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日本天皇裕仁与南京大屠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裕仁与南京大屠杀有着深刻的联系。他签发的进攻南京的命令 ,彻底改变了南京的命运 ;他特别任命的两名前线军事主将 ,直接指导实施了屠杀行动 ;他完全知道大屠杀的发生 ,采取的却是默认和纵容的态度 ,没有采取任何制止措施 ;他发布的褒奖敕语 ,实际使大屠杀合法化 ,直接导致了大屠杀的升级和扩大 ;他亲自召见大屠杀的三名主犯 ,表现出对大屠杀及刽子手肯定与赞赏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南京大屠杀与南京市民的创伤记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京大屠杀是南京市民记忆中永远无法忘却的一页。 1982年 ,日本教科书事件后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纪念碑相继建成 ,架通了南京市民连接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记忆通道。在南京市民的创伤记忆中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与现实生活中的民族情感 ,两者相互缠绕 ,共存共生。幸存者对大屠杀的史实记忆刻骨铭心 ,而他们的情感记忆更多的则表现为宽容。南京市民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已超越了原始复仇阶段。创伤记忆理应置换为人类追求和平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3.
南京大屠杀对南京市民社会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惨无人道的残暴行为 ,给南京市民造成了心灵与肉体的巨大创伤。战后 ,由于国际形势等诸因素的影响 ,南京大屠杀被深深地埋在南京人的记忆之中。80年代之后 ,日本右派势力的日益嚣张与广泛关注 ,南京大屠杀从记忆和尘封的历史中走出。对 60余年前南京大屠杀的主动与被动记忆 ,这本身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去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并随即实施的大屠杀,不仅杀死了30多万中国军民,而且烧毁了南京三分之一的城市建筑,摧毁了南京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更将自1927年4月国民政府在南京定都以来十年建设的成果几乎扫荡殆尽.本文对日军大屠杀以前南京的建设成就与社会风貌进行论述与解读,从而深切感受与深刻认识日军大屠杀对南京近代化进程的严重破坏与阻挠.日本的侵华战争的罪恶影响,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最典型的事例.  相似文献   

5.
南京大屠杀与日军的预谋孙宅巍在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中,经战后中国军事法庭认定,被屠杀的中国同胞达30万人以上。中国人民在这一悲惨事件中,蒙受了巨大的灾难和屈辱。人们有理由从这一恶性事件的起因中,去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吸取教训,使类似的历史悲剧不再...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与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都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进行了严肃的审理与庄严的判决.但是过去史学界对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研究较多,而对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研究不够,甚至重视不够.本文对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设立的历史背景、审理南京大屠杀案的过程、特点及其重要意义作一阐述,指出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审理南京大屠杀案,具有合法性、严密性、典型性与宽严结合的政策性等特点,其所确认的“日军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战俘与平民三十万人以上”,具有不容置疑的历史权威性.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案的审判有着“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所不能替代的特殊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经盛鸿 《江海学刊》2004,(5):156-163
日本军国主义 1937年 12月攻占南京后 ,无视国际公法 ,以极大的凶残性与贪婪性 ,对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与文化典籍实施了有计划的疯狂的摧残与劫掠 ,造成了南京历史上一次无法估量与无可挽回的文化浩劫 ,被中外人士称之为对南京的“文化大屠杀”  相似文献   

8.
日本军国主义以“在乡军人会”等群众性组织为其社会基础,又与天皇制度、神道、“武士道”精神等紧密结合,在近代日本社会,形成一般极其凶恶的势力。日本军国主义以无休止地对外扩张为其特点。扩张需要征服,征服离不开暴力。军国主义的残暴、野蛮与疯狂,是一切战争暴行之源。日本军国主义企图通过恐怖手段,在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进行大规模屠杀,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中国人民停止抵抗。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恶性膨胀的产物。日本军国主义是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二次大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已经覆灭。但是,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分子与政客,一次又一次地在南京大屠杀,以及对中国和东南亚侵略的问题上,进行翻案活动。我们必须对这一危险倾向,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  相似文献   

9.
"南京大屠杀期间究竟有无朝鲜人组成的日本军"这个问题,在网络上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成为一个争论的焦点.论者运用参加南京大屠杀日军部队的建制、近代韩国建国历史与战时征兵制等史料,对这一论题进行理性的、实事求是的史学分析,得出南京大屠杀期间肯定没有朝鲜人组成的日本军的结论.以廓清认知,还历史的真相.  相似文献   

10.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发生70多年来,世界上有超过100多本各种文本的南京大屠杀史料专著相继编辑出版.经考证,当年英国驻华记者田伯烈先生,编辑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史料专著图书--<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中文名),并且在美、英两国也同时公开出版,在让世界知道南京大屠杀历史上功不可没.本文笔者通过对他收集资料并编印成书的写作背景、动机、内容以及真实性、影响力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性评析和学术考证,以凸显其历史的传播作用,并据此回击日本右翼势力对他的诽谤、攻击和否定.  相似文献   

11.
10多年来,包括李秀英诉日本政府案在内共有五个涉及南京大屠杀史的诉讼案件在日本审理,其终审结果不尽相同,有胜有败.笔者作为涉案当事人,通过分析和评价这五个诉讼案的起因、实质、审判过程、审判结果,阐释诉讼案本身对于维护南京大屠杀史实、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进而达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维护和平等诸方面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公然违背国际公法,大肆屠杀中国难民和俘虏,即使是在南京国际安全区内也不例外.多年来,对已遁入南京国际安全区但又遭到杀害的遇难者究竟有多少?他们是以怎样的方式遇难的?诸如此类问题,史学界一直没有深入考证与研究.笔者根据现存的历史资料和编撰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录数据库,初步分析了已掌握的南京国际安全区遇难者人数和各种遇难方式,将有记载的国际安全区部分遇难者名录整理出来,并对这些遇难者的性别、年龄、职业进行详实、具体的分析,以便更好地揭露侵华日军曾在南京国际安全区肆无忌惮迫害中国人民的暴行.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日本少数右翼势力,不断妄图为侵华日军血腥屠杀我30万南京同胞的罪责翻案.拓殖大学讲帅田中正明以“‘南京大屠杀’之虚构”为题,专著一书,大发谬沦;另一名作家山本七平在《我方的日本军》一书中,诬称南京大屠杀为“无稽之谈”.最近,日本众议员石原慎太郎又声称,“中国方而应该提出证据,我不认为发生过所谓的大屠杀”、他们进行翻案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法,是抓住南京大屠杀事件中的尸体掩理和处理活动,大作文章,然而,与他们的愿望相反.大量关于尸体处理的档案、口碑资料.恰恰证明了30万南京同胞惨遗屠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相似文献   

14.
口述史学视角下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述史学作为日益时兴的一种新的史学研究方法,具有独特的特征,对拓展和加深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在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上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学术成果,且有进一步应用的前景和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15.
距今已67年的南京大屠杀事件,给我们留下了沉重的历史记忆。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抚摸曾经的伤痛,铭记历史教训,呼唤永久和平,不仅仅在于必须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更重要的是对这段残酷历史进行反思,并从中找到现实启示,这就是:中国必须强大起来,足以使任何外敌望而却步,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中国人民必须增强当代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发奋图强,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6.
东京地方法院鼓吹南京大屠杀未定论意欲何为?高原一1987年,原日军第十六师团二十联队士兵东史郎由于心灵的内疚,在作为中日全面战争开端的七七事变五十周年前夕(时东史郎七十五岁),与同一联队的士兵增田六助(七十八岁)、上羽武一郎(七十一岁)一起,在京都会...  相似文献   

17.
试论南京大屠杀中的“安全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37年12月至1938年2月,南京失陷前后,曾经在“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主持下,出现过一个专门保障难民安全与生活的“安全区”(又叫“难民区”)。一度有近30万人,麇集在这个不到4平方公里的狭小范围内。安全区的设立与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南京市民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与铁蹄下所受到的损失。安全区问题直接关系到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深入研究。可以说,要研究南京大屠杀,就不能不搞清南京安全区的来龙去脉,在安全区内发生的各种暴行,以及安全区所发挥的作用。可是,迄今为止,在对南京大屠杀问题的研究中,还很少见到专门论述安全区的文章,笔者不揣浅陋,试以近年来所搜集到的资料,对安全区作一粗浅的论述,以就教于史界。  相似文献   

18.
南京大屠杀埋尸研究,直接关系到南京大屠杀的规模与遇难人数的实证.在新发现的南京大屠杀埋尸资料中,大部分进一步证实了已有的结论与理念,但也有一部分揭示出了一些新的值得思考的问题.如:红卐字会开始埋尸活动的时间,红卐字会收埋尸体的总数,以及全城大量埋尸基本告一段落的时间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南京大屠杀的规模与遇难同胞的人数,因而是属于牵动全局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最近发现的埋尸资料,提出并初步剖析了这些问题.对这类问题的最终认定,尚有待干更多资料的发现,以及对各种资料的综合解读、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抗战胜利后,在主客观条件都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南京调查敌人罪行委员会、南京市抗战损失委员会和南京大屠杀案调查委员会三个专门调查机构从不同角度对南京大屠杀案进行了力所能及的社会调查,尽管这一调查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极个别统计数字的可信度也不高,但战后国民政府通过社会调查所获得的大量人证物证揭示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同时也在同盟国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南京国防部军事法庭南京大屠杀案的审判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问 ●答 为了使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南京大屠杀真相,全面了解南京大屠杀问题研究的历史意义,本刊邀请南京市档案馆夏蓓和南京大学吕晶与《南京大屠杀全史》主编张宪文教授展开对话,就《全史》的宗旨、意义和学术创新等多方面为读者进行专业性深度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