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部6市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不仅需要速度,更要注重效益和质量。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部6个省会城市2005年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统计分析,提取4个主成分,然后对中部6个省会城市的4个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并通过聚类分析对排序合理性予以检验,最后给出有关研究结论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主成分聚类分析法的案例教学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虎 《统计与决策》2007,(20):163-164
本文针对《多元统计分析》课程中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的教学难点,采用案例教学法来解释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并依据主成分得分对样品进行系统聚类。然后按照第一主成分的得分将样本再排序,与传统的综合得分的排序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谢思 《统计与决策》2022,(19):86-91
文章从经济增长的效率、结构、稳定性、持续性与开放性五个方面来界定经济增长质量,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2002—2018年30个省份经济增长质量及其五个维度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呈东、中、西部递减趋势,但近几年中西部地区提质增速较快,将会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经济效率,而是经济结构与稳定性。经济增长效率与持续性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三大地区持续性指数的差距逐渐增加,将会进一步加剧区域间的不协调不平衡性。经济增长结构指数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上升速度逐渐放缓,经济增长稳定性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经济增长开放性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且三大地区该指数差距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4.
姚敏 《统计与决策》2016,(21):126-129
文章在界定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包括6个维度和46个基础指标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度.2000_2014年,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基本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特别是2008年以来,尽管地区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排名变动较大,与2000年相比,2014年经济增长质量较高的地区多集中于中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排名则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同时2010年以来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差异性呈现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气候危机下,发展旅游景区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运行的方向.文章首先分析并构建了低碳旅游景区评价指标,接着将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和模糊聚类分析相结合,利用主成分分析对评价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并通过对主成分进行模糊聚类将待评价低碳旅游景区进行分类,并按照类间第一主成分均值来对类进行排序,对同一类内景区按照第一主成分大小排序实现类内排序,从而实现对整个低碳旅游景区的排序.最后实例分析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的10个省会与计划单列市的房地产投资环境进行了评价,从评价得分来看,长江经济带的10个城市的房地产投资环境最终得分保持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这说明长江经济带的10个城市的房地产投资环境逐年完善和优化.同时,在这]0个城市的房地产投资环境最终得分中,成都以201.81分位列第一,武汉位列第二,杭州位列第三.  相似文献   

7.
汪浩 《统计教育》2006,(10):57-59
本文通过对中国人人格特征的七大指标及其十八个小的指标,使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以85.67%的精度用四个新指标来代替原来的十八个小指标,这四个新指标是原指标的线性组合,且彼此之间还是互不相关的,从而有效地将一个18维变量系统降至4维,并利用这四个主成分给出了中国人人格特征的各自得分和综合得分的排序。  相似文献   

8.
周世军 《统计教育》2008,(10):60-62
由于利用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时,一般是基于当期的截面数据而获得的评价结果,没有考虑到上一期情况的影响,因此该方法为一种静态的综合评价方法。针对这一方面的不足,本文设计了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主成分综合得分,引入一种奖惩因子将其主成分综合得分转换为主成分排序指数,从而形成了以主成分排序指数为评价依据的动态主成分综合评价法。  相似文献   

9.
文章借助统计中主成分分析法,主要对中国经济内向度和外向度进行测度,并就经济内外向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从封闭半封闭的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转变成为内向经济和外向经济并重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内外型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作用呈现"L"型变化,随着经济内外向型趋于均衡,经济内外向结构变化作用趋于平稳.最后,就加快发展内向型经济,推进经济结构从内外向并重向内向型转型升级,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主成分分析在我国区域经济梯度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数据统计和SPSS计算机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对我国30个省份及地区的经济梯度状况进行评分、划类和排序,比较客观地阐述了我国区域经济大致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各地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从传统生产要素、制度、金融和经济结构等四个方面选取了19个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变量,运用稳健稀疏主成分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物质资本、城镇化率、金融深度、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基尼系数、技术水平已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东、中、西部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互不相同。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下,文章从提质转型增效的角度构建经济稳定、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三类统计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三个系统的指标整合为三个综合得分,并对三个得分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从而在分析不同系统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同时确定不同系统间脉冲响应函数模型的最优阶数.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探讨经济稳定、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三个系统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状况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茜 《统计与决策》2005,(18):74-77
本文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分别对我国31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并根据两组主成分分别给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综合得分.通过对两组综合得分的聚类分析,本文将31个地区划分成四类,并对这四类地区的综合状况给出了合理解释,从而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和矛盾.  相似文献   

14.
颜双波 《统计与决策》2017,(21):142-145
文章从经济增长效益度、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三个评价维度,构建福建省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选用九个地级市的2001-2016年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法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数值大小排序、聚类分析和三个维度横向纵向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九地市综合评价值和分维度评价值有小幅度上升,福建经济增长质量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状况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贡献度最大,经济增长可持续性次之,经济增长效益度最低;经济增长质量地区间差距有收窄趋势;排序前三位的厦门、福州和泉州与排序后六位的漳州、莆田、龙岩、三明、宁德和南平形成了两个不同发展阵营.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三个子系统出发,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7年浙江省11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发现杭州和宁波在经济和社会这两个子系统中得分最高,得分最低的均是衢州和丽水;在资源与环境子系统中,绍兴、嘉兴、湖州和衢州排名靠前,台州和温州排名靠后;从综合得分上看,得分最高的是杭州和宁波,丽水和台州得分最低。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都市圈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圈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文章基于主成分分析,在构建都市圈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指标进行统一测定,并以此对其进行评价,以期对我国都市圈城市旅游业发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中国1978~2010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作为实证分析的样本数据,通过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测定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各因素的产出弹性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贡献率。得出以下结论:技术进步、资本投入、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本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劳动力投入、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显著。最后根据实证结果,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本文从提高资本利用率、重视人力资本积累、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推进制度创新等角度提出保持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快速增长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SPSS迄今没有主成分分析的模块,不能直接得到主成分系数和主成分值,如何用SPSS软件快速计算主成分结果,是SPSS使用者和教学面临的困难.这里应用因子分析中主成分法的初始因子载荷阵回归的初始因子得分,建立了:主成分与初始因子得分的一般关系式;给出了SPSS快速计算主成分系数、主成分值的操作步骤,实例,结论和讨论等.  相似文献   

19.
李帆  王振伟 《统计与决策》2016,(19):103-105
城市化是推动我国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动力,是衡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志,“十八大”中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文章以湖北省为例,通过计算2004-2013年间湖北省各市州的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全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各市州的新型城镇化得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但是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且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大.全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可以分为4大类:城镇化水平高的武汉市;城镇化水平较高的鄂州市、随州市、黄石市、襄阳市、宜昌市;城镇化水平中等的十堰市、潜江市、孝感市、咸宁市、荆州市、荆门市;以及城镇化水平低的随州市、仙桃市、恩施州、神农架林区、黄冈市、天门市.  相似文献   

20.
沈恩杰 《浙江统计》2004,(5):30-31,37
消费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消费的结构是否完善,消费的质量是否高,以及消费热点的培育是否合理,都将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居民的生活.为此许多学者对居民消费进行了研究,本文以全国30省市(西藏由于缺少数据,不包括在内)2002年居民的消费水平资料为样本,通过聚类、主成分以及因子分析法,使用SPSS软件,对所观察的省市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消费水平及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