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曾被誉为先锋派作家的余华的创作越来越注重人物和叙事。《活着》是他创作生活中的重要事件,而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继续保持了他对生存的肯定与温情。虽然余华尽量要淡化时代背景,远离政治意识形态,创造纯民间的场景,但从作品的事件描述上读者依然清晰地阅读出了那些时代因素。这是越中小镇城市贫民的生存状况。主人公许  相似文献   

2.
《许三观卖血记》是中国文学界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它推动了黑色幽默这一文学表现形式在中国作品中的广泛应用。许三观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充满痛苦的生活以及令人苦笑的挣扎经历给读者以震撼,而这正是黑色幽默所要达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余华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主要以对话的方式写成。作品中质朴无华的人物对话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不仅表现出鲜明的民间意识,而且构成了一部活生生的民间历史读本。同时,余华在小说中尝试了一种众人发言的“他们说”的话语方式,也就是一种“群口”的话语,让更多的人发出声音,这也是一种集体话语的展示,从中透露出某个群体的观点与看法,是一种更为广泛的民间话语,使民间话语得以最大限度地呈现。  相似文献   

4.
余华坚守以人为本体的乡土叙事。本文将以余华的乡土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个案文本,通过平民生存的叙事视角、叙事内容、叙事话语三方面,分析作家余华的乡土文本如何重构了乡土文学本真的平民生存叙事。  相似文献   

5.
风中那首歌久久不散——《许三观卖血记》精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许三观卖血记》以十二次卖血仪式,抽象出傻子许三观的一生。仪式化的小说像戏,像诗,也像歌。举重若轻地勾画出无休止的生死锁链中生命的本然情态。此种情态往往潜隐着神性。  相似文献   

6.
九十年代初,以《在细雨中呼喊》为开端标志.中经《活着》,再到《许三观卖血记》,余华小说创作立场从此前的先锋漫游终于走向民间回归。作为体现真正民间回归精神之作的《许三观卖血记》。其回归的彻底性体现在民间叙事话语、民间记忆中的历史形态以及民间平等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对中国学术界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影响了一些作家的创作,余华便是其中一位。余华通过对人的生存层面“具体苦难”的描写,表现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存在”状态,揭示了“合理生存”的荒诞性,隐喻着中国社会尽管已经进入了现代文明社会,但是,仍然没有完成思想启蒙的历史任务(这种任务并不是西化思想的进一步深化),警诫着在如火如荼的经济革命中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变革者们,在精神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一切被冠以崇高的文化背后所可能出现的不合理,进而启迪启蒙主义不应该被机械于西方文化的启蒙化和传统文化的祛魅中。  相似文献   

8.
谢汝朵 《肇庆学院学报》2009,30(4):10-12,93
余华的作品《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关注现实、外表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的作品。作者凭着他卓越的想象力和极大的温情描绘了卖血这种磨难的人生并由此而产生的悲情。  相似文献   

9.
《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主要由人物直接引语叙述修辞来展示的小说,大量直接引语的配备增强了文本的直接性、生动性和戏剧性,对塑造人物性格起到了很好作用。但文本中也存在许多有悖于相关准则的直接引语现象:从直接引语的结构来看,文本中存在少量直接引语的变异形式;从叙述的流利性来看。有的直接引语并不干净利落,显得相当笨拙;从人物对话原原本本的记录来看,有的直接引语不符合现场对话的叙述语境;从特殊的音响效果来看,有些直接引语与人物特定的心理状态不相吻合,等等。这些具有“前景化”特征的直接引语,对凸显文本主题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许三观卖血记》在“无所事事”的叙述里逼近民间的生活事实,在对两个人的故事的讲述中表达了作者对民间不平等的生存法则的看法,借助许三观这一形象,余华以温情的方式表达了一个残酷的生命主题。《许三观卖血记》与余华前期先锋小说比较,不同的是它由超现实的虚构转向呈现客观事实,而满怀温情和揭示残酷是余华不变的情感和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11.
旨在通过对余华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进行分析,揭示出造成主人公苦难命运的社会政治制度、政治文明建设以及文化和人性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对余华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人道主义关怀作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许三观卖血记》是作家余华的一部长篇力作。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很值得称道。读者在阅读时的确可以感受到音乐旋律的影响,作家的语言像流动的音符、循环的乐章,回环跌宕,上下贯通,一气呵成。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小说语言这种极强的连贯性来源于多种衔接手段的巧妙运用,主要有话题连续、概括词替代、同语复现和排比等。  相似文献   

13.
论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北西厢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卓吾批点过《西厢记》 ,但现存的李批《西厢》都是伪本。容与堂本乃叶昼所伪托。但叶昼的批点富有文学批评价值 ,特别是他的人物论在整个明代戏曲理论批评中比较突出。叶昼的批点在明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直到金圣叹出 ,他的批评才相形失色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叙事修辞学理论,对余华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进行了文本细读.从作者与作品人物的声音距离的变化中,发现了作者的隐退及其情感的转变,并探索到其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性因素.对小说历史叙事的分析,不仅发现其构成了虚构故事的现实性依据,进一步则透过意识形态的壁障,深入到故事的"潜文本".声音的距离与历史叙事共同为虚构叙事的可靠性提供了方法与意义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浣纱记》是明代中叶著名传奇作家梁辰鱼的代表作品,剧作表现了西施牺牲个人幸福以求复国昭雪的爱国精神,独具匠心地赋予她崇高的政治情操,使之成为着力表现女性政治情结、通过男女爱情串联国家政治较早的最具代表性的传奇作品。同时,《浣纱记》"以生旦爱情寄兴亡之感"的创作手法,影响到清代《长生殿》和《桃花扇》等剧作的创作模式,作为戏曲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对之后的明清戏曲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徐渭曾三次面对死亡的威胁,而三次威胁又激成了其文集自刻活动的三个活跃期,不甘沉沦的不朽意识是形 成这一重叠景观的内驱力。《徐文长初集》似应刻于隆庆2年(1568,48岁),而不是万历18年(1590,70岁)。  相似文献   

17.
《徐霞客游记》记载了古代大量的地名。其中有些地名古今有异。这些古今有别的近音地名往往是受徐霞客母语和当地方音影响所致。从这些地名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明末江浙、粤西(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方音特点。  相似文献   

18.
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描写细腻而真实,开辟了日本文学心理描写的先河,得到了后世极高的评价。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就《源氏物语》中主要女性人物的心理描写分阶段进行分析归纳,通过寻找其个性差并及昔遍性特征,揭示平安时代一夫多妻制下女性的苦闷和压抑,以期对源氏物语》中女性人物的精神世界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托马斯·哈代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英国的文学巨匠,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尤为闻名,环境描写在他的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突出表现在他的《还乡》中。文章对小说中所运用的以自然环境描写来刻画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以及用自然环境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手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以获取对《还乡》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