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柏荣可以说是潇湘文坛上的一位传奇性人物,他从知青到军人,从记者到秘书,从一般干部到处级领导,再回头又成为一家新闻媒体的掌勺人,这其中,不可谓不曲折离奇.更让人称道的是,他泼墨为文,曾让许多社会败类无处藏身,赢得不畏淫威的"铁血记者"赞誉;他潜心著书,其<寻找罄香--新闻采写艺术>被多所高校列为教学参考用书;他开办农庄,又大有"采菊东篱下"的闲情.不知是由于职业的熏陶,抑或是与生俱来的性情使然,他的骨子里彰显的是一种对事业的执著与对社会的担当.如他积十年之功力所完成的长篇小说<遍地英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2.
沈荩于自立军起义后在京津地区曾先后由刘鹗安排在北京的掩埋局和<天津日日新闻>报馆工作,他并没有担任记者,也没有利用记者身份向八国联军告密使载漪、启秀等被处死.被称为<中俄密约>的俄国"七条"要求并非由沈荩"以侦探手段得之"而揭露于报端.因此关于沈荩因揭露<中俄密约>而获罪,致被清廷杖毙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3.
清初吴淇编选的<六朝<选>诗定论>是一部以<文选>所选古诗为评论对象的古诗选本.吴淇借此对<选>诗进行了重新阐释.他以"汉道"来规定<选>诗,将其界定为形式为五七言、内容精神上能够体现三百之性与楚骚之情的"六朝"诗,使得<选>诗范围被缩小,意义被绝对化,失去了原本的丰富性.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他的这种主张是不利于文学发展的.但这也是清初儒家诗学政教精神复兴大背景下的产物,从这一意义上讲,<六朝<选>诗定论>又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4.
姚明是"被退役"的,让姚明"被"退役的是美国媒体及记者,是他们根据事实和推理在姚明宣布退役前抢发了"姚明退役"的新闻。中国媒体及记者由于立场与美国媒体迥异,回避了"姚明退役"的首发新闻。"姚明退役"的新闻,折射出的是中国记者违背"记者不应与采访对象做朋友"这一新闻伦理,以及中国媒体习惯于误读"公众利益",进而导致中国媒体在"姚明退役"首发新闻上的失语。  相似文献   

5.
新闻策划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具有宏观的概括性,还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文章以地方报<武进日报>推出的"武报记者环湖行"大型新闻实践活动,来阐述新闻策划在当前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应该如何变被动为主动,总结了<武进日报>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即:必须注重"三贴近",从宏观着眼,由微观入手,通过"钻进去"与"跳出来"的一唱三叹、举一反三的举措进行策划,以增强地区报纸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相似文献   

6.
袁殊是中国现代大众新闻理论和中国报告文学最早的研究者与提倡者之一,也是20世纪30年代学生新闻的重要研究者.他主编的<文艺新闻>广泛报道左翼文化界的活动,反映进步文化思想,最早披露了"左联"五烈士的消息,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发起和组织的"记者座谈",是抗战初期成立的由中国共产党和周恩来领导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前身,是中国新闻事业职业化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早期中国的记者被称为"访员"、"访事人,"19世纪后半期,上海的报刊均称记者为"访员"。1905年郑贯公已经使用了"记者"这一称呼。从"政论报刊时期"到"新闻消息报刊时期"的过渡,是"访员"成为"记者"的新闻业界背景。从"访员"到"记者"称呼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记者职业认识水平的变化和这个职业社会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史记》实录精神与新闻真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以"实录"精神影响了当代新闻从业人员,本文着重论述了<史记>的实录精神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的一致性,以及在实际新闻写作中的运用,旨在从史家精神中汲取一点有益于新闻写作的养分.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由于世界性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在我国学术研究领域,不断有许多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新技能乃至新学科诞生.武汉大学新闻系副教授吴肇荣的《中国现代作家型记者》(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就是一部在新闻与文学结合研究中推出的新成果,一部具有开拓性的论著.一、选题新颖,开拓了我国新闻与文学综合研究的新领域《中国现代作家型记者》,是一部探讨、论述我国现代作家型记者和文学化新闻写作方式的专著,  相似文献   

10.
由于博客自身的独特魅力以及它所寄生的母体--互联网的大众传播性.在不长的时间里博客得以蓬勃发展起来.记者博客的出现与发展是博客创造的传播奇迹之一.记者博客融合了博客与传统媒体的优点,具有三大传播优势:拓展记者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通过互动,将信息的"叠加"效应和媒体的"放大"效应有效地结合;与媒体联动,提高和放大新闻的传播效应.记者博客欲承担传统媒体延伸的责任并得以良性发展,必须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记者应将开设博客看作是本职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确保博客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三是力求与读者有效互动,努力凸显其个性.  相似文献   

11.
<史记>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精神在唐末颇受诗人瞩目,尤其是咏史诗,更以其"咏以永其言"凝聚了唐末诗人深沉的<史记>情结.周昙、胡曾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两位.他们皆善咏史诗,本文通过对他们诗作<史记>渊源的解析,探求了唐末诗人的<史记>情结.这种<史记>情结正是对<史记>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史记>精神和魅力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坛上的名人很多,像老鬼那样在底层民间获得好评并有很多传闻的不多,走进老鬼的博客,深沉的马头琴、粗犷的蒙古族民歌,他嬉笑怒骂皆文章,每篇文章后面都有众多跟帖,很多入既是她的长篇小说<血色黄昏>的读者,也是他母亲杨沫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读者,大部分入与他素不相识,却一个个都像打了兴奋剂,支持、颂扬、反对、谩骂,热闹非凡,他自个儿倒默默呆在一边,难得出来作个回复.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中国,开展了13年的新闻采访活动,对中国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其著作至今被中外记者誉为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斯诺的新闻成就一方面取决他始终践行了新闻专业主义,另一方面得益于他不畏艰难的新闻职业精神和致力于提升综合实力的思想理念。那么,斯诺的新闻思想对新世纪的新闻接班人有什么现实启示和指导价值?本文将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接受<圣经>影响与他早年在湘西及后来在北京的经历有关,现实的冷漠与严酷使他对基督精神充满渴求,并从中获得精神慰籍.沈从文从<圣经>中直接吸取艺术营养,无论是语言意象、叙述模式、人物塑造还是对爱的探寻等都受<圣经>影响颇深,他所创造的"湘西世界"也与<圣经>"诺亚方舟"有渊源.  相似文献   

15.
李白对<诗经>的接受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他在思想上自觉把<诗经>当作反对齐梁柔靡之风的武嚣;第二,他与<诗经>有着相同的精神契合点即抒发性情;第三,他看重<诗经>的政治讽刺精神.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李白在其作品中从字词、句式、意境、手法、题材等各个方面对<诗经>进行了接受.  相似文献   

16.
从勤劳的“蜜蜂”到拔尖人才──高级记者刘耀辉的成功之道《新闻界》杂志主任编辑邓俊我与刘耀辉同志在四川日报共事30多年,感到他思想成熟,事业心强,新闻功底厚实,能吃苦耐劳,采访作风深入,富有创新精神。他在新闻战线左右开弓,使出“十八般武艺”,不管是写消...  相似文献   

17.
我当了37年新华社记者。在这37年中,我既尝尽了记者的艰辛,也体味了记者的幸福。郭沫若先生称记者是"文坛的祭酒"。他说:"无数勇敢正直的记者,他们正是今天的左丘明、司马迁。"记者是历史的记录者。他们今天写的新闻,明天就成为历史。记者肩负如此崇高的重任,究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呢?  相似文献   

18.
<管子>研究进入两宋后,对其文本进行深入、细腻的诠释、解读已成为时代风尚.叶适的<习学记言>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征.他以唐虞三代之道"惟管仲知之"为出发点,对<管子>一书的思想真伪作了全面深刻的解析、评判.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管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的经典论断.此外,他在解读<管子>时还联系南宋的社会现实,抒发自己对时局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综观易卜生对鲁迅的影响,话剧<人民公敌>是鲁迅最为看重,也是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影响最深的作品.<人民公敌>中先觉者与庸众对立的思想启迪了鲁迅,他的文学作品多次出现了与<人民公敌>同样的主题思想,并形成了"先觉者与庸众对立"的主题结构模式.<狂人日记>、<药>、<长明灯>、<孤独者>都表达了先觉者与庸众的对立这一主题.鲁迅欣赏和赞同先觉者打破"铁屋子"的行动,但是对于先觉者的命运,鲁迅却有着清醒的认识:先觉者与庸众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既有可能先觉者被庸众所压迫、扼杀而愈战愈勇,如<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也有可能以先觉者为庸众所"诱杀"而终结,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这后一种可能无疑揭示了先觉者与庸众对立斗争的复杂性,体现了鲁迅对易卜生及其<人民公敌>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作者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反复阐述生命重于轩冕利禄,生命至上主义的主张.这一主张是<庄子>的作者对现实的深沉忧患而产生的.为此可推断出<庄子>的作者萌发了生存论意义上的"人"的觉醒,他渴望一种能消除使他与自然、同伴、自身分裂的和谐.即消除异化的思想.并由此生发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从而获得逍遥自然的自由精神,最终达到对生死的超越与解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