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化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由于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公民民主意识的提升以及政府不可治理公共事务的增加等因素的影响,西方国家政府所处的生态环境呈现出了复杂性、多变性等时代特征,一种全新的公共行政范式--网络化治理开始在西方国家兴起.网络化治理范式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呈现出了治理主体的多中心化、治理机制的网络化以及治理责任的分散化等明显特征.基于网络化治理视角,探究公民参与网络化治理的时代价值、培育公民参与的观念、强化公民参与的制度建设、优化公民参与的程序以及变革公民的参与方式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的公民意识及其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公民社会也随之兴起.公民社会的兴起.有助于中国"以人为本"的社会丰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应当以公民社会为其社会基础,需要塑造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公民.中国现阶段公民意识开始觉醒,但总体上还有待成长和完善.公民意识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程,需要从建构公民教育的社会环境,发展学校公民教育,拓展公民教育的形式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农民的公民意识与中国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行为总是渗入在社会关系之中.一个社会中,以"人的结合而非资本结合"为内在规定性的合作经济发展与否,无疑与农民的公民意识状态有着极大关系.当前中国农民的主体意识,特别是他们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契约意识的孱弱,不仅使得农民处在"被组织化"或"被合作"境地,而且也使得合作经济在中国处于"发展难"和"难发展"的困境中.为此,需要调整思路,采取多种举措,着力培育公民意识与塑造公民文化,促使"农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型,为合作经济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软环境"和"软实力",如深化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增强农民信任感;引导和鼓励农民参加有利于公民意识提高的社会实践;开展对农民的公民意识教育等.  相似文献   

4.
公民意识和公民一样,对于我国来说是"舶来"概念.志愿活动也是来自于并且兴盛于西方的社会性公共活动.随着我国建立现代国家的推进,现代市场的、自主的社会的生成,公民身份的确立,以及更深层次的个体公民意识的确立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公民意识的确立是个人作为国家成员必须建立的身份意识.公民意识的确立能够推进公民更好地理解公民身份、履行公民责任与义务,维护公民权利.志愿活动是培育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志愿活动,公民理解公民意识的构成,认识公民身份的意义,进而寻求公民权利义务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公民意识培植与思维方式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意识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基础,将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现代民众意识.公民意识体现了公民对国家事务的参与和对政治权力的诉求,是公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公民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培植"的结果.公民意识培植必须实现从传统思维方式向现代思维方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关雯文 《河北学刊》2014,(3):136+251
正公民精神是公民社会的衍生物。综观公民社会衍化史,有关公民精神的探讨发轫于西方社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非线性转向,作为西方舶来品的公民社会概念正在经历着一个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逐渐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并落地生根的漫长过程。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语境中,公民意识包括参与维度的主体意识、观念维度的理性意识、交往维度的契约意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公民意识与民主政治的辩证发展.首先,考察西方公民意识的演进与内涵.其次,论述台湾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发展的三个时期的公民意识:(一)威权(刚性/柔性)统治时期的公民意识(1950年-80年代末);(二)民主转型时期的公民意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三)民主巩固时期的公民意识(20世纪90年代末迄今).从而得出公民意识与民主政治辩证发展的若干实践经验.台湾经历两次政党轮替后,所呈现的是:(一)公民社会由"二分法"朝向"三分法"的界定;(二)由宪政体制的巨大政治工程,转向社区治理的微型工程;(三)公民社会除了关心政治议题之外,也扩及文化公民权与公民美学;(四)审议式民主与公民社会的尝试.最后,本文提出初步的结论和议题讨论,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当代,公民意识应包括国家意识、主体意识、群体意识、法律意识、公德意识等主要内容。大学生公民意识在个体之间表现出了明显差异性,在个体身上又表现出了矛盾性和不均衡发展的特点。影响大学生公民意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起反作用的主要有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社会道德失范现象以及西方腐朽文化等。对大学生公民意识进行理性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出适合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公民教育一词为传统中国所无。近世中国所谈公民教育,其内涵是移植西方世界对公民的理解。按照西方文化的群己关系来教导中国学生,需谨防忘记了自己民族统一、完整且流播久远的伦理传统,需要考虑学生是否受教、民族是否能够受益的问题。也许向"人道的群己观"回归,从自己的文化开出自己的制度和教育,才是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0.
杨健斌 《人文杂志》2001,(5):149-151
长期以来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清官情结",实质上是封建臣民文化中政治依附心理的反映,它的存在有碍于我国公民政治主体意识的健康成长,必须予以摒弃.消除以"清官意识"为代表的政治依附心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1.
程亚萍 《南方论刊》2013,(6):100-103
公民意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总体上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存在国家意识薄弱、主体意识不够、法治意识不强、公德意识缺失等令人担忧的问题。我国全面系统的公民教育尚未形成,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已成为高校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在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是"基础"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主线的要求,更是"基础"课教学内容的体现。因此,"基础"课教学要切实突出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基础"课教师素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高度重视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2.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公民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依据,以自身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感受与理性认识.公民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国家走向文明和现代化的标志之一.研究公民意识的形成特征、分析公民意识的形成规律,对于培育公民意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提出与公民理念相对应的"非公民"理念的基础上,认为"非公民"包括臣民与惰民,同时"非公民"意识包括臣民意识与惰民意识两个组成部分.文章认为惰民意识从本质上来讲从属于臣民意识,但又有别于臣民意识.无论臣民意识还是惰民意识都是"非公民"意识,都应升华为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4.
略论公民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公民意识的培养张人杰一、加强公民意识的培养现已成为国内外共同关注的课题公民意识及其培养,对国内外来说,都不是什么新问题。自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共和国之后,便有公民一词和公民意识培养问题。早在19世纪末期,在国外不同地区对公民意识的培养就有相当广泛的讨...  相似文献   

15.
关于西方公民社会理论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存在一种"普遍主义"的公民社会观。"普遍主义"公民社会观在理论上论证西方公民社会的普世性,认为公民社会对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推进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并以当下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现状来表明西方公民社会移植中国的可行性。然而,"普遍主义"公民社会观是普遍主义思维方式下的产物,它难以解释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并且西方的公民社会自身就是一个存在多重内在矛盾的复杂结构。实际上,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一成不变的社会发展模式,任何社会理论都是一种地方性叙事,它深深地嵌入特定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中国的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历史传统以及现实国情,建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而非简单地照搬"普遍主义"公民社会观。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应当体现出主体中国的理论自觉,能够回应并实现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和公民身份塑造。  相似文献   

16.
影响农民公民意识形成的障碍及其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影响农民公民意识形成的现实障碍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作为农村发展的主体力量,其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然而,由于"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与社会主义的法制",小农意识、宗法等级观念等在农村仍有很深的影响,这造成了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严重缺失.  相似文献   

17.
翦伯象 《中州学刊》2005,(2):171-176
汴京在中国词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意义.汴京培育了一批"能词能吏"的词学主体,其人文经济是北宋词的生存根基,其书斋美学造就了北宋词向雅避俗的发展格局,其地域文化孕育了北宋词的特种生命基因;汴京意识是当时词人重要的情感向度;汴京是北宋词传播与消费网络的核心和枢纽,对词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西方公民意识”长期以来被视为一种高度成熟、影响广泛的体系,而得以在中国展现与引介.但公民意识的“异土”外显式浅表研究造成了中国本土研究的偏离.中国公民意识问题的求解需要回应本土吁求,进行一种“由外至内”和“由内至外”双向维度的本土化钩沉.  相似文献   

19.
庄子悲剧意识及其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继民 《中州学刊》2001,(4):112-116
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缺乏西方式的悲剧精神,却具有庄子式的悲剧意识.庄子悲剧意识不同于西方式奋斗、挣扎的悲剧精神和基督教的"救赎”,而是通过"忘”来"体道”.这是一种高级的"自欺”.正在现代化的中国要走出这种"自欺”,去勇敢面对人生的真实并在现实生活中承受它.  相似文献   

20.
在探讨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时,人们通常认为由西方产生,并从西方的"经济"一词说起。针对这一思维传统,从"经济"一词的本来含义出发,进行了中西方的词义比较,并由此论证了"经济"一词的中西方差异。说明西方最初的"经济"是微观经济主体的成本—收益分析,不具有政治经济学的含义;中国的"经济"就其本源意义就是"经世济民"的学问,是一门研究政府协调社会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治理国家的学问,就是典型的政治经济学研究。17世纪西方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使"经济"含义由西方向东方靠拢。18世纪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在政府与市场中徘徊。19世纪出现西方经济学的去政治经济学化,全面回归西方古代"经济"研究特点,研究厂商及居民微观个体的经济行为,不再研究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不具备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学科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