直好义”为本,其精神面向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即通达时局之变、通达言谈之巧、通达鬻财之机、通达师道之情。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在道德学问、货殖鬻财、政治外交、尊师重道等方面从容务实而又全面发展之人,孔子才给出了“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关于道德价值的五大流行定义:“需要”说、“应该”说、“情感”说、“意义”说和“关系”说等。分析发现,这些观点均具有真理性,也有进一步完善之必要;如果把道德价值界定为:“道德事实与人之间特有的社会关系,它标志着道德事实对人的本质之确证和完善”,或许会更加接近道德价值的内在特质。进而认为,道德价值是以实践-精神、功利-道义、个人-社会、自律-他律、相对-绝对相统一的方式来把握,并通过认可正确道德价值、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互动转化、形成内在道德素质与外在道德习惯、坚持个体道德价值取向与社会道德价值要求相统一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6.
道德建设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设,因为只有诉诸情感信念的道德,才是现实的道德。传统道德的理性主义特质导致了道德理想设计与道德实践的悖离,实现道德向自由情感的回归是当代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分离也要求用道德情感来消解,塑造人己两利的现代人性;普遍伦理的呼唤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以基本道德情感为基础的精神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先秦思想家对乐教与情感关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思考,形成了我国古代独特的乐教育情的人文教化思想:乐是人道与天道的合一,体现了自然、社会的和谐规律;乐通人情伦理、通政教;乐教在使人"成人"、确立个体的道德主体地位方面有独到的作用。因而,它是提升个体德性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以自然情感为基础,以德性情感为导向,以愉悦的潜移默化为主要影响方式,与礼教相互为用是乐教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8.
庄子在总结、甄别春秋战国“百家之学”的基础上,继承老子学说,批判孔子及墨家学说,以“任其性命之情”“安其性命之情”“不失其性命之情”为核心和标志,对“道德”和“善”作出了独特的解释与界定。以此为“内圣之道”,庄子提出了卫生全德、养形养神的修养要求和“真人”“圣人”的人格理想;以此为“外王之道”,他提出了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基本原则和“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在方法论上,他从“自适其适”出发,主张亦此亦彼,无可不可,齐一是非,不主故常。在承认是非相对性的基础上,肯定、强调无为适性是天下最大的道德善,庄子学说是百家之学中最完美的学说。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与当今素质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今为什么要提出“素质教育” ?因为素质教育更加接近教育的本质 ,更加符合教育发展和培养人才的客观规律 ,“素质教育”是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吸取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秀成果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在“仁” (德 )、“知” (智 )、“勇” (体 )、“美”(乐 )、“才”等几方面都得到全面修养和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先师” ;书院之自筹经费 ,自定章程 ,注重因材施教 ,鄙薄标准化教学 ,强调道德气节的修养 ,突出师生的情感交流等等 ,使其容易形成相对独立的学风。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伦理思想有“仁”“礼”“德”“孝”“学”五个方面的价值内涵,其基本特征是由内而外,重人轻物,重自律轻他律,重义轻利,重精神轻物质。在汲取其思想精华的同时必须科学分析其思想方法的合理性和思想内容的全面性,用哲学的眼光审视孔子伦理思想,宏观上要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关系,道德与经济的关系。如此,才能使孔子伦理思想在当前的道德建设中找到其应有的位置,也才能使民族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