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社神的物化形态与社崇拜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文献史料及民族学、民俗学材料,对“社”的物化形式与文化意义进行了阐释。考论“社”字的本源形义结构;考察“社”字关联的客观物质形态及其文化内涵;揭示社崇拜的形成及其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
借助大同地区流传的蛙崇拜故事和自然景观蛤蟆山,研究了大同蛙崇拜产生的文化环境基础,揭示出大同蛙崇拜、女性生殖崇拜的漫长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在大同历史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的命名源于西周经济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家庭模式奠定了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雏形,而社会分工和女子地位的降低,使牛郎织女的故事完整化。本文从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中探析了“七夕节”产生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4.
七夕节的习俗和传说都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今天的七夕节已经成为日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尽管起源于中国,日本的七夕传说却有着自己的特点。通过对中国和日本的七夕神话不同之处的比较,剖析其产生的不同原因,可以找出其所蕴含的不同的文化特性和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5.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夕文学作品中以“乞巧”为主题的所占不少,但其中以柳宗元《乞巧文》开创的“反乞巧”的主题,在七夕文学中也形成一个独特的系列。它们以七夕“乞巧”风俗为基础,批判世间的种种诡诈机巧,同时也与古代文人士大夫怀才不遇、官场失意的心理更加契合,衍生了一系列独特而又主题相同的七夕“乞巧”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6.
斯大林定义民族的四特征理论不同于他本人对于“民族”的历史范畴的论述,是一个具有科学性的理论。这个理论不仅能正确解释民族的形成,也能够合理地解释我国民族识别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民族”由“部族”发展而成;“部族”与“民族”的重要差别在于,“部族”在“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个最具有本质意义的特征的发育上尚未成熟。而这一特征尚未发育成熟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形成升华到一定的理性高度、具有较丰富理性内容的传统文化,因而群体不具备稳定的“共同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陈勇 《淮海文汇》2006,(6):27-28
“找寻失落的东方爱情文明,打造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由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整合麾下12大频道。7大频率、3大报刊、报纸、网络.并特邀全国各大顶级媒体、专业公司联手合作、共同打造的文化盛事“七夕红豆·东方情人节”旱已落幕;而她给媒体人的启发却是长久的。其时,“相约七夕,夏日燃情”,形成了炎炎夏季一道特有的景观。纵观整个活动,以情为主线,通过“唱情”、“论情”、“征情”和“情会”,把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推向高潮,有力地弘扬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观众参与性、互动性强,贴近现实生活,营造出一次非同寻常的东方爱情盛宴,赋予了“七夕”这个传统节日新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8.
节日习俗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着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传统信仰,亦体现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过程。“七夕”,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一个有着鲜明特色和文化传统的民俗节日。它描绘着中日文化交流的轨迹,也反映了中日两国各自的传统信仰、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本文拟通过对中日两国“七夕”节日习俗的基本形态及其衍生过程的考察与分析,探讨日本民族对中国文化传承接受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面部表情是极其丰富的 ,其中最具动态感的是“笑”。但不同民族的“笑”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却大不一样。本文试从对比的角度来探讨“笑”在汉俄文化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数字‘七’发微钟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七”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它常出现于民间文学作品中,尤以神话传说为最,例如《庄子·应帝王》里著名的“混沌开窍”故事就含有“七窍”与“七日”:“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  相似文献   

11.
"气"作为中国文化和哲学精神本源范畴,一直贯穿于中国文化和哲学史的始终。可以说,"气"既是哲学范畴也是诗学范畴。"气"既是文学的,又是美学的,更是文化的。"气"在从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的转化过程中,其生命美学特质得到了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12.
加强各民族间的团结,凝聚起广泛的奋斗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如何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成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理论依循和实践导向。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厚植于优秀传统文化,承继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总结于国内外的具体实践之中,进一步研判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时与势”,明确做好民族工作的主体,厘定做好民族工作的具体方法,解决了新时代民族工作“谁来做”“做什么”“如何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坚持以战略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辩证思维协同推进民族工作的有序开展。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立足中国实际,坚守中国立场,构建中国话语,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确立起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框架体系,同时也为其他国家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3.
“唱新闻”是一种源于古代歌谣和“唱朝报”的民间口头新闻传播形式,出现于南宋时期的浙东地区,清末民初发展成为一种说唱艺术并盛行于象山等浙东地区。浙东“唱新闻”与古代歌谣和“唱朝报”的新闻传播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邸报之兴盛及浙东繁荣的新闻传播活动为“唱新闻”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唱新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丰富的主题和表现形式。与同源俗文化曲艺形式的民歌和“画新闻”比较而言,“唱新闻”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底蕴深厚、口口相传的传播优势,但在流传过程中也体现出其代表作品少、新闻传播功能减弱等不足之处。近年来,“唱新闻”说唱艺术逐渐向“宁波甬剧”“小热昏”等形式发展演变,同时创新地融合不同剧种和乐器,不断满足新时代民众曲艺欣赏的审美需求,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保护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提出"中国梦"的战略思想,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整体性的思想意识与愿景目标,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理论性、民族性、时代性四个方面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
按照传统分类,杜甫的七律现存151首,其中三分之一是“拗律”。这些“拗律”的字数句数、用韵、对仗都与律体相同,但平仄格律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古今许多研究者企图找出“拗”的规律,从而证明它们被归入“律”的合法性。但是,诗人创作不可能非律即古,后人分类却一定要非律即古,就未免削足适履扦格不入了。比较符合实际的做法是把“拗”从“律”中分离出来自成一类,形成古一拗一律的三分格局。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对于建设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百年来经历了从“沉寂”到“复兴”的曲折发展历程,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既是一种注重文化传承与精神引领的知识建构,也是一种凝聚文化教育合力的协同发展。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向,探索教材基于新时代语境的现代化诠释、基于全球化语境的本土化编写的发展向度,塑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形象,开发数字教材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融入教材。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也应强化规范意识,积极规避“人文关怀式微”的价值危机、“学科视野窄化”的认识误区、“教材泛德育化”的理念偏差以及“教育逻辑缺失”的路向偏移等失范问题,增强责任之心,勇于担当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固本与创新中肩负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对于建设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百年来经历了从“沉寂”到“复兴”的曲折发展历程,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既是一种注重文化传承与精神引领的知识建构,也是一种凝聚文化教育合力的协同发展。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向,探索教材基于新时代语境的现代化诠释、基于全球化语境的本土化编写的发展向度,塑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形象,开发数字教材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融入教材。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也应强化规范意识,积极规避“人文关怀式微”的价值危机、“学科视野窄化”的认识误区、“教材泛德育化”的理念偏差以及“教育逻辑缺失”的路向偏移等失范问题,增强责任之心,勇于担当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固本与创新中肩负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基本思想,借鉴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观,把劳动视为人类的本质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习近平的劳动思想包括劳动价值论、创新劳动论、和谐劳动论、劳模精神论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表现出习近平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综合国力提升基础上,对新的工业革命条件下劳动者的主体性、劳动关系的和谐性、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等时代问题的新思考,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经济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已度过百年华诞,但仍保持着青春活力,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卓越的创新能力的创新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集中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进行了一系列伟大的理论创新,取得了影响至深至远的重要成果。其成果集中表现在毛泽东、邓小平和习近平三位杰出的代表人物身上。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念、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中国共产党创新成果的主要代表。21世纪,中国共产党将继续保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新的征途上继续开拓创新,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20.
“高禖”崇拜可以追溯到商代,他是中国历代官民共祭的重要神祇。“高禖”在商周时期是一种掌管生育的“自然神力”,在汉代演变为掌管生育的“神职”,任职者曾为女娲、西王母或伏羲。东汉时期,随着“高禖”的男性化进程,“高禖”逐渐脱离与其他神祇的关联,成为民众所认可的独立的神祇。汉代“高禖”图式是“高禖”神祇身份在汉代确立的依据,并以图像的方式反映了洪水过后存世的人类始祖在“高禖”指引下结合繁衍人类的原始神话,表达了民众求子祈福的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