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这一群体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监护与呵护,产生了性格多动、自卑、自负、暴躁、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此,政府应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上采取行政措施,通过制度化的行政法规,落实替代管护机制、以便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父母外出经商、务工,把他们留在原住地交给其祖辈或其它亲属照料,这部分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关爱,存在严重的监护缺失、教育滞后、心理病态发展等问题。笔者认为应以学校寄宿制为主导,家庭、政府和社会多方面力量协调作用,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当前教育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问题"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简要分析说明,重点探究并阐释了在"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教师的角色地位。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各界对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思想状况十分关注。然而,由于留守儿童数目的庞大,导致社会各界的帮助显得无力。同时他们的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基于此,在深入分析留守儿童思想现状的基础上,通过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对留守儿童的作用,提出了改变农村留守儿童不良思想现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服务是在缺乏第三方——专业的学校社工介入服务背景之下的权宜产物。基于皖北农村M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调研,探究这种留守儿童“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模式在相关制度建设、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做法,进而对"-5前农村留守儿童“学校代行式”社会工作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结论是:由农村学校及其教师为在校留守儿童提供服务是利弊兼有,且弊大于利的,由此呼吁未来农村学校能实现“一校一社工”,由驻校社工承担起在校留守儿童服务任务,这既有利于对农村学校及其教师进行减负,也有利于我国的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犯罪学研究表明,缺陷人格是导致犯罪的重要根源。调查数据表明,农村鳍守青少年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畸形的家庭结构使他们的家庭教育严重扭街;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农村学校教育又严重异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两个关键环节的缺陷,使留守青少年更易形成缺陷人格,成为潜在的犯罪人。因此,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理性回归,是解决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刘军 《华人时刊》2020,(2):92-92
近年来,随着当地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随之越来越多。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响水县第二实验小学以"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高度重视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和生活等教育引导,积极探索"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留守子女,数目庞大,他们的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历史阶段内的特有问题。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环节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两个研究,调查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现状,并探究"留守儿童之家"对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影响。研究一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实施"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验,发现留守儿童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维度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在客观支持维度上差异不显著。研究二选取两组留守儿童,并实施"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前测。第一组参加"留守儿童之家"活动;第二组不参加。12个月后,对参加留守儿童、对照留守儿童实施后测,并对同年级非留守儿童施测,对各项指标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参加组留守儿童的客观支持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而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显著高于对照组。参加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各维度上没有显著不同。"留守儿童之家"提升了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没有父母关爱成长的学生与日俱增,这部分被称为留守学生,存在不同于其他学生的教育问题。教育好这部分学生已成为班主任面临的新课题,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是创建和谐班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论家庭教育的“过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家庭教育的“过度”又是目前教育中的突出问题。这是由人们过度的“认识”、过度的“增量”、过度的“爱护”所造成的,直接危害了学生儿童的身心健康。为此,我们必须深切领会家庭教育的真谛,以平常的心态,科学地开展家庭教育,而学校和社会必须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促使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两个研究,调查留守儿童的人格现状,并探究社会干预对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研究一:选取50名留守儿童和52名非留守儿童,实施艾森克人格测验,发现留守儿童在神经质维度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其它三个维度精神质、内外倾、掩饰性差异均不显著。根据结果,编制了"留守儿童之家"社会干预项目。研究二:选取两组留守儿童并实施人格前测,第一组52名参加社会干预;第二组67名不参加。12个月后,对实验留守儿童、对照留守儿童实施后测,并对同年级43名非留守儿童施测。结果显示,实验留守儿童在精神质、神经质维度显著改善,显著低于对照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留守儿童之家"社会干预项目显著提升了留守儿童的人格状况。  相似文献   

13.
正留守学生是农村学校伴随国家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新兴群体,管理和教育好农村留守学生,已成为关心下一代、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所谓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学习的学生。留守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但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在缺少父母关爱,代管家长又监管不力的  相似文献   

14.
针对“把好最后一道关口,培养合格初中教师”这个问题,指出在教育实习后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是全面提高毕业生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基于湖南省"十县百村千户"调查资料,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研究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现状。据此,提出应通过重构中国特色的亲权伦理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强化家长责任意识和家庭教育职能,制订约束性政策等来实施家庭教育补偿机制;通过加强社区(村)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建设,建立健全村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体系,以乡规民约的方式推行农村儿童监护人监督制度,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社区成长环境,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等,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来实施社会教育补偿机制;大力发展农村托幼事业,全面实行农村留守儿童登记制度,建立家长、学校、社会间畅通的联络机制,建立乡(镇)心理咨询辅导站,全面提升初级中学寄宿制规模和管理水平等,通过学校教育的补偿性措施体系构建学校教育补偿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刘锴 《社区》2011,(12):59-59
前些时候去德国时,拍到了很多精致的画面。但是给我印象和感触最深的,却还是德国人对孩子的爱心教育。  相似文献   

17.
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存在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最头疼的就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缺乏家庭的温暖,与父母聚少离多,祖辈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近人意之处,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亲情、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表现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而且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都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能力辅导儿童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环境较差的局面,另外,父母的长期打工生涯给孩子们造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  相似文献   

18.
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我国备受关注的一个群体。因缺乏完整的家庭关爱和呵护,也由于学校教育中德育的偏弱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影响,在其成长过程中出现了思想道德、心理障碍等问题。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促其健康成长,需转变留守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加强亲子沟通与联系,树立良好的家风;加强校园德育,提高教师素质与责任感,建设优良的校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和谐的社会风气,发展社会帮服组织。  相似文献   

19.
初中是人生中较为重要的阶段,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初二现象”也逐渐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初二现象”叠加“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初二现象”问题出发分析成因后,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农村留守老人面临在慢性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老人慢性病的"定人、定时、定点"的"三定"管理办法,建立留守老人的慢性病档案,有针对性地上门服务,为留守老人慢性病跟踪建档与自我防治起到督促和促进作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